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引領 融合創新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研究生核心競爭力“三循環”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伴隨著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和全球化,知識生產、科技創新呈現出多學科交叉、多主體協作等特征。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在構建綠色能源產業鏈的進程中,創新是根本,人才是關鍵,其中要求高層次創新人才具備更強的知識整合創新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全球勝任力。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一所國家能源領域戰略高校,以為全球能源結構轉型提供關鍵人才支撐為目標,前瞻性調整學科布局,戰略性規劃新時代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卓越引領、融合創新”研究生培養理念,創建了研究生核心競爭力“三循環”培養模式。
“卓越引領,融合創新”的培養理念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自1953年建校以來,勵精圖治、不懈奮斗,經過近70年的建設發展,鑄就了“家國同心、艱苦奮斗、惟真惟實、追求卓越”的石大精神。石大的歷史是一部艱苦奮斗的歷史,也是一部從卓越走向卓越、以卓越孕育卓越的歷史。石大人把論文寫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上,寫在中國石油石化工業的主戰場上。面向石油工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理論技術難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與政府部門及企業密切合作、聯合攻關,有著深厚的研究生培養協同基礎。由此,學校以培養行業領軍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為己任,充分發揮多學科發展和產學研合作的優勢,提出了“卓越引領,融合創新”的培養理念。
在此理念指引下,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以創新需求為驅動力,以提升主要意涵為知識整合創新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全球勝任力的研究生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通過學科交叉融合、政產學研協同和國際合作,驅動人才流、資源流、信息流等研究生核心培養要素的“學科間”“校內外”“國內外”3種循環,實現了多學科、多主體融合創新和研究生聯培共育。
“學科間循環”融合育人培養模式
理、工、管、文多學科聯合,建設高端化工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能源經濟與政策研究院等10個創新平臺;“優勢工程學科+基礎學科、技術學科”,建設能源智能化、新能源科學、能源軟科學三大類9個交叉學科博士點;“石油+人工智能、大數據”,賦能優勢能源學科;整合數理基礎學科與工程技術學科,建設海洋信息學科群與新材料學科群。通過深化學科交叉,形成融合創新共同體,驅動基礎學科、技術學科、工程學科的知識體系、導師團隊、創新平臺深度融聯,提升研究生的知識整合創新能力。
“校內外循環”協同育人培養模式
與應急管理部門共建安全監管監察學院,設立化工安全復合班,培養復合型國家急缺人才;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山東能源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建實體學院,與自然資源部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共建高等研究院,組建聯合導師團隊,開設科教融合創新班,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服務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戰略發展,設立全球戰略班,定制培養“專業+外語、法律、管理”國際化人才;依托深地、深水、非常規領域重大項目,實施博士生聯合培養專項,培養未來行業領軍人才。通過強化政產學研協同,形成協同創新共同體,驅動學校同政府部門、企業、院所共謀發展、共組團隊、共建平臺、共研項目、共享成果的“五共”聯動,支撐研究生深度參與工程技術創新,提升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
“國內外循環”合作育人培養模式
創立中歐工程教育聯盟、“一帶一路”大學聯盟等9個國際平臺;聯合美國、沙特等國多所大學,共建18個國際聯合實驗室;建成6個“111”引智基地,組建11支中外導師團隊,承擔國際合作科研項目20項;設立上合國家能源人文研究中心等3個研究智庫,以智庫研究帶動國際人文交流;舉辦“一流學科”國際班和國際教育周,成立國際石油工程師協會、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等國際組織學生分會。通過優化國際能源合作,形成合作創新共同體,驅動“中外大學聯盟、中外導師聯手、科研平臺聯通、學術研究聯合”四聯互動,支撐研究生深度參與全球學術和人文交流,提升全球勝任力。
融合創新趨勢顯著增強,卓越研究生培養能力顯著提升
近5年,學校承擔大項目研究任務的能力大幅增強,獲批國家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項目逐年增多。建成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157個,其中全國示范性基地2個。開發產教融合案例庫77個,入選全國性教學案例28項,與47個國家和地區的202所高校開展人才培養實質性合作。學校入選“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等。
研究生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以第一作者在NatCommun、JACS等頂級期刊發表的高水平論文數量年增長37.5%,獲“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金獎等全國性高水平競賽獎勵823項,31人獲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等全國性高級別獎項,13人獲評全國“作出突出貢獻的工程碩士學位獲得者”“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優秀成果獎獲得者”。研究生創辦國際性職業教培平臺“創造太陽”烏干達石油學院,事跡入選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一帶一路”青年創業故事。
畢業研究生中涌現出“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宗兆云、“國家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楊貴東、“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郭旭光和秦寧、“國際杰青計劃”入選者納賽爾等一大批優秀人才。(閻子峰王備戰畢靜梁琳)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