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以美術實驗教學中心創新雕塑教學實踐
東北師范大學始建于1946年,建校70余年來,形成了“為基礎教育服務”的鮮明辦學特色,被譽為“人民教師的搖籃”。學校設有22個學院(部)81個本科專業,學科點覆蓋了除軍事學和醫學以外的11個學科門類,形成了層次分明、類型多樣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國家培養輸送各級各類畢業生30余萬人,一大批優秀人才在各個領域脫穎而出。
其中,美術學院于1948年建系,2001年撤系建院,現有美術教育系、中國畫系、繪畫系、雕塑系、綜合實驗藝術系等10個系。學院著力打造美術實驗教學中心,為各專業實踐創新提供理論支持和理論指導。
近年來,依托學院的深厚積淀和完備的教育教學體系,雕塑系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積極帶領學生開展具有豐富理論內涵的新時代雕塑創作實踐,引導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中提升專業能力,收獲了豐碩成果。
優化教學體系培養實踐能力
為適應新時期藝術人才培養的需要,學院于2004年成立美術實驗教學中心,拉開了美術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創新的序幕,為提高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提供了現代化的綜合實驗教學平臺。
美術實驗教學中心的成立切實有效地推動了學院各學科的創新發展,現代化美術實驗硬件條件也激發了專業教學的方法創新。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實驗教學和實踐,雕塑系著力提升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實驗教學和實踐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逐步樹立起自主學習、深度學習的自主意識。
雕塑系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層次制定培養方案,引導學生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實驗學習。在本科階段,教師以經典藝術理論和優秀作品案例開展教學,讓學生通過研習、觀摩,深入了解雕塑藝術的基礎理論與經典優秀作品所呈現的創作意圖和創作手法,打下堅實的專業技能基礎。在研究生階段,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參與實驗性創作,鼓勵學生將熱情投入到雕塑創作當中,擺脫對經典的復刻與模仿,在摸索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創作特色,勇于突破,以創新思路和手段探索藝術創作之路。
在教學過程中,學院美術實驗教學中心進一步激發學生開展藝術創作的主體意識,幫助學生將課堂上習得的雕塑技法加以創新應用,融入到雕塑創作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創作熱情。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完備的硬件設施為支撐,用雕塑作品表達藝術情感,實現情感、思想和雕塑技藝的結合,創作出眾多富有表現力、不拘一格的優秀作品。
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專業教師同樣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感表達,不僅幫助學生夯實藝術專業基礎能力,還積極引導學生探索藝術創新。作品的情感表達是雕塑創作中的重要一環,教師通過豐富的案例教學和實踐項目,讓學生在創作中將自己對作品主題的理解生動地展現出來,在增強藝術感悟力的同時賦予作品藝術感染力。
開展實驗教學提升綜合素養
學院將實驗教學和實踐引入到專業教學和實踐中,高度重視美術類各學科教學的創新與發展,不斷探索專業實踐新路徑,推動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學院通過實驗教學著力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以美術、雕塑等各專業的優秀教學傳統為依托,實現藝術類專業之間的共融發展,努力順應專業實踐和學生發展需求,以完備的實驗環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美術實驗教學中心通過帶領學生開展專業實踐,不斷帶動專業教學向縱深發展,以學生發展為教學主旨,引領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筑牢專業知識的根基,不斷探索創新、尋求突破,切實提升專業能力。
不同于一般的課堂教學,雕塑實驗教學在重視學生雕塑技法教學的基礎上,以引導性作為教學重點,教師在雕塑實驗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雕塑創作,將理論知識與個人理解注入特定主題雕塑的創作中,鼓勵學生深入探究雕塑作品的創作理念,深化對雕塑主旨、技法的研究,實現雕塑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借助形式多樣的實驗及實踐,雕塑專業的實驗教學也有效帶動了相關專業教學的共同發展,讓學生在參與實驗性雕塑創作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專業技能和創作方法,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和藝術文化素養。學生以美術實驗教學中心為平臺,突破傳統雕塑專業課堂教學的限制,充分發揮能動性和創造力,主動探索雕塑藝術的更多可能性,提升創新意識,形成雕塑藝術理念。
引入數字技術探索創新實驗
學院美術實驗教學中心建有雕塑、國畫、油畫等不同專業的實驗室,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學生開展相關專業的基礎性實驗、手工制作實驗等提供優越的軟硬件設施。先進技術的引進,也有效促進了美術類各專業學生的藝術創新,不斷激發學生的創作活力和靈感,開展具有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藝術創作。
現代化的實驗條件為雕塑專業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學院打造的雕塑專業實驗室引入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了數字雕塑研學與生產,學生能運用多媒體教室、圖像信息處理中心等平臺開展數字化模擬仿真雕塑創作。數字雕塑技術不僅實現了雕塑專業教學和實踐的創新,讓學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開展創新性雕塑創作,也為雕塑專業教學提供了更為直觀的教學和實踐平臺。教師借助全新數字技術,更加全面、便捷、細致地向學生展示雕塑作品的技法、紋理等,深化學生對雕塑作品和雕塑創作的理解。學生也可以借助數字技術實現雕塑作品的二次創作,更加扎實地掌握雕塑基礎技藝。
現代科技手段在雕塑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的雕塑創作提供了新的路徑。纖毫畢現的數字化雕塑,對創作細節處理的要求更加嚴格,學生借助雕塑軟件可以對作品的各處細節實現精微處理,更加方便地進行修改,更有利于展現創作靈感、延展創作思路。數字化雕塑實驗教學也拓展了雕塑教學和研習的邊界,督促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的數字雕塑技能,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數字化技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與未來雕塑專業實踐和發展的趨勢相適應。
在創作流程方面,數字雕塑與傳統雕塑一脈相承,學生能夠快速適應數字雕塑創作。同時相對于傳統雕塑,數字雕塑對于學生的手工技巧要求有所降低,通過數字模擬的方式進行創作,學生可以將數字雕塑作為創作的輔助手段,在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基礎上開拓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在教學實踐中,數字雕塑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良好的效果,可以全方位呈現雕塑作品的全貌和細節,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作品、更清晰地發現問題,引導學生不斷完善創作想法,以數字雕塑創作指導現實的手工雕塑創作。數字雕塑為專業教學提供了個性化的雕塑創作工具,滿足了教師的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學習、實踐要求,有效提升了雕塑專業的教學質量。盡管數字雕塑無法完全取代手工生產,但未來在新興藝術市場中必將產生重要的指向性價值。近年來,學院高度重視數字雕塑對專業學習的作用,以實驗性教學引導學生開展相關的數字雕塑創作,為學生的專業發展和職業發展開拓了新的路徑,進一步推動了雕塑專業的教學和實踐創新。
扎根理論研究服務實驗教學
在教學中,美術實驗教學中心側重于服務學生的專業實踐和思維創新,引導學生在實驗教學中不斷獲取新的專業知識,不斷提升專業技能。為此,美術實驗教學中心聯合藝術理論研究中心,為雕塑專業教學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持,引導學生的專業理論發展和專業技能發展。
作為應用型藝術學科,雕塑技藝和雕塑創作水平是檢驗雕塑專業學生能力的重要指標,具備豐富的雕塑藝術文化理論和富有創新意識的雕塑表現手法,才能成長為文化市場所需要的雕塑藝術人才。美術實驗教學中心為學生的雕塑理論應用和創新提供了重要條件,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筑牢理論基礎,以扎實的專業理論水平以及對于雕塑藝術文化內涵的深入研究,開展實驗性的雕塑創作。在美術實驗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近距離欣賞和觀摩雕塑作品的創作過程,不斷增強學生對雕塑藝術創作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強化對雕塑創作技藝的學習和理解,從而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
美術實驗教學中心著力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和實踐,以深入的藝術理論研究和創新性的實踐探索為雕塑專業學生提供學科理論指導,強化學生對雕塑藝術文化內涵的學習,引導學生開展深度的雕塑作品研究和雕塑藝術文化研究。與此同時,美術實驗教學中心也依托豐富的專業資源,為學生提供專業發展和就業方面的扶助,幫助學生更順利地與工作崗位和藝術市場相對接。
美術實驗教學中心與學校藝術理論研究中心深度合作,各自發揮所長,聚焦相同的育人目標,共同培養高校、科研單位、企事業單位的美術學科高級專門人才。在理論與實驗的雙重推動作用下,學院一方面筑牢學生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帶領學生開展創新性創作,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專業水平,使雕塑專業教學更具理論和文化的深度,形成具有學科特色的教學體系,收獲了豐碩成果。近年來,雕塑系在校學生的作品多次入選國家展覽并斬獲榮譽。在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美術學院共有23件在校師生作品入選,吉林省入選的13件雕塑作品中有8件由學院師生創作。學院還高度注重實踐基地的建設和國際學術交流,聘請國內外專家講學、授課,在河北曲陽、山西運城等地建立多座實踐基地,并組織學生參加了歷屆長春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及中國長春國際雕塑大會等學術和創作活動,受到組委會與雕塑家的一致好評。借助美術實驗教學中心為師生提供的廣闊平臺和先進技術,學院及雕塑專業將在材料研究、新具象研究、雕塑理論研究等方面繼續探索,為培養更多優秀的藝術專業人才而不斷努力。
(范文博 殷曉峰 王天舒)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