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 優秀本土文化賦能 開展思政課程改革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1-02  閱讀:次   |
42.9K

  “這支古老的機車汽笛,來自青島四方鐵路工廠在1952年獨立自主制造的新中國首臺蒸汽機車‘八一號’,正是這臺機車揭開了新中國機車車輛工業輝煌的序幕。下面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回到20世紀50年代,一起看看它的前世今生。”任課教師的講解激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在課堂上圍繞“青島機車制造紅色歷史和匠心文化”“中國工業化道路”等話題展開熱烈探討。

  這是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堂上真實的一幕。本土優秀文化的浸潤,增強了課堂的代入感和親和力,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架起了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體驗的橋梁,讓黨的理論入耳、入腦、入心,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這樣的嘗試源于學校近年來將本土優秀文化融入思政課程體系的改革舉措。近年來,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精心構建和實施彰顯本土優秀文化特色的“大思政”課程體系,將代表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匠心文化、勞模文化、志愿文化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資源系統地融入到思政課程體系中,探索思政育人新路徑。

  統籌布局

  本土文化融入“大思政”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從破解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出發,實施提升思政課育人效能的教學改革。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課程育人目標入手,構建本土優秀文化與思政課程融合的“大思政”課程體系,培養時代新人的家國情懷、使命擔當,堅定“四個自信”。立足教材、社團、網絡等多元載體,通過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環境等多個路徑加以實施。從頂層設計著手,制定相關的制度文件,保障“大思政”課程體系的構建機制。從師資隊伍著力,創建了多部門聯動、專兼職結合、校內外協同的師資隊伍。從體制機制把握,創新了多部門協同的體制機制,確立了優秀本土文化在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理論與實踐教學中全方位、全過程、立體化推進。

  深耕構建

  “顯性課程”講文化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著力深耕本土文化,構建了“五種文化”融合共生、必修選修課程同頻共振、邏輯結構合理優化的顯性思政課程體系。“顯性課程”體系包括直接課程體系和間接課程體系。其中,直接課程體系既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四史’教育”等思政必修課程,也包括“勞動觀念·勞模精神”“中國夢·電影課堂”等選修課程。間接課程體系主要通過“家風”“匠心·匠星”等思政類社團開展相關活動。充分挖掘、融入、培育儒家文化、墨子匠心文化、沂蒙精神、膠東紅色文化、青島勞模文化、志愿文化等本土優秀文化。

  學校引導教師在集體備課的教案、課件、自編的實踐教程、網絡平臺課程的每個專題中都融入本土優秀文化,在各種社團開展的活動中找尋建立本土優秀文化的“關聯點”。先后開展了“家鄉‘四史’傳承有我”的冬季學期社會實踐調研、“學生講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思政微課”、“紅動青職”之“匠心引領紅商傳承”紅商人物展覽、“百名師生講百個紅商故事”微視頻展播等系列主題活動,推動師生將文化基因講深講透講好,浸潤“顯性”思政課程。

  多舉廣育

  “隱性課程”養文化

  “隱性課程”重在“育”和“養”,學校采取多種舉措,廣泛營造多樣態、多維度的文化氛圍和空間,在春風化雨中育人、育心、養人、養心。“隱性課程”主要在“優秀文化氛圍營造”和“優秀文化地標建筑”兩方面投入建設,無論是面向全校師生的“青職月月展”、“紅動青職”黨建教育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月”系列活動等“動態軟件”,還是面向全社會開放的青島技術博物館、民間技術館,以及依托實訓基地、教學基地打造的“本土優秀文化宣傳陣地”,孔子、老子、墨子3個文化廣場,思政課程資源模擬仿真中心等地標建筑的“硬件設施”,都成為學生的“新寵”和網紅打卡地。

  經過幾年的教學改革與實踐,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明顯提升,一批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近3年來,學生個人或集體獲得省級以上相關獎勵20余項,學生劉坤帥作為全省職業院校僅有的代表參加全省思政工作座談會并發言。志愿服務成為學校亮眼的青春名片,“小馬支教”公益教育項目獲得國家金獎,“小強家電維修社”榮獲“全國高校優秀社團”稱號。“大國工匠”成為青年學生的追求目標,52名學生入選首批“齊魯工匠后備人才”,學生韋順利獲得全國“踐行工匠精神先進個人”稱號……濃厚的優秀文化氛圍促使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子在潛移默化的文化涵養中實現以德入心、轉識成智、化智于行。

  在“大思政觀”視野下,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浸潤本土優秀文化元素,深化思政課程體系改革,積極進行提升思政育人水平的有效嘗試。學生浸潤在本土優秀文化元素中,以可感、可知、可學的方式,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邢廣陸 張婷 王芳)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