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課程 開放的課堂 ——山東省青州市推進研學旅行經驗分享
“面山負海古諸侯,信美東方第一州。”青州,一座有著7000余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西踞泰山,東瞰大海,沃野千里,自古繁華,集“山、水、城、綠”于一體,具有“三山聯翠、障城如畫、雙城對峙、一水中流”的城市特色,《尚書·禹貢》稱“海岱惟青州”。“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及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一張張城市名片彰顯著當代青州的活力。
2016年,《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印發,其中指出,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
青州市充分論證區域推進研學旅行的可行性,深入挖掘區域優質研學旅行資源,積極開發優質研學旅行基地,最終把研學旅行納入青州市素質教育體系,將研學旅行定義為“行走的課程、開放的課堂”,“面”上謀篇,“線”上貫通,“點”間聯動,拉開了以研學旅行推進素質教育、助力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序幕。
謀篇布局,開創研學工作新思路
青州市教育和體育局(以下簡稱“青州市教體局”)結合青州市縣域研學旅行資源進行研判,建構框架,形成可行性分析報告并上呈青州市政府部門審批。2017年12月,青州市相繼下發《關于推進青州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關于印發青州市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并成立“青州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協調小組”,明確了研學旅行工作協調小組成員單位的具體職責。
為做好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青州市教體局認真研究上級教育行政部門關于研學旅行工作的文件精神,深刻認識到研學旅行對于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核心素養落地的重要意義,把研學旅行作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契機和有力抓手,制定了《青州市中小學研學旅行實施方案》,并向青州市人社部門等申請編制,擬成立“青州市中小學研學旅行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學中心”)。
2017年12月30日,青州市教體局召開青州市中小學研學旅行動員大會,并舉行了研學中心揭牌儀式。濰坊市教育部門、青州市旅游部門等單位相關負責同志出席會議。研學中心作為全市研學旅行工作組織與管理機構,負責研學旅行的研究、指導和管理工作。研學中心的主要工作職責包括組織全市中小學學習貫徹國家、山東省和濰坊市研學旅行的規定和要求;指導學校成立學生研學旅行工作研究中心,并開展相關工作;制定市域研學基地建設標準,統籌全市研學基地設置;擬定全市中小學研學旅行教學安全保障和服務體系標準;研究中小學研學旅行教學工作,探索適應時代要求和內在規律的中小學研學旅行教學路徑,努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模式,呈現青州教育新亮點。
課程研發是做好研學旅行工作的前提,為此,研學中心協調全市幼、小、初、高、特教、職專不同學段不同類別40余所學校,抽調80余人組成課程研發團隊,歷時半年,行程3000余公里,深入山東省內資源基地進行現場考察,研發課程資源,出版“行走的課程”系列叢書10冊。課程研發初見成效,課程實施緊隨其后。2018年4月14日,青州市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實施啟動儀式在海岱學校舉行,青州市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實施正式啟動。
為進一步規范中小學研學旅行管理,有序推進研學旅行工作,青州市教體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研學旅行管理的通知》,提出規范課程實施、做好課程評價、嚴格報審程序、嚴格落實安全責任和嚴格經費管理的要求。
研學中心負責日常工作調度,定期召開座談會,指導學校組織實施研學旅行課程,幫扶學校打造特色品牌,通過全員育人、全域育人、全學段育人發揮研學旅行的實踐育人價值。僅2019年10月至11月,全市共有101所中小學師生21896人次參加了研學活動,研學旅行教育活動呈現出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
科學籌劃,創設研學高效新機制
研學中心實施“五個一”運行機制,“線”上貫通,讓研學旅行有效落地。山東省教育部門門戶網站、濰坊市教育部門微信公眾號等教育主流媒體,以《“五個一”運行機制,讓研學旅行有效落地》為題,先后推介了青州市開展研學旅行工作的情況,對青州市近年來高度重視研學旅行工作,把研學旅行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機和有力抓手,深入探索并實施研學旅行工作的運行機制給予高度評價。
成立一個組織機構。研學中心是青州市研學旅行工作推進的核心機構,負責與青州市文旅部門、交通部門等研學旅行協作單位接洽溝通,負責指導下屬學校開發設計、實施課程,指導基地開發課程,并開展研學旅行資源開發和科研管理工作。
遴選一批研學基地。根據國家和省市文件要求,把小學的研學旅行基地主要放在青州市域,結合青州域情和各學校的校情、生情,本著基礎條件好、安全適宜、主題鮮明、體驗豐富、路線順暢的原則,在全市素質教育社會實踐基地上,遴選了古城文化、紅色記憶、古城風光等四大類72處。制作了《青州市中小學研學旅行基地圖譜》。同時,對山東省內的有關基地以地域為單位進行了實地考察,遴選了省內28處基地,制作了《山東省中小學研學旅行基地圖譜》。對于高中學段研學旅行工作的開展,重點考察了全國數十所一流大學,遴選了一批高校研學旅行基地,不斷激發高中學生求學上進的信心。
研發一套研學課程。要做好研學旅行工作,讓研學旅行政策真正落地,必須要有課程作為依托。以“行走的課程”系列叢書作為課程實施的支撐,學校將研學旅行真正納入學校整體教學計劃,成立本校研學旅行課程中心,由專職教師負責,建立相關制度,做到課程目標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讓研學旅行真正體現國家課程的嚴肅性。每次活動都要做到有主題、有目標、有計劃、有過程實施、有教學評價、有總結報告。學校積極動員各學科教師參與集體備課研討和教學設計,逐步建立起研學旅行活動校本課程體系。
建立一套評價機制。建立健全評價機制是研學旅行工作持續、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保證。評價包括四方面:一評學校,把學校組織學生研學旅行情況納入對學校辦學綜合考評體系,對學校進行年度考核,評選研學旅行示范學校;二評學生,學校建立學生研學旅行評價辦法,評選“青州市行知少年”,評定結果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三評基地,對研學旅行基地建設、管理、優惠政策、服務質量等方面通過學生問卷調查等形式進行評價,評選星級研學基地,依據評價結果對基地建立準入標準和退出機制;四評路線,評選研學旅行精品路線,打造研學旅行立體網絡。
構建一套保障機制。縣域研學旅行課程實施“一單三案”報審機制。研學中心建立研學旅行報審制度,學校研學旅行課程實施前5個工作日,須填寫《青州市中小學研學旅行事項報告單》,經學區(學校)蓋章、主要領導簽字后,報研學中心,按管理權限逐級審批通過后方可執行;同時上報《研學旅行活動方案》《研學旅行安全保障方案》《研學旅行應急預案》(簡稱“一單三案”)備案;“一單三案”須由研學中心和協辦單位加蓋公章,留研學中心存檔。協辦單位和學校按照“一單三案”要求對參與活動的所有人員進行培訓。協辦單位原則上是研學中心理事單位,協助學校設計和規劃研學旅行路線。學校須與協辦單位簽訂以安全、保險、服務為內容的協議書。活動結束后3個工作日內,學校以文檔形式通過平臺發送總結研究報告到研學中心。
研學中心作為協調中樞,注重“點”間雙線聯動,塑造青州研學品牌。以“五個一”運行機制統籌協調全市研學旅行工作,將優秀學校、優質企業和優質研學基地納入青州市研學旅行理事單位,在學校、企業、基地之間搭建橋梁,形成了校企聯動、校地聯動的雙聯機制,打造青州“研學中心+實踐學校+研學基地+服務企業”全產業鏈。
研學中心依據育人要求促成學校與優質企業、優秀研學基地之間的合作。研學基地根據學校學情和學科融合要求,結合基地實際,與學校共同開發設計課程。學校實施研學旅行課程,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研學旅行課程的實施推動了基地發展,擴大了研學基地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帶動基地及周邊地區成為研學旅行的新亮點。優質企業做好學校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服務保障工作,例如旅行社負責交通出行、食宿安排,餐飲企業負責食宿安全,做好研學保障。
在研學中心協調下,學校和各協辦單位依據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打造獨立品牌,形成學校建設特色化、課程實施主題化、基地建設課程化、服務企業專業化的新格局。
科研引領,推動研學高質新發展
青州市教體局注重發揮科研主力軍作用,組建研學導師團隊,引領研學旅行主題科研,推進課程建設。
2019年4月,“義務教育階段研學旅行課程系統構建與組織實施的研究”成功申報山東省基礎教育改革項目重點項目,項目研究團隊邀請高校科研專家做學術顧問,研究國內外研學旅行領域的現狀與趨勢,研究中小學學生學情及各學科課程標準、核心素養,進行學科整合和研學旅行基地遴選,結合研學旅行實踐,測評路線設置、實施過程、評價體系的目標達成與完成實效,最終形成一套研學旅行課程開發、實施與評價的范式,并在課程實踐中不斷完善。
為推進研學旅行深入發展及項目研究,青州市教體局向全市所有學校所有學科教師發出招募通知,籌建青州市研學旅行導師團隊,促進研學旅行工作高效開展。研學中心向全市各學段學校招募子課題,最終完成32項子課題研究。“指向關鍵能力的初中學段研學旅行課程創新研究”從認知、合作、創新、職業四大關鍵能力角度創新研究初中學段研學旅行課程,在課程實施中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課題結題并榮獲濰坊市教育教學重大問題一等獎;“研學旅行視域下旅行寫作課程建構與實施評價的研究”嘗試以研學旅行課程為依托組織真實情境下主題寫作,并建立起完整的“樂行海岱”寫作指導體系,此課題研究成果被語文教育期刊《語文教學通訊》發表。課題組分別將研學旅行課程與革命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五育”、生命安全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等進行深度融合,探索學科融合的項目式課程開發與實施;探索全域研學旅行視域下研學基地開發與評價,探索高校、研學基地、學校三方聯動機制下導師培養新型機制,探索研學中心統領下的安全保障機制建設。
因科研成果顯著,“縣域研學旅行課程系統構建與組織實施研究”受邀參加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
精研課程,打造實踐育人新樣本
研學中心精選全市教育教學骨干力量,成立青州市研學旅行課程資源編寫小組,歷時半年,考察了山東省16個地市的主要研學旅行基地,規劃設計路線,開發課程資源,完成了小學、初中課程資源的編寫。小學課程每級兩冊,分別為《名勝品韻》《紅色追憶》《綠色尋芳》《民俗風采》《百科揭秘》《愛國教育》,6條市內精品路線,涵蓋八大主題。初中課程資源每級兩冊,分別為《齊風魯韻長》《齊魯青未了》(上下冊),8條省內精品路線,涵蓋12個主題。嘗試開發學前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普通高中、高等學校全學段課程資源。結合國家教育文件精神和學校所具備的條件,研學旅行實踐課程設計堅持以“三方聯動”(學校、研學中心和研學基地)來打造學科融合、“五育并舉”、跨學科綜合實踐的育人體系,并且把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進行有效銜接。
在研學中心的引領與推動下,全市各學段的課程研發結出累累碩果。幼兒園“萬物啟蒙”、小學“童行天下”、初中“樂行海岱”、高中“逐夢青春”、職業學校“生涯喚醒”、特教學校“心靈關愛”等課程設計各具特色、百花齊放。
“五組八步”實施模式增強研學旅行課程育人成效,保障課程實施有序進行。5個工作小組包括學校領導小組、學習指導小組、活動策劃小組、安全協調小組、后勤服務小組。八步實施策略包括:確定地點,明確主題;制定方案,保障先行;課程研讀,學科融入;劃分小組,領取任務;策劃活動,組織演練;開赴基地,研學探究;梳理學程,撰寫報告;交流展示,評價反饋。
同時,建構“五向”評價模型,保障研學旅行工作持續、健康、有序發展。研學中心評價實踐基地課程有效性和學校組織研學實踐課程的育人效果,學校和實踐基地共同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和達標情況,學校教師和學生根據課程實效和學生體驗評價研學基地課程。
學生是研學旅行課程的主體,通過3種方式對其進行評價:本校教師與基地教師合作,共同制定評價標準,由雙方導師共同評價學生;學生分組,小組內互評合作能力;學生自我評價,反思自己在本次研學旅行中的所思、所行、所學、所為。
在“五組八步”課程實施策略和“五向”評價模型的支撐下,全市各學段學校的研學旅行工作邁上新臺階。海岱學校研學旅行主要從紅色教育、家鄉風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教育、科學探索等方面入手,創新組織形式,將學校年級集體出行和家委會班級集體出行相結合,組織了“紅色風采魚水情深”紅色之旅,“訪云門仙境覓古城遺風”古城之旅,“愛灑重陽節情系老人心”敬老之旅,“孔子故里習儒拜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旅,“樂行海岱踏春而行”南陽河徒步之旅,“覓龍三城印記啟夢想征程”諸城之旅。旗城教育集團組織初二級部600名學生走進東營廣饒,“憶千年兵家文化,做出彩中國人”,沿歷史脈絡了解兵器的發展和演變;游覽兵圣文化景觀帶,感受穿越時空后的兵家文化;了解地震、消防知識,體驗火災和地震發生時的感受,學習逃生自救方法。海岱學校、旗城學校、云門書院還利用暑期開展了境外研學,遠赴英國感受異域文化。
研學旅行的開展促進了縣域研學基地的發展,研學中心也積極統整研學資源,助力研學基地開發課程。2019年底,研學中心梳理青州市內具備開展研學實踐教育資質的基地,對具備開展研學實踐接待條件、能夠提供明確教學主題的資源單位進行分類,對教學主題不明確但研學資源豐富的基地進行了現場指導,依托現有資源,逐一幫助基地完善課程規劃,搭建課程體系,形成對應不同學段學生成長的培養方案。
在青州市教體局的引領下,青州市博物館、青州古城、井塘古村、貢院、偶園、歐陽修紀念館、侏羅紀科普基地、王墳鎮侯王村、赤澗生態農業園先后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研學基地,華東保育院、陳毅紀念館、南張樓農業發展合作社、杏花村生態莊園、金夢親子園、玖玖文化交流中心、清風峪農業生態園被評為濰坊市優秀研學基地。截至目前,青州市全域經過市級教育部門正式認定的中小學、高校研學營地和基地達到28個,精品研學路線達到36條。此外,研學中心積極促成外省市、外縣市區與本地研學資源的合作,以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研學旅行培育和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了中小學素質教育,真正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以人民為中心,青州市政府部門統籌規劃,教體部門、發改部門、交通部門、文旅部門協同發力的實踐育人新樣本。
2019年,青州市入圍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在青州市政府部門的頂層設計下,青州市研學旅行工作持續推進,帶動了研學旅行事業的快速發展。研學旅行強化了區域化旅游理念,擴大了旅行網絡格局,推動了研學基地建設,豐富了旅游樣式。自然教育、親子旅行、農耕體驗、勞動教育等系列研學課程帶動了邊遠山區經濟的發展,提升了鄉村旅游接待能力,助力鄉村振興,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扎根家鄉大地辦教育,落實立德樹人育英才。青州市正乘著研學之風,邁入社會經濟發展“快車道”!(劉福芹 周可波 王海麗 周述民 張寧)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