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為了天漢大地更富美 ——陜西理工大學校地融合發展紀略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2-18  閱讀:次   |
42.9K

  打開陜西理工大學官網,近期一系列有關校地融合的新聞非常亮眼:2021年9月11日《開發生態產品、助力漢中“生態+”戰略暨漢中生態產品技術創新研究院成立大會在我校舉行》;9月18日《天漢數字經濟研究院在我校揭牌成立》;9月27日《市校共建漢中漢文化研究院在我校揭牌成立》;10月14日《我校與漢中航空經開區舉行共建航空制造產業學院簽約儀式》……

  近年來,學校鉚足干勁兒推進校地融合各方面工作,出臺政策,成立院所,簽訂協議,一項項舉措緊鑼密鼓實施,校地共建、資源共享、多方共贏的格局逐步形成。

  扎根秦巴堅守服務使命

  西部地方高校與地方繁興休戚與共,如何履行社會服務使命,為區域發展建功獻力?陜西理工大學60多年的發展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這就是始終秉持在貢獻中求支持、在服務中謀發展的理念,緊盯區域產業和社會發展需要,始終與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同頻共振。

  漢中大學、漢中師范學院和陜西工學院時期,學校分別以培養緊缺的農業、醫療、基礎教育師資和工程技術人才為重點服務區域。兩校合并成立陜西理工學院,到成為涵蓋文、理、工多學科,陜、甘、川、鄂、渝毗鄰地區較早開展研究生教育的綜合性大學——陜西理工大學,學校全面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職能,確立了“立足陜西,服務基層,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面向定位,累計輸送的13萬名高級專門人才中絕大多數奮斗在西部地區。陜南基礎教育78%的師資來自該校,陜西省工業重鎮寶雞聚集著大批陜西理工大學畢業生,很多人成長為企業及行業中堅。與此同時,學校始終以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發展為己任,主動統籌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為地方發展助力。

  學校依托省級重點實驗室和省級工程中心等平臺,建立政校企戰略聯盟。近5年,與漢中11縣區及陜甘川鄂豫周邊地區,建立政產學研服務機制,先后與5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建立了產品研發、技術服務、規劃設計、人員培訓等合作模式,轉讓成果1400余項。

  在學?磥恚胤椒睒s為學校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和更多需求,只有融入地方,學校才能獲得更多支持和發展契機,更加有作為。因此,在校地融合方面站得更高、謀得更全、做得更實。

  對接需求 促進協同育人

  學校在堅持工程教育和教師教育特色的基礎上,根據地方發展戰略具體需求,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近兩年新建食品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等地方急需的本科專業,新增應用經濟學、電子信息、資源與環境、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等碩士學位授權點,F有62個本科專業,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基本滿足地方發展需要,目前正在積極申報醫學、藥學、康養等專業。在漢中及周邊建立200余個生產實習實訓基地、100多個教育實習實訓基地,地方科技人員和富有經驗的教師指導實習實訓。從2012年開始,學校承擔了培訓基礎教育師資的“國培”和“省培”計劃項目,連續10年對漢中及周邊中小學、幼兒園骨干教師進行短期培訓,培訓各類教師3000余人。2020年,學校自籌資金,為對口幫扶的南鄭區中小學校長和骨干教師作了培訓。

  學校為所在區域輸送了大批高素質人才,畢業生也以各種方式回饋母校,積極參與校地共建、協同育人。2021年下半年,學校協同育人打出“組合拳”:與陜建六建集團、漢中秦航精密機電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了校企戰略合作協議;首個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在漢臺區紅星菜園子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掛牌;陜西省漢中公眾科學素質與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在學校成立。

  為全面加強教育交流與合作,促使基礎教育與高校有機銜接,推動“學研在漢中”城市品牌建設,2021年10月22日,學校與漢中市教育部門簽訂了校地合作協議書,涵蓋區域教育發展規劃制定、教育教學改革、師資培訓研修、教學團隊發展、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培養、實踐基地建設、就業創業等內容,以協約形式建立了常態化合作機制。

  搭建平臺 聚焦漢風古韻

  學校地處漢水上游的歷史文化名城漢中市。漢中有“漢人老家”之譽,漢水、漢朝、漢文化一脈相承。這里是古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故里,劉邦、諸葛亮、張良曾經演繹了金戈鐵馬的兩漢三國活劇,形成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深入挖掘、研究、利用、保護漢文化資源,為地方文化和經濟建設獻智獻力責無旁貸。

  早在2005年,學校就成立了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漢水文化研究中心,下設秦嶺與蜀道文化研究所、文學與文化研究所、兩漢三國文化研究所。研究中心聚集一批校內外學者,每年定期出版《漢水文化研究》輯刊。由于成果突出,中心被確定為省級重點人文社科基地和全國人文社科普及基地。2013年,70多萬字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科研項目成果《漢水文化史》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引起了海內外學人和地方政府部門的關注。

  為進一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學校先后與地方聯合成立了西北聯大研究所、地域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漢水中上游文化遺產研究會等10多個平臺。近10年,學校與地方政府部門聯手,舉辦了百場以地域文化和經濟發展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發表了20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了《三國文化研究》《漢中地域生態文學與文化研究》《蜀道詩與蜀道文化的發掘與研究》《漢水流域新時期小說研究》等專著20余部。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漢文化內涵、拓展了教育教學資源,也提升了城市品牌,有力促進了地方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經濟繁榮。

  為更好地研究陜南、服務陜南,助力秦巴山區跨越發展,2014年陜西理工大學聯合安康學院、商洛學院等陜南3所高校,共同成立了陜南發展研究院。該院以3所高校的平臺建設和人才資源為依托,每年召開“陜南發展研究論壇”,為陜南發展提供戰略謀劃和項目建議,建設新型智庫。從7屆論壇確立的主題:“水資源保護與區域生態補償”“陜南資源開發與循環經濟發展”“陜南脫貧攻堅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與陜南特色小鎮建設”“陜南綠色循環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大秦嶺生態保護與陜南循環展”“陜南核心城市建設與高質量發展”,可見理論與實踐的有效對接。2020年9月,在陜西理工大學舉辦的論壇收到論文和研究報告80多篇,為推動秦巴山地與黃河、長江“一山兩河”生態文明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獻智獻策,在省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陜南地區生態產業化戰略及其實現路徑》等3篇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報》以《保護大秦嶺,抓住新機遇》為題整版刊發。

  近年,漢中市明確了“綠色循環、漢風古韻”的戰略定位。2021年,市校共建“漢中漢文化研究院”,學校成立“漢中歷史建筑研究院”,通過研學交流、互學互鑒,聚人氣、養文氣,并通過國際合作和留學生教育,持續擴大漢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把漢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為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注入了新動能。

  融合創新 賦能區域產業

  陜西理工大學所在區域是川陜革命老區、秦巴連片扶貧開發重點攻堅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地、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學校圍繞秦巴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水源地綠色循環經濟補償、工業應用和智能制造、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驕人成果。

  依托陜南秦巴山區生物資源綜合開發協同創新中心、秦巴地區生態與環境保護協同創新中心等省校級平臺,聚焦秦嶺生態保護,開展秦巴地區生物資源多樣性與生態保護研究。進行秦嶺及漢江濕地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落實守護秦嶺生態安全國家戰略。“秦巴地區食藥用菌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在陜西省多地推廣應用,項目入選科技部門“扶貧好項目”。“一園、三季、多茶”技術體系被大力推廣,改變了陜茶單一生產模式,使茶產業量價齊升。

  圍繞秦嶺生態保護和秦巴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關鍵技術開展協同攻關。僅陜南秦巴山區生物資源綜合開發協同創新中心就承擔各類項目3033項,其中包括國家級別項目26項,省部級項目126項,累計經費10401萬元。通過協同攻關,解決了制約中藥材、食用菌、茶產業的系列共性關鍵技術難題,產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標志性成果,轉化經濟效益超300億元。

  2017年以來,學校積極投入人力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選派科技特派員等300余人次,承擔陜西省“雙百工程”扶貧工作,工作事跡入選教育部門精準扶貧典型案例,有力助推柞水、平利等秦巴山區23縣脫貧摘帽。學校對口幫扶的南鄭區和鎮巴縣實現整體脫貧摘帽。鎮巴縣中藥材基地建設項目獲教育部門“全國第三屆省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陜南移民安置點人居環境使用后評價及宜居性研究”等研究受到關注,扶貧工作得到各級政府部門高度肯定,多次被評為省市區先進單位。

  發揮智庫作用,為政府部門決策、助推“四個在漢中”等提供咨詢。參與陜南三市綠色循環發展咨政研究,先后制定《陜西漢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十四五”發展規劃》《漢中市中醫藥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等6項產業規劃,《安康富硒品牌建設現狀與對策》等4份調研報告,得到地方政府部門和行業的充分肯定。

  今年以來,學校在校地融合方面舉措更多、步子更快。全體校領導深入漢中各縣區調研,全力助推校地融合發展,漢中市政府部門領導多次來校調研,共商校地深化合作。瞄準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需求的研究機構先后成立:起落架及飛機結構件加工檢測陜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陜西省“秦巴中藥材資源開發利用研究海智基地”,與漢中市漢臺區共建“鄉村振興研究中心”“漢中生態產品技術創新研究院”“天漢數字經濟研究院”與漢中航空經開區簽約共建航空制造產業學院……11月,漢中市科技部門給學校發來200多家企業的技術需求清單,學校相關學科及科研團隊正積極對接。政校企、產學研全方位合作,成果可期。

  漢中自古有“天漢”美稱,《詩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把漢江與銀河對應。愿陜西理工大學校地融合實踐探索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天漢大地如銀河般更加亮麗多姿。(張赟 袁平夫)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