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學 以專題實踐培養新工科應用型創新人才
集美大學是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校、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其辦學源于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1918年創辦的集美學校師范部和1920年創辦的集美學校水產科、商科,迄今已有103年歷史。
專題實踐是“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
專題實踐是把所學專業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陳嘉庚先生倡導學校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注重學生專題實踐能力的培養。建校初期,學生所修的專題實踐課程比重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一,在校的最后一學期會被分配到陳嘉庚公司各地的分公司、辦事處進行專題實踐。把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這是創新的源泉。
新工科強調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尤其注重新技術與傳統工業技術的緊密結合。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集美大學海洋裝備與機械工程學院以“嘉庚精神”為特色,結合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和“面向海洋,工科為主”的學科優勢,構建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人才培養體系。學院將專題實踐課程納入各專業的必修和選修環節,明確要求各專業設置專題實踐課程不低于10學分;建立跨院系、跨學科和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機制,實現人才培養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搭建各種專題實踐教學平臺,加強各專業的專題實踐教學,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提升教學與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的匹配度以適應社會需求,學院開設了“應用專題實踐”課程。該課程從教師科研、社會需求和企業的技術需求中提煉實踐性題目,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性;教學過程實現真題真做、師生共同參與,將社會實踐與教學、科研、創新創業和競賽深度融合,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科研興趣,讓學生學有所獲。課程將知識教授、能力和素質培養、專業情懷樹立有機融合;強調團隊協作,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
優秀師資為專題實踐提供強大動力
陳嘉庚先生以教育救國之志創辦學校之初,“誠聘良師”便是重要的辦學理念之一。時隔百年,學校在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的步伐中,更加迫切地需要優秀人才。近5年,學校出臺了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人才政策,向全球招聘人才,引進了包括10位院士在內的各類人才300多人,實現了全職院士、院士工作站“零的突破”。學校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能裝備、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領域引進7個高層次人才團隊。通過外引內培、多措并舉,建設了一支理論功底深、實踐能力強、結構合理、專兼結合、具有國際視野的師資隊伍。堅持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通過專題實踐將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學。
學校全職引進趙振業院士教學科研團隊,帶領機械工程學科教師建設高端裝備抗疲勞制造科學與工程教學平臺。通過材料學、疲勞學和制造學等多專業交叉融合,打造新工科高端裝備抗疲勞制造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科研帶動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支撐產業發展、產業推動科研深入的全閉環人才培養體系。將集美大學機械工程學科建設成高端裝備抗疲勞制造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為國家高端裝備升級轉型作貢獻。海洋裝備與機械工程學院建立青年教師參加專業實踐制度,鼓勵青年教師到生產、科研與管理一線實踐鍛煉,參與產業化攻關項目,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比例。聘任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社會人士為本科生講授高水平的專業實踐課程。
校企聯合開展專題實踐教學讓科研進入生產車間
集美大學海洋裝備與機械工程學院以“卓越計劃”為抓手,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先后與廈門銀華機械、廈門金龍汽車等20多家企業簽訂了“卓越計劃”校企合作協議,建設了30多個固定校外實踐基地。近幾年,學院承擔各種產學研課題100余項,獲國家專利100余項(學生參與86項)、省市科學技術進步獎10項。學生通過應用專題實踐參與產學研60余項。通過專題實踐構建了“校內研討+企業交流+階段評價+成果匯報”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實施校企導師聯合評價、團隊成員相互評價的考核方式,以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不斷優化設計方案,強化過程指導和質量監控,達到以評促學、以評促改、以改促升、持續改進的良好局面。
海洋裝備與機械工程學院與廈門立林科技有限公司建立長期的校企合作關系,通過專題實踐,讓科研進入生產車間,在培養學生的同時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在實踐中,學生了解了家居產品在改善居住品質方面的巨大作用,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對用戶而言至關重要,智能家居設備檢測是產品質量把控的關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校企雙方在前期“多功能一體式家居控制系統”“具備自學習功能的樓寓智能系統”等產學研課題上再次升級開發多款智能家居檢測設備,節約了大量的人工成本,提高了產品智能檢測精準度,助力復工復產。校企聯合開發的“具備自學習功能的樓寓智能系統”,獲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在解決廈門立林科技技術需求的專題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擔當精神。
“授人以漁”專題實踐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2021年7月,集美大學海洋裝備與機械工程學院組建“授人以漁”實踐隊,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授人以漁”實踐隊由14名學生和5名導師組成,分別來自機械工程、水產、工商管理、財經等不同專業。實踐隊到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大徑中試基地養殖場、漳州市龍海區農業農村和科技部門、福建省石斑魚產業院士專家工作站、漳州新宏邦水產有限公司等進行社會實踐,獲得了大量寶貴的調研資料。結合2021年度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項目“海水池塘集約化養殖裝備開發與示范”,實踐隊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大池塘養水,小水槽養魚,好水養好魚”的養殖理念,圍繞“以科技助‘漁’興,發展拓寬富農路”的主題展開了多種模式的訪談調研。針對海水養殖裝備智能化程度低和尾水處理不到位的問題,機械工程專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應用專題實踐開發了“全自動循環曬網裝置”,解決了海水養殖固定欄漁網易受海洋污損生物附著堵塞的難題,助推傳統養殖模式升級改造。該項目提升了學生的工程實踐創新能力、高階思維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及終身學習意識。10余家知名媒體平臺發布了10篇對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報道,獲得了廣泛關注。
學院組建“百年紅色行”專題實踐隊,先后走訪調研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長影舊址博物館、通化鋼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實踐活動重視專業知識與專題實踐相結合,實踐隊通過重走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振興路,學習了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經驗,見證了新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輝煌歷史,近距離感受傳統工業的高超技藝和發展方向,收到了良好的實踐效果。隊員們表示,青年一代應該將自己的職業發展志向與國家發展需求相結合,積極投身于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自主研發,實現技術自立自強,發展民族品牌。
在新工科背景下,集美大學傳承嘉庚實踐教學理念,在專題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和創新,海洋裝備與機械工程學院培養的學生專業知識扎實、工程實踐能力突出,深受企業歡迎。近3年,應屆生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約95%。(林嫦娥 黃種明 許志龍 王素 方芳)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