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深化產教融合 增值賦能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 新職教 新征程(江蘇篇)
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已成為引領產業升級、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同時也催生了數字商業時代的到來。加快推進符合數字商業發展要求的商科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改革是大勢所趨,也是當務之急。
作為商科高職“雙高”建設學校,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無錫商院”)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數字商業時代變革,逐步探索出“堅定產教融合‘三大使命’、拓展產教融合‘三大路徑’、踐行產教融合‘三大著力點’”的產教深度融合“333”發展模式,創新新商科教育發展理念,探索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路徑,引領新商科職業教育改革,增值賦能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適應數字商業職業教育新生態,融合培養新商科創新型卓越人才,推動商科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堅定產教融合“三大使命”,輸送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
構建“四鏈”融合的高職教育現代治理結構。學校確立“開放協同,創新卓越”的發展思路,堅持“引進高大上、合作骨干型、服務中小微”的校企合作理念,以全域視角和系統思維做好產教融合的頂層設計,先后實施“校企合作促進計劃”和“產教深度融合推進工程”,出臺《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等“1+N”項制度,確保產教融合在教學、科研、人事等領域構建相互策應、相互銜接的制度體系。秉持“艱苦創業、自強不息、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無錫商院不斷深化改革創新,積極推進多元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工程、產教融合專業建設工程、產教協同育人創新工程、產教融合“雙師”隊伍建設工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工程、校企合作國際化推進工程,為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四鏈”融合輸送源源不斷的動力。
打造共建、共享、共融的多元治理格局。學校以集團化辦學為引領,積極吸納政行企校等相關方,先后牽頭組建江蘇商貿職業教育集團、全國商貿職業教育集團、全國職業教育實踐育人產教聯盟等集團化辦學平臺,創新學校理事會、職教集團理事會、產業學院理事會、西港工商學院董事會等協同共治模式,打造以職教集團為載體的校企共同體。積極推進“三平臺五中心五基地”國家示范職教集團建設,建立一批產教融合示范專業、示范基地、示范工作室等項目,確立校企合作的數量標準、質量標準、遴選標準和內容標準,構建“組織平臺—載體項目—運行治理”一體化推進機制,聚合高質量發展的多元力量,營造優良的多元合作共治氛圍。
探索“4+6”產業學院建設模式。無錫商院主動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面向江蘇省、無錫市重點發展產業,依托學校優勢專業,瞄準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點,突破傳統路徑依賴,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合作辦學中逐漸探索出明確“發展定位準確明晰”等4個基本要素、重點推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6項規定動作的“4+6”產業學院建設模式。學校以產業學院建設系統推進產教之間組織、資源、要素、過程、文化等全方位、全流程融合發展,逐步構建產教良性互動、校企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增強了優勢專業支撐、引領和服務支柱產業發展的能力。
拓展產教融合“三大路徑”,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特色品牌
緊密對接產業強鏈計劃,構建“三維融合”新商科專業體系。數字商業時代的人才需求呼喚商科職業教育的新一輪專業集群重構和深化改革。學校緊緊把握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契機,主動對接江蘇“產業強鏈”計劃,持續推進優勢專業群校企共建計劃,將以服務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先進制造業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專業群格局,升級迭代為以數字商業為主軸、以現代生活服務和智能制造服務為雙核、“商業+技術+藝術”跨界融通的“以商為主、技商融合、藝商結合、工商復合”“三維融合”數字商業專業群格局,打造了具有無錫商院特色、對接區域卓越產業鏈的優勢專業鏈。新商科專業體系的建構為江蘇“產業強鏈”建設,特別是無錫打造標志性現代化產業鏈提供了高質量的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持。學校新增“雙高”專業群一個、國家骨干專業5個,入選“1+X”證書制度試點項目29個,畢業生在無錫地區就業率達到60%以上。
堅持校企深度融合,實施“三教引領”人才培養改革。學校以全面推進結構化師資團隊改革為先,創新基于骨干教師的“雙路徑、遞進式”育才模式,以“雙崗雙棲”跨界組建“固定崗+流動崗”教師隊伍,推進“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雙管齊下,新增國家“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一個、國家師資培訓基地一個、國家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兩個及省級教學、科研團隊10個。同時,全力推進新型教材改革,構建教材建設培育梯隊,堅持“集中編制教材內容、集中制定教學大綱、集中討論課件制作,統一技能等級證書教學方法、統一技能等級證書實訓教學思路”“三集中、二統一”的原則開發校本特色教材,加大校企合作開發教材和研發工作手冊式、活頁式、融媒體等新形態教材的力度。學校7部教材獲省重點教材立項,13部教材入選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兩部教材獲全國優秀教材獎二等獎。此外,根據新商科人才培養特質,學校全員推進教學教法改革,構建基于“基礎通用能力、職業核心能力、跨界復合能力、拓展開發能力”的四層能力人才培養模塊,打造課證融合、賽教融合、專創融合、專技融合、育訓融合的“商院金課”,并建立適應專業人才培養特點的卓越人才培養實驗區和教改特區,與全國電子商務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共建“新商科創新人才實驗班”,打造技商融合特訓營,探索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獲評國家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國家在線開放課程3門、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一門、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一個,入選“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樣板校”。
積極服務企業“走出去”,形成“三步漸進式”海外辦學路徑。學校以服務區域企業“走出去”為導向,依托“一帶一路”沿線樣板工業園區——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聯合地方龍頭骨干企業紅豆集團,走出了共建培訓中心、開展留學生學歷教育、聯合創辦海外大學“三步漸進式”服務“一帶一路”沿線的人才培養之路,累計開展海外職業培訓7萬余人次,輸出6個本專科專業標準和137門課程標準,入選2021年亞洲合作基金項目。“三步漸進式”海外辦學路徑構建了資源協同、管理協同、育人協同、發展協同“四維協同”校企融合培養服務本土化人才的工作機制,形成了培養目標“雙素能”、培養載體“雙平臺”、培養方式“雙主體”的“三雙并立”服務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了服務“一帶一路”沿線人才培養共同體,實現了本土化人才培養由短期培訓為主向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并重的路徑轉變、由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向“走出去”培養本土化人才的策略轉變、由引進境外優質資源向開發輸出中國職教標準和資源的站位轉變。
聚焦國家“三大發展戰略”,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
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創新力。學校以數字商業創新創業教育訓練基地為載體,以“專創融合”為主線,整合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優勢資源,與無錫郵政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等地方產業園區合作,不斷完善“項目化教學+崗位化孵化+市場化實戰”“三層遞進”的跨境電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同步推進思創融合、科創融合、產創融合,設立300萬元大學生創業基金,打造以跨境電商、農村電商為特色的省級電子商務創業示范基地和省級眾創空間,成為“互聯網+新商業”的就業人才輸出基地、創業人才培育基地和初創企業孵化基地。2020年以來,學校省級眾創空間總產值超1.5億元,成功孵化66家創業企業,帶動近200人創業;學校獲評中國“雙創”典型示范高校,3個項目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服務國家標準化發展戰略,提升引領力。堅持標準引領是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無錫商院通過積極主持并參與國家專業教學標準、職業標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職業培訓標準的開發建設,推動標準引領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學校主持研制中西面點工藝專業、廣告策劃與營銷等8個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和“江蘇省互聯網廣告監管標準”;牽頭完成“跨境電商運營員”和“外貿從業人員職業等級標準”等職業標準研制,聯合國際貿易促進部門申報的“外貿營銷員”被納入新職業;共同開發網絡直播運營等職業技能等級標準10個,新建“X”證書授權培訓及考核站點20個;牽頭完成無錫市職業培訓項目業務標準委托開發項目18項。此外,學校依托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引進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國際證書等30項;依托海外西港工商學院,輸出企業管理等6個本專科專業標準和137門課程標準,并獲柬埔寨教育部門認可。
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提升貢獻力。學校對接地方需求,集聚資源和技術優勢,積極參與地方行業發展規劃制定、服務地方新農村建設和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切實提高服務能力和社會貢獻力。先后承接無錫市商貿流通類、文商旅融合等地方發展規劃10余項,建有國家協同創新中心一個、省級科研平臺及團隊7個,獲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一項,一人入選2021年江蘇省科技副總項目,為行業發展提供智庫支持。依托“雙高”專業群,建有國家“1+X”網店運營推廣師資培訓基地和服務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農村電商培訓基地,為無錫及周邊地區企業培養直播電商人才100多名,聯合開展農產品直播帶貨培訓6期,并連續多年為無錫對口幫扶的青海省海東市開展電商技能培訓和農特產品線上銷售,累計受益近千人。同時,成立無錫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開辦“紫砂陶藝”等非遺傳承與創新班,建立留青竹刻、葫蘆雕刻等傳統技藝工作坊,入選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全國職業院校“非遺教育傳承示范基地”“傳統技藝傳承示范基地”,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以產教深度融合“333”發展模式增值賦能學校高質量發展,顯示了創新與務實迸發出的無窮活力。(雷艷玲 程晶 力莎)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