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東城第二小學 造“文化磁場” 育“四雅”學子
地處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紡織城的灞橋區東城第二小學(以下簡稱“東城第二小學”)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企業改制學校。近年來,學校堅持走外部條件優化和內涵式發展并重的改革之路,確立了科研化、現代化、社會化、國際化“四化”發展目標,實施提升學校辦學品位、提升教師素養、提升學生素質的“三提升”工程,把培養文雅篤行、敏而好學的“四雅”學子作為辦學追求和神圣使命,形成了優良的校風,成為強有力的“文化磁場”。同時,學校以“文化育人”引領“雙減”有效落地,讓學校教育回歸本真。
潛移默化
凝練“文化理念”
東城第二小學學校文化的核心是“雅”,標志物為“竹”,文化內涵是“虛心”。在文化建設中,學校以“文化引領求雅致、內涵發展抓科研、特色發展樹品牌、養成教育鑄人生”為發展思路,打造學校文化,培育“虛心”精神,取得了顯著成果。
在教育教學中,學校逐漸凝練出“一訓三風”,即“虛心使人進步”的校訓以及“虛心做事,雅致一生”的校風、“儒雅至愛,教學相長”的教風、“文雅篤行,敏而好學”的學風。圍繞“一訓三風”,學校提出了培養“雅容、雅習、雅智、雅趣”的“四雅”學子、塑造“雅志、雅慧、雅風、雅量”的“四雅”教師、引領“雅境、雅言、雅行、雅情”的“四雅”家長的雅化目標,讓學校在“雅文化”的浸潤中不斷充實。
立足“雅文化”理念,學校著眼“四化”(現代化、科研化、社會化、國際化)目標、弘揚“四善”(善擔當、善奉獻、善合作、善創新)精神、落實“四雅”標準,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三嚴三實”(嚴“四善”、嚴“四化”、嚴“四雅”,評價實、規范實、責任實)管理模式,并推出“四新”管理的舉措。
學校制訂了《“四雅”學生、家長、教師行為規范》,制訂了《“創客”·“責任清單”——學校管理責任書》,從教師、學生、家長3個維度形成教師、學生、家長的“四雅”行為規范。學校開發了“三類五十本”校本教材(三類即“雅文化”類、社團類、“全人教育”類),編制了《“四雅”師生及家長評價制度新編》,收錄師生、家長評價方案16個,發揮著鼓舞、激勵的作用,將“雅文化”不斷推向深入。
“三化”工程
推進環境育人
校園環境建設是構建校園文化的前提和基礎,它感染、熏陶、激勵著師生向真、向善、向美。東城第二小學在做好綠化、美化、凈化等硬件建設的基礎上,推進“三化”工程,營造雅致環境,改善辦學條件,營造校園清新雅致的氛圍。
在文化“雅致化”方面,學校在做好綠化、美化、凈化等硬件建設的基礎上,本著“凸顯主題、展現內涵”的思路,建設了“一志、二路、十一苑”,輔以“兩家”(書畫大家+小畫家)、“兩苑”(畫苑+棋苑)和榮譽、科技文化長廊。“一志”即在綜合樓北與主干道交匯處豎立文化石,上書“虛心”。“二路”即將學校主干道設計為“藝術路”,教學樓對面、操場周邊通道設計為“學科路”。“十一苑”即雅竹苑、勵志苑、怡情苑、雅行苑、怡心苑、探索苑、心語苑、京劇苑、書畫苑、雅育苑、雅致苑。“一志、二路、十一苑”不僅為學校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而且充分發揮了校園的隱性教育功能,增強了學校環境育人的教育理念,彰顯出學校和雅溫馨、清雅有序的校園“雅文化”特色。
在部室“現代化”方面,學校加大現代化建設步伐,先后投入200多萬元,使科學實驗室、圖書室、音樂室等25個基礎部室達到“優質均衡”要求,還新添古箏、陶藝、機器人、電視臺、3D打印、智慧教室等多個特色部室。
在區域“整合化”方面,為了提升文化點位的實效性,學校還推出了“連片整合成新區”的新創意,形成了“三區二墻”。“三區”即整合浮雕、探索苑、實驗室形成的“探索區”,整合勵志苑、圖書室、閱覽室形成的閱覽區,整合藝術展室、版畫室、象棋室、音樂室、舞蹈室形成的藝術區。“二墻”即展現24字核心價值觀和探索苑、勵志苑文化元素的“求真墻”以及展示辦學理念、校風、書畫的“尚雅墻”。濃厚的“雅文化”氛圍,起到了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學生在校園的學習生活空間里處處都能受到“雅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地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
創新思路
構建“34613”體系
建設“顯性”學校文化的同時,東城第二小學謀求文化立校、內涵發展,將“雅文化”主題和“虛心”精神深入到德育、教學、藝術教育工作中,形成了“34613”活動體系,即“三級評價”“四新教育”“六大模式”“一新課程”“三步培養”。
學校努力打造德育活動精品,對學生進行多層面“雅行”教育。“三級評價”指學校評價(學校每周評選一次優秀班級,頒發流動紅旗)、班級評價(班級通過“班級學生行為評價表”進行自主評價)、自我評價(學生通過“學生評價表”進行自我評價),構建全方位的評價體系。“四新教育”,一是“情景”教育,將學生身邊的不文明行為和不良習慣,以情景劇、相聲、小品等方式在每周升旗儀式上表演出來,以達到教育引導的目的;二是“三個一”實踐,通過“寫一篇、賽一次、評一獎”的“三個一”實踐活動,全方位向社會輻射;三是“三小”活動,即小記者站、“小喇叭”廣播站、小監督崗;四是“一全兩展”,即全體學生個個出場、全是演員,展示“一班一品”的班級文化和音體美學科“二維”課堂。
同時,學校致力于教科研工作的實踐探索,以“虛心”為切入點,培養學生腳踏實地、謙遜就學,促進教師虛懷若谷、虛心從教,積極進行課堂文化和教研文化的建設以及課堂教學模式和校本研修模式的“雙向”創新。為不斷深化“邊學邊交”課堂教學模式,學校提出了“四交四合”校本研修模式、“23331”名師工作室活動模式、“智慧交流,品質提升”課堂交流模式、“7Y”課堂教學模式、“7Y”家庭教育模式。學校探索總結的“邊學邊交,自主領悟”課堂教學模式榮獲首屆全國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立足“雅文化”和“7Y”品質課堂,學校構建了“雅之韻”品質課程體系。“雅之韻”品質課程體系以語文、數學、英語、美術等優勢學科為核心,以德育活動、全學科閱讀、體育健康、科技創新等領域課程群為支撐,構建“文學之韻、思維之韻、健康之韻、藝術之韻、科技之韻、研學之韻、安全之韻和責任之韻”八大板塊的30余種特色課程。
圍繞“雅文化”主題,學校開展了一系列“雅文化”活動,形成了“三步培養”模式,即:藝術滲透——向課堂要質量,通過“二維”課堂滲透藝術教育;興趣培養——采取課堂教學、實踐操作、教師輔導和學生自主練習4種方式進行,組建棋類、陶藝、機器人、戲劇等社團;活動展示——將興趣活動小組的成果,以“展板展、升旗展、節日展、競賽展”“四展”方式進行展示。
挖掘潛能
打造“7Y”品質課堂
如何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2010年至今,東城第二小學不斷探索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主旨的課堂教學改革,努力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經歷了構建模式、深化模式、形成品質3個階段,進行了“‘邊學邊交,自主領悟’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課題研究,構建了“智慧交流,品質提升”課堂交流模式和“7Y”品質課堂,凸顯生本交流、生生交流、師生交流3個層次,致力于搭建一個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學習平臺,實現減負、提升質量、發展學生三大目標,使學生更具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什么是“7Y”品質課堂?學校將“邊學邊交,自主領悟”課堂教學模式和“智慧交流,品質提升”課堂交流模式的操作要點內化為師生共同的“愉悅課堂”的學習體驗,提出了課堂教學的7個“Y”——
一是“激預”。包含學生課前對新知的自主探究,也包含教師對教學的預估、預設,師生雙方共同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使課堂成為由教師指導預學方法、提示預學項目,學生交流各自的預學成果,有次序、有組織進行的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
二是“學魚”。“7Y”品質課堂在“生本交流”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幫助他們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從而實現“學魚”。
三是“探漁”。課堂教學不僅僅是一個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不斷地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習得本領的過程。學生得到“魚”后,嘗到了“魚”的鮮美,就有了“漁”的欲望。“生生交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探索發現,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自己學會“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探漁”。
四是“啟欲”。只有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成主動。通過“師生交流”喚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點燃學生探究欲望,實現“啟欲”。
五是“品育”。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品育”環節旨在通過“三悟”,讓學生歸納整理、發現規律、體會情感、領悟思想,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把理想和信念的旗幟樹立到學生心里。
六是“跨逾”。通過“三用”讓學生在訓練應用中掌握基本知識、訓練基本技能、領悟基本思想、積累活動經驗,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教育、得到不同發展。
七是“達愉”。通過“激預”“學魚”“探漁”“啟欲”“品育”“跨逾”6個環節的實施,達成教師明晰“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學生明確“學什么”“如何學”的目標,實現教師樂教、學生樂學。
…………
教育的本質是引導人求“真”趨“正”,品牌學校的打造則是一個長期積淀、努力踐行、整體推進的過程。作為一所年輕的整合小學,東城第二小學深入實踐“雅文化”建設,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精髓,引導學生追求規范、追求高尚,努力探索“雙減”背景下有特色的辦學之路,使學校前行的腳步更加扎實穩健,也使校園文化更加枝繁葉茂、煥發新的活力和光彩!
(竇增強 于琳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