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實施“四實·四創”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
“這樣的課堂太酷了!”“肯定沒人曠課!”10月15日,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交通工具設計工作室一堂與眾不同的課讓其他學院的學生羨慕不已。
在設計藝術學院樓南邊,美麗的蓮湖旁,一輛全新款福特“F150Raptor猛禽”高性能皮卡越野車旁圍滿了學生。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企業導師、宇通集團專用車分公司造型設計主管楊躍杰,和設計藝術學院交通工具設計工作室王謙老師正在給學生們詳細講解這輛車的構造、性能和設計原理。學生們都“零距離”上車進行了試駕和乘坐體驗。
這是設計藝術學院交通工具設計工作室一次普通的課堂教學。其實,這樣炫酷有趣的課堂在設計藝術學院交通工具設計工作室很常見,在其他工作室類似的實踐課堂也屢見不鮮,在學生中很受歡迎。
這樣新穎獨特的課堂模式得益于設計藝術學院自2015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的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改革。經過6年的發展,如今,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改革已經取得了累累碩果,成為河南工業大學乃至河南省高校設計學科教學模式的優秀示范。
初心和緣起讓每名學生得到高質量的培養
現任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的王慶斌教授是河南省高校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改革的提出者和實踐者。每每提起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改革的初衷,他只有一個答案:“讓每名學生得到高質量的培養。”作為從設計學科教學一線成長起來的院長,自2003年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成立,就一直負責學院教學管理工作的王慶斌知道,對于學生來說,愿望之一莫過于得到高質量的培養。面對再熟悉不過的設計學科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他一直在苦苦思索一個核心問題:怎樣改革才能讓學生得到高質量的培養?
在教學實踐中,王慶斌敏銳地認識到設計學科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著線性化、階段性、片段化、淺層化、難聚焦、難落地等問題,從師資隊伍建設到教學組織方式,存在很多長期以來難以解決的“頑疾”。大部分授課教師的成長模式雷同:從學生到教師,從學校到學校,從聽課到講課,企業鍛煉機會少、實踐經驗少、社會閱歷不足。絕大部分課堂授課模式也雷同:照本宣科、知識陳舊、單調沉悶、脫離實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畢業后無法快速適應社會和行業的發展需求。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經過20多年教學實踐的摸索和反思,王慶斌有了答案:改革!摸索全新的教學模式——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
探索和奮進 發展才是硬道理
萬事開頭難,尤其是大刀闊斧的改革更難。面對大部分人的質疑,王慶斌鐵定了心要在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這條新路子上堅定地走下去。在校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下,記不清經過多少次的調研和論證,王慶斌帶領全院上下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確定了符合當下國情與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即以培養具備“創新意識、創意方法、創業能力、創造技術”的設計藝術人才為目標,實施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建立“四創”(創新、創意、創業、創造)教學理念的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依托“四創”能力培養模式框架,運用“四實”(實習、實踐、實題、實戰)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開展“創新意識、創意方法、創業能力、創造技術”的階梯形、遞進式培養。概括起來就是“以學為中心”+“四實·四創”。
目標明確了,干事就有方向了。根據新的培養目標,王慶斌帶領大家從聚焦行業領域、更新培養方案、優化培養途徑、創新培養模式、改進評價體系、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院從上到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體來說,學院從定目標、營環境、建平臺、組團隊、搞競爭、促協同等方面做好頂層設計。具體來說,主要采取4個方面的改革舉措:
舉措一:變革教學組織方式。同一專業內組建幾個不同的導師工作室,每個導師工作室由4名以上教師組成教學和研究方向明確的教師團隊,二至四年級學生組成學習目標明確的梯隊化學生團隊,每個導師工作室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師生共同體。
舉措二:重構教學組織過程。改革和顛覆原有的教學組織過程,注重以賽促學,以賽驗學;產教融合,產業課題走進課堂;聯合培養,共建平臺擴展教學資源;實題實戰,強化設計應用社會服務。
舉措三:構建人才培養平臺。積極打造導師工作室教學平臺、實習實踐平臺、科教產教融合平臺、創新創業平臺等,實現了多平臺協同育人的培養機制,逐步形成開放、多元、學科交叉的全新培養模式。
舉措四:優化教學管理與評價機制。制定一系列嚴格、靈活、適用的教學管理制度,根據改革的不同階段對評價體系進行相應的調整,針對不同階段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采取不同的評價體系,強調綜合評價和過程評價,避免大而全與無重點的評價方式。
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具有4個主要特點:
一是教學有團隊。打破傳統的一名教師獨立完成一門課程教學任務的授課模式,開展教師團隊教學。
二是學生有交叉。打破年級、班級的壁壘,實現各班級跨本碩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動。
三是學習有互動。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固定的教學和學習空間,確保足夠的交流互動空間和時間。
四是科研有提升。以縱向和橫向項目為依托,以科研推動教學為主導,推動教師科研與學生的科技創新和創業。
綜合起來說就是,專業有方向,凝練特色;學生有梯隊,交叉交流;師生有互動,強化指導;實踐有實題,實習實戰;學習有氛圍,環境育人;教師有團隊,榮辱與共。
當然,改革不是一成不變的。2015年,剛開始成立工作室的時候,遵循師生互選為主、學院微調為輔的原則,設計藝術學院5個專業共分成了13個導師工作室。為促使各工作室良性發展,根據行業發展和各導師工作室運行實際,考核各工作室成績,對學生不滿意、成績不理想的工作室進行關停并轉。2020年,設計藝術學院停招了動畫專業,其原來的兩個工作室合并成一個工作室并入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停辦環境設計專業中的一個工作室,將其教師和學生合并到環境設計專業其他兩個工作室,實行了淘汰機制,實現了工作室之間的良性競爭和發展。
成果和未來 百花齊放春滿園
如果用一句詩歌來形容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改革的成果,那么“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經過6年的摸索和發展,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日漸成熟,碩果累累,獲得了千余項高級別設計獎勵,舉辦了多次高水平學術論壇,簽訂了一批深度政產學研合作項目,建設了多個高質量實習實訓基地,立項了數十項國家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如今的設計藝術學院,生機盎然、蓬勃向上,充滿了朝氣和創造力,在教育教學各個方面開花爭艷,一躍成為河南工業大學富有生機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學院之一。
學生培養質量顯著提升。《麥可思河南工業大學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報告》顯示,近年來,設計藝術學院的專業建設評價、學生滿意度、社會評價等多項指標位列河南工業大學之首。學生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競賽、德國紅點獎、IF獎、中國設計紅星、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時報金犢獎等各類綜合和專業賽事中獲獎2000余項。
專業學術影響力顯著提升。學院專業建設走上快車道,2019年產品設計專業獲批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0年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獲批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2021年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獲批河南省一流專業。2020年教學研究項目“設計學類專業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榮獲河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連續3屆協助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部門策劃“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之工業設計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活動方案;承辦和主辦“工業設計人才培養”分論壇、鳳凰名家大講堂設計學“選題確立與學術創新”研討會、中部設計論壇等多場大型學術活動;完成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工業設計創新驅動新動能專題”活動方案;連續4次參加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門主辦的“世界工業設計大會”系列活動,并作為河南省僅有的受邀代表參加2019屆世界工業設計大會設計扶貧成果展和高校設計作品展;兩次參加“世界生態設計大會”系列活動。
產教融合成果顯著提升。學院大力推行行業導師進課堂、產業課題進課堂,聯合校內外相關學科資源,協同培養跨學科設計創新人才,實題實戰+聯合培養成效明顯。獲得河南省政府部門支持組建了河南省工業設計研究院、河南省工業設計中心、河南省鈞瓷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10個專業教學與科研平臺。聯合企業共同舉辦糧食機械設備、智能產品、家具、汝瓷、鈞瓷、官瓷、木制品等10余項專業賽事,與宇通客車、北京巔峰智業等多家企業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完成產學研項目100余項。
社會服務成效顯著。學校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中成績突出。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引導師生發揮專業優勢,和河南省光山、蘭考、衛輝等縣市簽署合作協議,用設計創新驅動縣域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完成了“光山十寶、光山十小寶、光山小寶寶”等5個系列50余款農產品包裝設計以及光山縣域形象體系設計,完成《聯興茶油日用品系列產品品牌和包裝設計方案》2套20余件、蘭考古琴特色琴板設計24款,衛輝“人間比干”設計成果展、鄧州小麥系列文創紀念品設計,助推當地產業走上品牌發展之路。王慶斌在全省工信系統扶貧工作現場會上作典型發言。
推廣應用示范效果顯著。自實施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改革以來,設計藝術學院吸引了來自省內外70余家高校來院考察學習,10余所院校陸續開展設計類專業導師工作室教學改革。應邀在“世界華人工業設計”論壇、“中原美術&設計學院院長”論壇、河南省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專題培訓班等多個專業論壇中分享項目成果經驗。
面對成績,王慶斌非常冷靜謙虛。面對未來,他有深思熟慮后的打算。他說:“社會和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只有不斷跟進這些變化和發展,不斷改革改進教學模式,才能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專業發展不能停歇,改革創新永無止境!”
(河工宣)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