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湖北大學:賡續九秩初心 培育“三型”人才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2-25  閱讀:次   |
42.9K

  湖北大學1931年因教育救國而建,始終擔當育人育才使命。九秩春秋、篳路藍縷,六易校址、八更校名,薪火相傳、文脈不息。進入新世紀以來,湖北大學堅守立德樹人初心,明確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拔尖創新型、卓越應用型、交叉復合型“三型”人才培養目標,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本科教育體系,形成了在國內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12310”一流本科教育建設模式。

  90年弦歌不輟、桃李芬芳,湖北大學累計為社會培養輸送各類高級專門人才30余萬人,他們因“求真務實”的品格深受社會歡迎和認可。一批優秀校友成長為湖北乃至全國黨政管理、教育科技、新聞出版、企業經營等領域的骨干,學校也被譽為“培育優秀干部、優秀教師、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搖籃”。

  以構建“大思政”新格局鑄魂育人

  “新聞傳播學院師生向‘世紀少年’送上祝福”“這里是哲學學院,下一站@藝術學院接龍”……今年“七一”建黨節前,湖北大學各院師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掀起歌曲《少年》傳唱熱潮,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湖北大學建校90周年。

  湖北大學始終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養首位,在總結“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錘煉品德修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針對課堂教學這一人才培養主渠道,湖北大學實施思政課程“同課異構”與課程思政“異課同構”創新融合計劃,使各類課程同向同行。馬克思主義學院大力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與針對性,2021年上半年舉辦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學成果展演等,以鮮活的案例重現經典文獻的歷史背景和百年黨史的光輝歷程,新穎的教學形式廣受學生好評。

  各院專業教師結合專業和課程特點,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學校“管理溝通”“高分子物理”兩門課程入選教育部門首批課程思政示范項目。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郭志文教授介紹,他們在“管理溝通”課程中深度挖掘30個知識點的思政教學元素,整理了70多個思政教學資源,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管理倫理敏感性、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心態。

  在校園文化、社會實踐、服務學生、網絡陣地等方面,湖北大學進一步豐富思政教育載體,加大思政工作創新力度,讓學校思政工作百花齊放。2021年暑期,學校組建近500支學生團隊分赴全國各地開展社會實踐,在黨史學習教育、政策理論宣講、國情社情觀察、優秀校友尋訪、鄉村振興助力等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同時,首次舉辦了“正青春·在路上——云端看實踐”網絡直播活動,連線各團隊分享實踐經歷和成長收獲。“實踐內容好,有時代意義。”近3萬人次點贊留言。

  以科教融合理念育拔尖創新型人才

  大學期間發表SCI論文3篇,綜合成績排名前列,獲得“挑戰杯”競賽等多個獎項……今年6月,湖北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田楚才學院2017級理科班學生劉佳鵬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保送至北京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大二時,他就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賢保教授和梅濤副教授的指導下開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開展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相關研究。談起自己不斷進步的原因,他說:“學習是一條腿,比賽科研則是另一條腿。”

  在湖北大學,像劉佳鵬這樣的拔尖創新型人才不斷涌現,得益于學校大力實施科教融合協同育人計劃,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本科人才培養。通過政策協調科研與教學的關系,培養教學、科研雙優的教師隊伍,一批高水平教師積極承擔本科教學任務,及時將學科前沿知識、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創新潛能;科研團隊和科研實驗室資源向本科生開放,吸收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盡早讓有興趣有潛力的學生接觸科研。

  李草是湖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專業教師,主要教授“高分子材料概論”等課程。在課堂上,他會引入新的科研進展來提升學生的興趣,并結合實際科研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他也結合自己的授課內容去反哺科研工作,幫助學生參與到科研中。“科研與教學相輔相成,對學生的培養也很重要。”他說。

  湖北大學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和本碩博貫通培養的“十年樹人計劃”,完善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本科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科研團隊,支持學生創新團隊建設、科研立項和社會實踐,建設創客空間等學生科學實踐和創新創業平臺,培育了一大批“科研苗子”。據統計,近年來,全校共有1200余名本科生參與教師各類科研項目,發表科研論文550余篇,并獲發明專利74項。

  以產教融合模式育卓越應用型人才

  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學生更高質量就業的引導下,湖北大學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設為抓手,新建一批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建立與人才市場需求緊密對接的學科專業體系。2020年11月,湖北大學圍繞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發展需要,成立微電子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新能源科學與技術研究院4個新工科學院,并與全國16家行業領軍企業簽署校企共建協議。近年來,各學院陸續開設了大數據管理與應用、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等新興專業,著力培養一大批管用實用的應用型人才。

  今年9月23日,湖北大學—中科曙光大數據產教融合基地接受了教育部門評估中心、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專家考察,得到專家一致認可。大數據產教融合基地是湖北大學獲批的3個“產教融合創新基地”建設計劃之一,學校還與中興通訊共同開展信息通信類專業校企合作育人,發揮圓通科技原創科學工作標準體系等優勢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

  湖北大學還不斷加強與政府部門、行業、企業、中小學等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深入推進卓越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體制改革。如公共管理學院面向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培養卓越治理人才,新聞傳播學院構建基于政產學“三螺旋”模型的融媒體課程體系培養卓越新聞人才,師范學院與地市教育部門共建教師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培養卓越師范人才。學校先后獲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341項、湖北省“荊楚卓越人才”協同育人計劃10項。

  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的旅游管理專業,率先在國內打造了校內實訓、企業實習、創新實踐、創業實戰“四實一體”的多元化實踐平臺體系,與全國眾多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區、會展公司等建立起良好合作關系,打通了實習和就業之間的通道。學生以團隊模式進行旅游規劃實地作業,近年來完成了海峽西岸旅游總體規劃、福建省旅游總體規劃、大連市旅游總體規劃和湖北省40%以上的重大旅游規劃,專業帶頭人馬勇教授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稱號。

  以學科融合發展育交叉復合型人才

  頭戴專業設備,觀眾就可以近距離看到還原的曾侯乙編鐘,根據軟件提示順序用手中的木槌“敲擊”后,美妙的編鐘曲目就能流淌在耳邊……今年10月18日,湖北大學《編鐘博物館VR數字文化體驗系統》等數字交互作品在第四屆中國虛擬現實大賽上斬獲3項一等獎。團隊負責人余日季教授介紹,參與設計的學生來自計算機技術、動畫與數字媒體藝術等不同專業,科技與藝術交融碰撞出不一樣的精彩。

  湖北大學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文化等重點產業領域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引導相關學科凝練學科方向,申報建設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網絡空間安全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態安全與區域綠色發展等“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學校優勢特色學科群,推動學科交叉融合。

  在學科融合發展的帶動下,湖北大學建立了跨專業、跨學科、跨學校、跨地域的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的資源優勢,推行“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各專業課程平臺根據培養目標設置任意選修課程模塊。鼓勵和支持各學院創辦跨學科跨專業人才培養實驗班,促進人才培養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

  針對數學人才培養模式傳統單一的問題,數學與統計學院探索“數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數學與金融、大數據、信息安全等專業的深度交叉融合,按照學生意愿進行專業分流,設置數學強基班、數理金融、數學+大數據、數學+信息安全等分類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多學科交叉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

  為克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同質化問題,精準培養面向“一帶一路”尤其是葡語系國家的數字貿易領域涉外法治專門人才,法學院和外國語學院積極探索“法學+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跨專業融合培養、校企—校政協同培養,突破“雙專業”的簡單疊加,打破了地方高校與涉外法務行業之間的鴻溝。日前,該項目入選全國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

  (劉建平 王世敏 吳文華 許紫薇 鮮文濤)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