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跌落谷底到強勁復蘇 一所職業學校的逆襲之路
掙扎得連個水花都沒濺起,就被市場的浪潮淹沒了,安徽電子工程學校電子專業停招了。
2013年,這所學校“王牌專業”的沒落讓所有教師臉上無光,每個人心知肚明:產教嚴重脫節,學生畢業后只能到流水線當操作工,自然沒人愿意報名。
拔劍四顧心茫然,沒有電子專業,還叫什么電子工程學校?繼續走下去,路又在何方?
以工程服務融入產業打造團隊
2011年夏天,深圳潮濕悶熱,國佳光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國成吃完晚飯后習慣性地到車間里溜達幾圈,與工人聊聊生產進度、拉拉家常。
這天,一名新入職的操作工說公司采用手工插件,經常把發光二極管插反,自己設計了一個模型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吳國成按照他的建議改進,生產效率果真大幅提升,欣喜之余不禁覺得此人學識淵博,絕非普通工人這么簡單,于是仔細詢問。那人如實相告:“我是安徽電子工程學校電子專業的教師彭銀松。”
高校教師怎么到工廠里打工了?
原來,在一次偶然的接觸中,彭銀松發現近年來音響擴聲技術、LED顯示技術突飛猛進,但這些設備的裝調、維修及現場技術保障等工程技能人才奇缺,與其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及教學資源在國內職教領域尚屬空白,幾乎沒有職業院校開展相對應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朝此方向探索研究,可以說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由于不懂生產流程、亦不知道相關工藝標準,甚至在當地找不到像樣的工廠,無奈之下,彭銀松便趁著暑假,以一名普通打工者的身份來到深圳學習。三個月的時間,他先后干了LED單元板手工插件工、波峰焊接操作工、LED顯示屏質檢工、維修工,對整個LED顯示屏模組生產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對每個環節的生產工藝也更熟悉,書本上許多理論知識也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老師都不會干活,又怎么能教會學生干活!”學成歸來的彭銀松決定牽頭組建專業教師團隊設立工程項目部,開始干工程,一頭扎進了市場的洪流中。
其間,經歷風風雨雨——書呆子式的算賬,忽略了高額的交通費、維修費,讓工程不掙反虧;滿口答應合作方開專票,后來才發現專票稅率高達17%;與酒店簽訂四年合約免費安裝LED屏,按使用次數收費,沒想到兩三個月后酒店停業,20萬元的投資打了水漂……這些失敗的教訓最后成為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警醒學生。
其間,見過雨后彩虹——與許多龍頭企業打過交道,完成了工程項目與產業需求的對接;結交了許多專業技術人員,他們源源不斷地為學校提供最新技術資料;利用與當地大酒店簽訂的合約,讓學生有了實習基地……這些工作都為學校后期專業的校企合作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十多年的摸爬滾打讓學校深刻地認識到,專業教師缺乏實踐能力的問題極大地阻礙了職業院校質量提升,而“以工程服務”融入產業、打造團隊是解決現行職業院校教師選拔聘用及培養培訓機制弊端的有益探索。
如今,安徽電子工程學校打造了一支符合現代職教要求的師資隊伍——各具特長的創新性教師組成專職教師團隊,行業企業技術專家組成兼職教師團隊,能夠獨當一面、現場負責項目實施的能手級學生組成“學導”團隊。
以能力為導向研發課程體系
沒有教材、沒有課程資源、沒有裝備、沒有專業教師,這是2016年安徽電子工程學校準備開設音像電子設備應用與維修專業時面臨的窘境。
“課程是專業發展的核心,也是最大的突破口和難點。”安徽電子工程學校副校長吳丁良認為,關起門來辦職教行不通,必須面向市場辦學。
首先,學校通過良好的合作關系、簽訂校企協議等方式從企業中獲得工作手冊等原始資料;再派遣專業教師到現場參觀學習、充分消化資料里的內容;最后,由專業教師將這些實操內容轉化為知識點。“一共研發出7本校本教材,可以說是多年來教師團隊根據工作經驗鉆研出來的心血。”
出乎意料的是,學校并沒有把這些教材印發到學生手中,而是將電子版及視頻、課件等其他教學資源一并上傳到超星網學習平臺。對此,彭銀松解釋:“傳統電子專業一門課一本書,但是音像電子專業涉及計算機、機械、機電、電子等多種領域,往往一個知識點就要涉及四五本書,讓學生購買、攜帶大量的教材顯然不合適。傳到學習平臺,學生只要登錄就可以查看所有資料,而且還能實現知識產權的保護。”
為了保持課程資源的與時俱進,學校與行業領域的“龍頭公司”簽訂保密協議,定期獲得技術、工藝、標準、人員培訓方案等資源,將這些提煉為動態學習內容發到學習平臺,使得專業發展越做越有方向。
“除了通用素養課程、基本技能課程,學校還研發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專業一體化課程。”機電工程系負責人王穎奇介紹,中職階段,學生在校內工作站進行一體化學習,完成模仿熟悉工程項目實施全過程的“對接性”訓練,做到“會干工作”;高職階段,學生與企業合作,在市場化的工程項目平臺上,在業內專家和一體化教師指導下參與實際工程項目的“融合性”訓練,做到“勝任工作”。
每個階段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學時與工時、成績與學分均有剛性要求;完成具體學習任務的時間、地點可視項目要求柔性組織,但必須以“客戶滿意”為前提。這意味著,學校改變了以學科型課程體系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而以學生能力為核心開展教學和考核評價。
今年4月,2017級學生程志在選擇企業實習時,發現工學一體的教學新模式讓自己具備了卓越的核心競爭力:“想去離家近的大城市,于是選擇合肥,想著交通方便,于是選擇了現在的公司,一進去工資6000元起步,還有工程提成。人家都是企業挑學生,我們是學生挑企業。”
以“雙贏”為目標建設實訓基地
音像電子設備應用與維修專業成立之初,裝備問題無法逃避地擺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大家都陷入了沉思:一邊是建設實訓基地勢在必行,一邊是學校財政吃緊、撥不出一分錢,怎么辦?
解決的方法只能是:不花錢建實訓基地。
無論怎么看,這都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充分利用身邊一切資源,一點兒一點兒地將目標變現,恰恰就是安徽電子工程學校能夠建成全國首個音像電子專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實現絕境逆襲的重要原因。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一籌莫展,突然有一天,彭銀松想起在對外服務過程中一些企業常常會處理二手廢舊器材和設備,若是能回收修好這些,學生就有了可以練手的設備。于是,他跟企業商量不收工程服務費,換取“二手貨”。就這樣,一塊板、兩塊板、三塊板……慢慢地竟然攢了70多平方米的LED顯示屏及周邊設備,建起了一體化工作站。
2019年,學校買了一塊地,上面有幾間破舊廠房。校領導望著空洞洞的樓房,想著更加難看的賬目,發話哪個項目能拉到資金,教學樓就歸哪個項目用。
這時候,音像電子設備應用與維修專業經過三年的迅猛發展不斷壯大,小小的工作站已不能滿足一體化教學的需求。于是,彭銀松第一個遞交了申請報告,之后厚著臉皮一家一家跑企業拉贊助:“建成LED顯示屏維修實訓基地,學生有了鍛煉的機會,企業也可以解決一小部分維修的需求,這是雙贏!”“我們是在為企業培養人才,會向畢業生優先推薦贊助的企業!”……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誘之以利,大連子盛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成為第一個入駐教學樓的企業。最讓人驚喜的是,該公司還利用自身資源,把幾家上下游企業一起引進來,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產業鏈。就這樣,以生產和技術服務為主體的基地二樓便建好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后,用人企業普遍反映學生學習的內容偏少,應該增設一些音像專業教學實訓室。通過二樓企業的牽線搭橋,南方地區規模較大的深圳華思創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表示愿意入駐三樓,贊助裝修及部分硬件,負責基地設備與技術的適時更新與補充,這正好解決了學校國有資產更新難與科技設備迭代更新同步的矛盾。
后來,隨著安徽電子工程學校在行業里影響力不斷擴大,電子工業出版社主動找上門,要求聯合建立全國師資培訓基地,承接全國光電技術專業教師培養培訓工作。于是,一樓企業入駐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現在,通過“學校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設備與技術”建成并運營的國內首個音像電子專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筑總面積達3000平方米、一流主流裝備價值超600萬元,每年接待參觀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儼然成為整個行業的裝備技術實訓基地。
以標準為引領推動光電行業發展
從全國來看,音像電子專業人才缺口達二三十萬人,這些缺口只能由企業去市場招工、培養來填補。但弊端有二:一是企業至少要耗費半年時間與精力才能見到成效,二是培養出來的寶貴人才常常被其他公司挖墻腳,導致得不償失。安徽電子工程學校的學生畢業就能直接上崗,這解決了企業的難題,但是舉全校之力一年不過培養兩三百人,根本無法滿足市場旺盛的需求。
2017年,彭銀松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光電行業協會年會并作專題報告。隨后,安徽電子工程學校作為承辦單位開展了全省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學現場觀摩網絡直播、全省技工院校音像電子專業產教融合模式創新研討會,在行業引起了強烈反響。201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中,彭銀松團隊負責現場超大LED顯示屏的技術支持,2021年又擔起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音頻指揮,一系列成績讓其他職業院校躍躍欲試。
其間,有學校發出邀請:“我們對這很感興趣,但是沒有教師懂專業知識,能不能幫忙培訓一下?”于是,彭銀松團隊的教師帶著裝備,輪流去各地職教學校上課,幾年下來,共培訓職業院校32家。
也有學校提出:“在建設實訓基地上缺少經驗,能不能幫忙指導?”于是,他們又奔赴河南、陜西、江蘇、廣東、山東、重慶等多個省份。
宛如一劍動乾坤,自此,全國其他職業院校光電專業陸續起步。此時,安徽電子工程學校沒有躺在榮譽簿上沾沾自喜,而是把目光轉移到音像電子專業的課程資源、實訓裝備的開發、同行培訓和行業標準制定上來。
2020年,在專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安徽電子工程學校做了兩件大事:一件面向教師——承擔全國光電技術專業教師培養培訓和行業從業人員職業資格鑒定工作,為全國音像電子行業輸送高技能專業人才;另一件面向學生——學校聯合企業成功申報教育部1+X證書(LED顯示屏應用)制度試點項目,讓學生可以獲得專業資格認證。這樣,全國各地的職業院校通過考證,也能解決每個省份的用人需求。
此外,學校還牽頭建立了萬家畢業生分配企業聯盟,給更多畢業生提供國內、國外頂崗實習機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十多年來,安徽電子工程學校電子專業走出了一條蕩氣回腸的深“V”發展之路,實現了從跌落谷底到強勁復蘇的大逆襲。對此,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廳長趙振華大加贊賞:“這是校企合作的優秀案例,值得宣傳推廣!”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