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廈門大學細胞生物學教師團隊:為人類健康事業奮斗不息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2-29  閱讀:次   |
42.9K

  實驗室里,他們日夜不停、凝心聚力,為人類健康事業奮斗不息。課堂內外,他們實干篤行、步履不輟,潛心探索教書育人的藝術。

  多年來,廈門大學細胞生物學教師團隊潛心科研,聚焦領域內核心問題,在機體免疫反應、腫瘤發生發展及靶向藥物開發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團隊的“領頭雁”、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家淮是免疫信號傳導、細胞死亡與炎癥領域的世界知名學者,發現了p38這一免疫細胞中的重要信號通路,H-index(H指數)為83。對細胞新型死亡機制——焦亡的研究成果入選首屆“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不久前,與他并肩作戰的團隊成員周大旺、陳蘭芬在頂尖學術期刊《細胞》發表研究論文,發現了肝癌早期普遍存在糖原過度累積的現象,改變了以往對腫瘤細胞的一些認知。這項針對腫瘤早期事件的發現和鑒定,是肝癌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對于惡性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最專注的是科研

  一年到頭不打烊,24小時不熄燈,這是團隊實驗室的常態。

  長年的超負荷工作,讓團隊成員吳喬的身體不堪重負,但工作的迫切感令她不愿意多休息。2008年底,吳喬患上了結腸癌,從查出癌癥到回歸工作,中間僅僅間隔了10個月。每天工作15小時以上,即便是大年三十仍有許多教授到崗,這是團隊成員的科研日常。為了方便工作,韓家淮、李勤喜等近一半團隊成員直接把家搬至學校附近。

  除了在科研上服務國家與地方發展需求,團隊還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目前,團隊已成功實現技術轉讓5項,相關技術在促進組織損傷修復和再生、抗腫瘤等方面發揮了有效作用。此外,他們參與合作開發的“First-in-class”靶向創新藥物將為肝臟損傷和移植的患者帶來福音,參與合作開發的抗腫瘤候選新藥南強菌素有望開發成為國家一類抗腫瘤新藥。

  最重要的是傳承

  “比諾貝爾獎更重要的是知識的傳承。百年后,諾貝爾獎得主或許會被遺忘,但如果書院發展得好,百年后,書院的教育事業仍會繼續。”韓家淮希望通過書院模式,打造一個生命科學領域杰出人才培養的平臺。

  2015年,廈門大學第一個書院——博伊特勒書院成立,韓家淮擔任首任院長。書院采取“雙軌制”并行運作,啟動“普適計劃”和“拔尖計劃”,聘請了諾貝爾獎得主、院士等一批頂尖專家為學生授課,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韓家淮率先垂范,主動承擔本科生班主任工作。結合班主任制度,團隊成員踴躍參與本科生專業思想教育和職業規劃,激發學生的科學熱忱。雖然團隊的科研任務十分繁重,但成員們仍然積極承擔教學任務,主動參與課程體系改革。近9年來,團隊中教授平均承擔本科生課程、研究生課程690課時,指導學生科研立項、創新創業項目354項。

  最可貴的是團隊

  如今,團隊引培并舉,已形成老中青傳幫帶的優良機制,打造了一支結構合理、業務能力突出的國際一流研究隊伍。其中既有韓家淮與張熒熒、吳喬與陳航姿的“師生檔”,還有周大旺、陳蘭芬、鄧賢明的“哈佛三人行”。

  老中青傳幫帶的傳統不只源于團隊成員的特定身份,更體現在科研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團隊帶頭人深度參與并積極推動學院每學期兩次的“青年PI沙龍”活動,為教師專業發展搭建了一個聆聽前輩經驗的平臺;而每兩周一次的“教授沙龍”則會在一個多小時中分享技術,展示研究成果,進行頭腦風暴;對于基金及重點項目的申請,從書面材料修改到模擬答辯,帶頭人親力親為參與其中,助力年輕學者成長……

  未來,團隊將積極參與廈門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部的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學科群建設;以博伊特勒書院為契機,繼續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結合國家、地方重大需求,通過強化校地、校企和人才等合作,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