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職業學院 “三度”并重 構建“大思政”格局
今年11月24日,在煙臺職業學院報告廳,全國技術能手、“煙臺工匠”姚海錦從院長溫金祥手中接過聘書,正式成為煙臺職業學院“勞模工匠思政導師”。此次學校共聘任14位勞模工匠擔任思政導師,其中包括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齊魯大工匠”等,都是各行各業的技術“大咖”。聘請勞模工匠擔任學生的思政導師,是煙臺職業學院近年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大思政”格局的一系列扎實舉措之一。
“大思政”的深度:上好課堂上的思政課
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無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還是課程思政的滲透,都要在課堂上完成。因此,學校統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既著力提高思政理論課的質效,又深入挖掘專業課、公共基礎課和實踐課中蘊含的思政資源,為大學生解疑釋惑,使馬克思主義真理入腦入心,筑牢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之基。
學校堅持守正創新,開足開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3門思政課程。同時,投資150萬元建設高標準“數字馬院”,將膠東紅色文化體驗館、多功能思政課程智慧研討教室、思政課程虛擬仿真教學體驗中心嵌入其中。打造示范課堂,把以英烈文化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楹聯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美麗鄉村調研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有機融入教學。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實施青年教師“小荷青苗”工程、舉辦高職“青椒論壇”、派出教師訪學等,不斷提高思政專職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獲評山東省思政“金課”,一名教師在山東省學校思政課教學比賽中獲一等獎。
在開好思政課的同時,為了將課程思政建設好,學校德育部的思政教師與各系的專業課教師組建了“手拉手”備課團隊,結合各專業特點開展教研,形成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教務處出臺《課程思政評價辦法》,質量管理辦公室制定《課程思政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并結合教學督導制度開展聽課評教,各系也積極探索課程思政建設,如建筑工程系每學期舉辦“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設計大賽”、會計系將思政元素編入新教材、汽車與船舶工程系開展線上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展示等。
“大思政”的厚度:夯實思政陣地
學校強化陣地意識,在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等領域不斷拓展優質載體,為新時代的價值觀引領搭建科研和創新的平臺,為大學生的成才搭建展示青春正能量的平臺,為主旋律的傳播搭建線上線下融合交互的平臺,形成同頻共振、聯動發力的校內思想教育陣地。
建好實踐教育陣地,讓學生在“行走的課堂”中成長。學校每年有60多支志愿服務隊、8000余名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聚焦“鄉村振興”“紅色教育”“醫藥健康”“愛國擁軍”等主題。大學生志愿者積極參與亞洲沙灘運動會、世界工業設計大會暨國際設計產業博覽會等重大活動和文明城市創建、環境保護、紅十字救護、“希望小屋”等志愿服務。
建好網絡思政陣地,提升校園新媒體平臺的吸引力和輻射力。以“一個基地、三個中心”為抓手,探索思政教育新機制,與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山東中心共建“網絡思政試點基地”,成立“山東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分中心網絡文化中心”“煙臺職業學院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高職院校黨建和思政研究中心”。構建以“煙臺職業學院”微信公眾號為首的校園公眾號集群,整合學校官網、抖音號、“煙職在線”APP等形成校內新媒體矩陣。舉辦“網絡文化作品大賽”“網絡文化節”等引導師生積極創作優秀的網絡文化產品。
建好文化陣地,讓校園沉浸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中。學校打造推廣了一系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作品和活動:改編新華社《國家相冊》微視頻,推出多場《國家相冊》舞臺劇匯報演出,使之成為“舞臺上的思政課”“活化的黨課”;啟動“七星湖思政影院”,為師生放映愛國主義優秀影片;各教學系部推出“一系(部)一品牌”,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師生參與;邀請時代楷模、勞模工匠、公安英模、學雷鋒標兵等先進人物進校園宣講典型事跡;舉辦廉政講堂、道德講堂、經典誦讀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活動。
“大思政”的溫度:充滿人文關懷
堅持關愛師生、服務師生,強化服務育人意識,努力為師生辦實事。學校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提高服務質量與深化思政效果結合起來,充分梳理、挖掘各崗位育人功能,拓寬服務育人渠道,以人文關懷提升校園“大思政”的溫度。
建設和諧校園,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總務處改造學生餐廳、教職工餐廳和體育場地,在學生公寓引入智能洗浴設施,改善師生生活條件。閱覽室增加自習空間,延長閉館時間,為學生學習提供舒適條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備10名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定期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及師生心理健康咨詢服務,解開心靈“千千結”。學生處將資助與育人及扶貧與扶智、扶志有機結合,充分發揮資助育人功能。
建設智慧校園,優化服務效能。校辦公室開發電子印章,實現檔案數字化,讓師生、校友辦理相關業務少跑腿、不跑腿。圖書館升級文獻資源,拓展學術服務內容,為師生科研和學習提供支持。招生就業處在智慧校園就業平臺上舉辦網絡雙選會,今年為2022屆畢業生提供職位11000余個。(宮珮珊)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