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大先生”養成 要從課堂教學發力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2-25  閱讀:次   |
42.9K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提出,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大先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教師形象的時代激活,是中國話語的智慧表達。“先生”之“大”,在于大情懷和大境界,有為國為民的大擔當;“先生”之先,在于先知更在于先覺,不僅要具有扎實學識,更要具有較高的道德品格,能成為學生的道德榜樣,對學生產生示范影響。

  成為“大先生”,是黨和國家對新時代教師的殷切期盼和諄諄教誨,每個教師都要將此作為理想信念,將“大先生”的形象體現在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課堂是教師被賦權最多的教育空間,也是最能體現教師職業尊嚴的實踐場所。教師必須從課堂教學發力,在課堂中呈現“大先生”的樣子,努力成為時代需要的“大先生”。

  教書與育人統一:

  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品格成長

  “先生”最初由字面義引申為“父兄”“長輩”,后來又引申為對年長且學高、德高者的敬稱,并逐漸成為對教師的通稱。“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教師以較高的學識和道德品格傳道授業解惑。傳統教育與生產生活高度融合,因而知識學習與道德品格養成是一體的。隨著人類認知能力的提高,知識逐漸從日常生活層面脫離開來,成為系統化的學科知識,并進入專門的教育機構,教師也逐漸成為“只教書,不育人”的學科教師。“只教書,不育人”,只能是經師,甚至是教書匠。新時代對“大先生”的呼吁,就是要教師將教書與育人相統一,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當下的課堂教學,要回歸教育的本真狀態,更加關注育人價值的實現,培養學生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品行。這不僅要求德育課、思政課的教師理直氣壯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更要求各學科教師在教材解讀、教學設計中,挖掘學科知識的德育元素和育人價值,將學科知識的教學與學生道德品格的養成深度融合。社會主義新時代,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等三科意識形態較強的課程實現了教材統編,這三門學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更加重視對學生思想意識、道德品格養成的關注。我們要認識到,指向學生全面發展的“五育融合”,其實施理據和并舉方式,是以培養“健全的人”為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教師要在學科教學中加以落實。

  傳道者,自己要信道、明道。要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教師自身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師德情操,自己要明大義、辨是非。多元文化時代,在西方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影響下,學生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認知受到較大沖擊。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時候,一定要精準識別并及時糾正學生潛在的道德虛無主義和價值相對主義,在課堂教學的現場堅決捍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不是模棱兩可地“留到課后討論”。只有對學生進行為事、為人的道德教育和價值教育,教師才能回應社會賦予的公共信任和神圣使命。

  言傳與身教統一:

  要“教道德”,更要“道德地教”

  教學活動本身充滿道德意義。教師在教學中具有雙重身份,是道德教育者,也是道德實踐者。我國傳統教育強調“言傳”與“身教”統一,“言傳”指向道德教育的內容層面,“身教”則指向道德實踐的行為層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言傳身教,在培養學生道德品格的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和道德實踐能力。這是課堂育人的需要,也是“大先生”養成從內部突破的途徑。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師要認識到自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示范影響。要“教以道德”,必須以德施教,只有教師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道德教育才能具有成效,否則只是技法層面的“表演”。教師要用道德規范和倫理準則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讓教學過程成為道德實踐過程。

  不同于一般的道德實踐,教學作為師生共同探求知識、探索真理、學做真人的過程,更加需要民主平等,需要教師將公正、友善、耐心、慈愛等德性在教學交往中生動呈現,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愛,關心青少年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教師要對自己的言行進行有效約束,任何時候都不要讓挖苦、諷刺、歧視、不公等出現在自己的課堂。教師要努力改變作為知識權威的身份定位,相信“學生有教你的能力”,以發展和期待的眼光看待學生的道德發展和生命成長。“大先生”的課堂,不要出現懲罰性點名、羞辱性交流和“連坐制”。除了常態課,我們還應該關注公開課、觀摩課、賽課等非常態課堂,要以道德的眼光審視公開課中的“陪練”“精挑細選”“配合表演”。

  “教學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努力”,以德施教要求教師正確認識到教學行為的復雜性和獨特的道德示范價值,為能夠“道德地教”作出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道德實踐智慧。“親其師,信其道”,“道德地教”也能提高學生學科知識學習的效果,促進教師自身的道德反思,提高教師的道德敏感力和施教力,從而形成新時代“大先生”應具備的師德修養和道德實踐能力。

  專業自信與育德能力統一:

  直面課堂生活中的道德問題

  課堂生活中的道德表達非常復雜,道德問題在教學交往中是內嵌式的、隱蔽的、稍縱即逝的,需要教師獨自面對、迅速判斷、及時處理。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道德品格成長的“大先生”,需要更加細心、更具耐心,還需要有足夠的專業自信和較高的育德能力。

  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重預設更重生成。指向人的全面發展的課堂教學,有既定的規律,更充滿不確定性。課堂教學中會產生很多道德沖突,教師會面臨復雜的道德難題和倫理困境。在難題和困境面前,教師必須本著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生命成長負責的原則,積極想出辦法解決問題,化解困境。除了有堅定的原則,教師還要通過案例研究和經驗反思等,提高自己的育德能力,讓教學和育德兩種能力相互作用,成為專業發展的高階能力。

  課堂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道德表達,都需要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育德能力。對于教學評價,教師要從育人的維度,讓所有的評價都發自內心,與學生真誠地溝通。要將教學評價作為師生道德交往的途徑,而不僅是反饋學習情況的工具。小組合作學習、小先生導學、翻轉課堂等,都要能體現出教師選擇這些教學方法背后的道德努力。班級授課制下的課堂教學管理,以集中高效為目標,很少從道德實踐場所出發,指向具有公共精神和責任擔當的倫理共同體的形成。這需要教師賦予課堂管理以道德關懷。以挑選舉手發言的學生為例,“要發言先舉手”的課堂規則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教師優先選擇舉手的學生回答問題,是對規則的尊重;教師在必要時照顧特殊的沒有舉手的學生,體現的是差異性正義,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規則背后的同情和善良。

  “教學是良心活”,教師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道德教育者和道德實踐者,需要自覺主動、積極作為。課堂教學中道德教育的時機稍縱即逝,效果難以評價,即使再嚴謹的考核制度,也無法對課堂教學現場教師的育德行為進行準確監測。真正的“大先生”,應有強烈的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道德擔當,在課堂教學獨特的時空中,作出道德實踐的努力,鼓起道德教育的勇氣。教師要相信“教育大有作為”,堅信“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陶行知語),不斷提升專業自覺,增強專業自信,提高自己的專業判斷能力和育德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獲得成為“大先生”的內在力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成為“大先生”是新時代教師質量提升的根本指引,是黨和人民對教師的鞭策和激勵。教師要牢記小天地里的大使命,踐行小空間里的大目標,通過上好每一節課,向“大先生”的目標努力。教師要以成為時代“大先生”回應國家和人民對教師職業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盼,把自己的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都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課堂教學上。

  (作者劉霞系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曉莊學院新時代師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