“德技”驅動 闊步職教現代化新征程 ——山東省東營市化工學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紀略
一所年輕的中職學校,站在新時代的改革浪潮中,治學育人的方向應該指向哪里?山東省東營市化工學校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在新時代新要求下,在全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職業教育大有可為、大力能為,德技并修,為建設富強美麗文明和諧的中國培育更多“大國工匠”。
東營市化工學校坐落于黃河尾閭的美麗鳳凰城——利津,是山東省省級規范化學校。目前,學校占地面積185畝、建筑面積6.8萬平方米,有57個教學班、3500名在校生。開設有石油化工、加工制造、信息技術、財經商貿、護理醫藥、學前教育、交通運輸7個大類16個專業,建設有專業設備實訓室60多個。近年來,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理念,以“明德修身,崇技尚能”為校訓,強化“德行天下,技贏人生”的文化生成,不斷加強內涵建設,提升辦學能力和辦學水平,取得了顯著成績。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校園。
立德樹人
育才先“植”根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自古以來,育人講究“德才兼備”。東營市化工學校堅持把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放在工作首位,助力推進動能轉換和產業升級,踐行職教使命。學校通過全面落實“條、塊、框三位一體”管理制度,全面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模式,深化思政課改革,強化師德師技等,進一步統一思想、凝心聚力、擔當作為,開啟德育工作新局面。
優化管理模式。學校完善“三全育人”機制,強化德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行“條、塊、框三位一體”管理模式。“條”,就是學校行政層面的德育管理值班,負責巡視和監督各處室、年級組日常工作開展情況,包括教學樓、實訓樓、學生公寓、辦公室等處的管理秩序和餐廳食品安全與就餐秩序、夜間學生宿舍安全與管理等,并對班級管理、課間秩序、課堂教學、年級活動、衛生保潔等運轉情況實施評價。“塊”,就是對各處室、年級負責管理的“6個網格模塊”運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各網格模塊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模塊內的工作由相應處室負責制定管理制度并監督實施。“框”,就是校園安全管理,包括門衛的巡邏值班、封閉管理的校門把控、學校各方面的安全教育與排查(包括違禁物品清查、防火防盜防校園欺凌、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編制各種應急疏散演練與應急預案等,確保師生平安、校園穩定。不斷優化的管理模式,有力地保障了安全文明校園建設,促進了教學秩序良性運轉。
學校推行“大德育”理念。強化思政課程的德育引導作用,在全部起始年級開設德育課程,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深化思政課改革;專業課和文化課挖掘各學科德育素材,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有機滲透德育內容,進行價值觀引導;在發揮課堂德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時,推行“大德育”理念,通過活動育人、環境育人等手段,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愛黨教育、家鄉情懷教育、勵志報告會、法治教育報告會、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校企共育、家校共育等措施,力求德育手段多樣化,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努力培養良好職業道德,厚植愛國愛黨愛家鄉情懷,培育工匠精神。2020年,2018級14班學生楊玉超榮獲“山東省技術能手”稱號,6個班被評為省級先進班集體。21名學生被評為省級優秀學生,36名學生被評為市級優秀學生,6名學生被評為市級優秀學生干部,8個班級被評為市級先進班集體,42名學生被評為縣級優秀學生,6名學生被評為縣級優秀學生干部,12名學生獲得國家獎學金。
強化師德師技。強教必先強師,學校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同時,以班主任隊伍建設為突破口,抓好班主任隊伍這支學生德育主力軍的管理和建設,提升專業化水平。學校修訂完善了《班主任管理辦法》《班級量化考評細則》等制度;嚴格依據《班主任管理辦法》,規范班主任選拔聘用;加強班主任工作素養培訓,為班主任訂閱《德育報》《班主任之友》等報刊,不斷加強日常理論學習,并組織班主任經驗交流暨青年教師培訓會議;定期召開班主任會、班主任工作研討會和經驗交流會,發動各年級積極組建“班主任工作聯盟”,開展“拜師結對”活動;加強實踐指導,培養“嚴、細、實、靠”的作風。通過多措并舉,高效強化全體教師的師德師技,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近年來,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優化,217名教職工中有正高級教師兩人,高級講師44人,省級以上教學能手4人,市(地)級名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45人。2021年,一人被評為東營市“教書育人楷模”,兩人被評為利津縣“教書育人楷模”,15人被評為利津縣優秀班主任,一人獲山東省中職學校班主任能力比賽二等獎。顯著成績的背后,凝聚著學校的創新與改革意識,帶來的是人才發展更強勁的動力。
德技并修
成才需“強”技
發展需“強身”,長技需“固能”。學校加強校內實訓環境建設,改善實訓課的教學條件,建設了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的教學實訓大樓,投資300萬元裝備了實訓教室,以多元創新課堂為基礎、技能大賽為提升、職業證書為鞏固、校企融合為保障,為學子技能成長扎實根基。
多元發展,創新課堂。學校重點打造體育、音樂、美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業技能5類特色課程,設計豐富多彩的課程供學生選擇;組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開設書法課和經典誦讀課,加強書法及寫字教學;組織學生經典誦讀比賽、學科知識競賽、書法比賽等活動;開發校本課程,成立學生籃球隊、武術隊、樂隊、舞蹈隊、文學社和教師合唱團等社團,把校本課程開發和學校專業特色建設結合起來,立足實際,開發特色課程,以特色課程帶動學校特色建設,為學生提供“菜單式”課程,讓學生根據興趣進行選擇,師生共同成長,人人都有出彩的機會。
以賽代考,以賽促學。學校組織各年級開展各類技能展示活動和比賽,并建設了技能大賽輔導教師團隊和學生梯隊。在安全競賽的環境下,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積極參與實踐,在通過考試的同時,也學到了一技之長。近年來,學生榮獲全國技能大賽一等獎4項,榮獲省技能大賽一等獎3項、二等獎14項、三等獎46項,參加市技能大賽連續6年總分位居全市之首。
以技立身,多向發展。學校推行“德行天下,技贏人生”的文化理念,切實抓好“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批準進行云計算中心運維、數控車銑、母嬰護理、汽車運用與維修、特殊焊接技術、金稅財務應用6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共420人的試點工作,讓學生在獲得畢業證書的同時,盡可能多地取得各類職業技能證書,拓展就業創業的空間。
校企合作,“雙元”培養。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辦學內生需求和發展趨勢,要讓學生學有所長、學以致用。學校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與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及20多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健全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調整機制,建設以化工特色專業為主、多專業門類共建的專業體系,大力發展石油化工、石油裝備、加工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急需緊缺的學科專業。鼓勵支持電子商務、健康養老等社會領域專業發展;探索實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推動學校招生與企業招工銜接,實施訂單式、冠名班培養。與山東中陽碳素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依托先進碳材料研究中心開設“中陽班”。這些辦學形式為學生的發展廣開門路,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機會,也增強了學校的吸引力和社會影響力。
輻射賦能
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
職業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生產實踐。學校堅持以“服務地方發展為宗旨,升學與就業并重為導向”的思路,以職業教育賦能地方經濟發展為依托,培養定向人才,為行業企業“輸血”,為地方經濟發展“通絡”,把培養的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
通過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堅持“升學+就業”的辦學模式,學校真正實現了畢業生“就業有方、升學有路、深造有門”,打通了中高職教育的“立交橋”。2016年以來,每年有300多人升入本科院校,在通往“大國工匠”的路上繼續向前邁進。組織開展企業職工、特種作業人員、下崗失業人員、農村新成長勞動力、新型農民學校、農村“兩委”成員大專班等各級各類培訓,年培訓各類專業人才5000多人,真正實現“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助力鄉村振興,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實用型人才。
縱橫正有凌云筆,接續奮斗正當時。新時代迎來新機遇,東營市化工學校正積極響應職業教育大發展的時代需要,滾石上山,力爭建成山東省“雙高”項目學校,在強國富民的道路上著力書寫職教人奮斗報國的新篇章。(薄純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