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中國特色世界高水平職業院校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堅持黨建領航創新驅動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深信院”)響應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與廣東省聯合共建世界一流的戰略要求,切實發揮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認真貫徹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學校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改革釋放活力,以創新驅動發展,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全力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和辦學有效性、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交出優異的深信院答卷。2019年,學校以優異成績成功入圍“雙高計劃”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學校成功開創“一示范、兩標桿、四樣板”黨建“雙創”新局面,構建從學校黨委到院系黨委、基層黨支部的三級全優示范體系。
黨建領航
構建一流現代治校體系
學校黨委堅持用先進的理念作引領,不斷夯實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有效凝聚師生爭創世界高水平職業院校的信心和決心,為學校實現又好又快和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一是形成了“三同”辦學理念。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學校黨委根據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關于教育的政策要求,始終牢記社會主義辦學的根本遵循、學校發展的根本動力、信息特色辦學的根本規律,從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上,推進構建具有新時代特征的“三同”辦學理念——“始終與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同心同向,始終與特區改革開放事業同呼吸共命運,始終與信息技術發展同頻共振”,引領學校辦學治校取得整體性全局性重大成果。
二是構建了“1+6”工作體系。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學校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和民主集中制,嚴格依法治校,有效運用教代會、學術委員會等管理機制。學校在中觀層面,打造了“黨建領航+改革活校、質量立校、科研興校、人才強校、開放辦校、文化潤校”的“1+6”工作體系,將特區的根與魂——“改革、開放、創新”作為治校辦校的重要支柱。學校把“有情懷地‘闖、創、干’”塑造為新時期校園文化精神,成為“文化潤校”的生動體現。學校通過“1+6”工作體系建設運作,布好黨建業務“一盤棋”,開創了黨建業務“雙融雙促雙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實施了“12字”工作方略。在微觀的具體工作層面,學校廣泛運用“高站位、小切口、全體系、重實效”的“12字”工作方略,全方位推動學校各項工作落細落小落實,并可持續發展,以小切口帶來大變化。
通過理念、體系和方略路徑3個層面的建設,學校黨委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把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落實到項目工程中,從而構建了具有新時代特征的辦學治校體系。
改革創新
開發一流工作動能
學校黨委以“換道超車”甚至“開道超車”的決心和魄力,創新性地開展改革攻堅“三大工程”,通過啃下一塊塊“硬骨頭”贏得信任和威望,從而帶領全校師生更加堅定地做到“兩個維護”,堅定“跟黨走”的自覺與自信。
一是大力實施“輸血、造血、活血”工程。學校黨委對照新時代好干部標準,積極開展“知事識人、序事辨材”專項調研,著力打造一支政治素養過硬、綜合能力突出、勇擔當、善作為的干部隊伍。學校注重強化年輕干部培養,完善干部梯隊建設,選拔任用一批專業的一線年輕干部走上領導崗位,為學校持續快速發展儲備了強有力的干部資源。學校積極培養輸送優秀干部人才,精心培育打造優秀教師隊伍,塑造“又紅又專又能”“德藝能三馨”的榜樣,涌現出全國勞動先進工作者、省市勞模、南粵優秀教師等一批先進典型。
學校按照科研學者引領、教學名師示范、骨干教師夯基、青年教師統管、兼職教師提升的師資隊伍建設思路,分類分層次構建深信院學者、名師、“優青”與卓越“雙師”現代教師隊伍體系。學校現有專任教師915人,其中高級職稱336人,高學歷“雙師型”教師占比近86%;國家優秀教學(創新)團隊3個,為創建職業類型教育奠定了特色鮮明、契合產教融合的優秀師資力量。
二是奮力實施煥發活力工程。改革創新是深圳重要的發展“基因”,也是學校脫穎而出的必勝“砝碼”。學校始終堅持改革活校的工作思路,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強化改革動力、提升改革能力、激發改革活力、匯聚改革合力。學校黨委大膽改革,以推進績效改革為核心,構建了全新的教職員工管理全過程考核制度體系。面對高校去編制化改革,學校黨委提前布局、主動改革,推出人員總量管理、聘用制工作人員管理等改革舉措,積極探索聘用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學校實行滾動式線上線下相結合招聘,在關鍵時間節點解決了師資配備瓶頸。學校通過績效考核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不拘一格建設人才梯隊,盤活調動了人力資源。
三是聚力實施專精特新工程。學校在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構建了聚焦“卡脖子”難題的職業院校創新生態體系。學校出臺《深信創新港建設方案》,通過3至5年建設,努力將“深信創新港”打造成“卡脖子”攻關高地、成果產出高地、技術服務高地、特色與精英人才培養高地,為職教領域貢獻“深圳方案”。學校與電子科技大學共建深圳市電子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創建從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的IT領域人才鏈。學校著力構建微電子領域職教人才培養新模式,得到了中國職教學會高度認同,新設“微電子專委會”并將秘書處設在學校。學校創建全國高職微電子學院,打造全國高職集成電路專業國家教學創新團隊。
面向產業、面向前沿,提升類型教育競爭力。學校提出“向名企學習,為產業服務”,與頭部企業搭建高端合作平臺,探索成立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建有華為鯤鵬產業學院、芯火產業學院等12個國際化特色產業學院。
面向未來、面向國際,整合全球優質產教資源。2019年,學校與深圳市寶安區、德國烏爾姆TFU科技園、德國史太白經濟促進基金會四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灣區中德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示范基地”,開啟了國際雙邊全鏈條式合作的破冰之旅。經過兩年艱苦探索實踐,已落地生根、花開兩朵。學校與華為、騰訊協議共建國際ICT產業技術學院;與德國萊茵集團共建工業機器人培訓考試中心,推廣聯合共建的深圳職教國際標準。
成果導向
形成一流育人成果
信息技術發展“分新秒異”。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遠景目標,學校堅持一切工作以成效導向為落腳點,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技術進步方向,就培養面向未來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提前謀篇布局,主動出擊,打好人才培養系列組合拳。
一是形成了校園文化新精神。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學校黨委提出“學百年黨史、創一流院校”目標,著力打造“三色校園空間文化”,即紅色思政文化長廊、綠色碧道體商長廊、藍色校企融合技術發展長廊,在綠色碧道體商長廊中融入校史元素,潤物細無聲,從而更好地體現高校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本質和宗旨。尤其是在沖“雙高”的實踐中,進一步升華了創校的“三求三創”校園精神,形成了極具深信院人精神特質的新時代“闖、創、干”校園文化精神。
二是形成了“三全育人”新格局。學校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構建“黨建+學業+第二課堂”育人模式,形成了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思政活動、活動思政“四位一體”的思政教育體系,牽頭全國百所高水平職業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聯合行動——創新活動育人模式項目。校黨委注重研究當代青年學生特有的話語體系,選準切實有效的若干“小切口”,形成“潤、潮、云”的思政育人新特色。學校高度重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育人相結合,推動“詩經文化傳承基地”上臺階,獲評全國非藝術類高職院校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近3年,基地收獲國家獎項15個,演出300余場,輻射帶動200萬人次,成為大灣區高校重要的原創文化基地。
針對網絡時代青年的特點,學校建設體商素養培育工程,以體商為小切口,有效推動上萬名學生意志力、協作力、專注力、行動力“四力”的提升,實現以體育德、以體增技、以體強身,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從抗疫期間推出的“五朵祥云助教學”的“云思政”到現在的“體思政”,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系列創新之舉被各大主流媒體紛紛報道。學生體測達標率由58%提升到87%,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愛國熱情持續高漲,參軍入伍率居于深圳市高校前列,學校連續多年獲評省征兵工作先進單位。學校體育文化研究中心獲評深圳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東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
三是形成了深信院特色人才培養新模式。學校初步構建了從?、應用技術型本科到工程碩士教育的完整應用型人才培養鏈,確立了深信院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入選國家“現代學徒制”與“1+X”證書制度試點單位。學校堅持“以賽促學”,近3年,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獎14項,在廣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一等獎90項。學校鼓勵學生考取頭部企業高端證書,近3年先后有上百名學生獲得HCIE、CCIE、RHCA和OCM等高級別職業資格證書。華為、大疆等知名企業每年來校舉辦專場招聘會,學生就業率穩居98%以上,專業對口率達82.75%。畢業生廣獲用人單位好評。
四是規劃了面向未來的戰略新布局。結合“職教20條”,學校準確提出“把‘雙高’標桿立起來、把職教本科辦起來、把世界名校建起來”的“三個起來”戰略目標,為師生描繪了清晰的近期、中期和遠景藍圖。學校以加強服務、創新、治理“三大能力”建設為著力點,全力提升服務未來、服務產業的現代治校育人能力,努力創建一流創新人才新藍海、一流協同育人新架構、一流應用研發新形態、一流辦學條件新支撐、一流國際合作新范式。
青春深信成新銳,勇立潮頭唱大風。學校將堅持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把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貫穿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實現領航創優、守正創新、提效創先,全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而不懈奮斗。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