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訓并舉 強基鑄魂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軍訓育人的實踐與探索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運用協同創新思維將國防教育融入教育實踐,著力開展軍訓育人工作,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國防實踐同向同行。
軍訓工作注重含“軍”量
明確目標,抓教育不忘興軍魂。常學習、常對標、常分析,確保育訓并舉,著力提升軍訓工作的含“軍”量。學校黨委統領,武裝部門協調,相關部門各司其職,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做好軍訓的各項保障工作,做到4個到位,即人員配備落實到位、訓練場地保障到位、后勤保障服務到位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到位。
科學施訓,軍訓工作注重實效?茖W制定計劃,學校列出與承訓部隊工作對接清單,協調軍訓實施方案和后勤保障方案。發放《學生軍訓須知》,明確軍訓意義和安全責任。組織學生體檢,及時為部分特殊群體辦理跟訓或免訓手續。結合疫情防控要求制定《軍訓期間應急安全預案》,開通“軍訓醫療急救通道”,確保軍訓安全有序。校領導和中層干部主動聯系一個班級,主動下宿舍,關心學生軍訓情況。輔導員和班主任定期下連隊,與教官溝通,并通過“智慧學工”系統上傳聯系記錄,建立學校、學院、班級三級關愛體系。
加強創新,注重軍事素養培育。實行“1+1+1”施訓模式,即每1支連隊配備1名軍訓教官、1名軍訓助教。教官由承訓部隊選派,具體負責落實軍訓教學大綱。助教由優秀退役大學生擔任,輔助軍訓教官做好訓練工作。加強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教育,在衛生與救護環節嵌入應急救護知識培訓,安排屬地紅十字會對學生進行心肺復蘇等急救知識的技能培訓。堅持實際與實戰相結合,科學設置新生消防演練、5公里拉練、應急棍術、女子匕首操和擒敵術,提升學生的自我防護意識和戰場處置能力。挖掘校內外教育資源,與“常州三杰”紀念館等相關場館建立聯動機制,用好用活“紅”教材。充分利用校內的民防科普教育館,為學生軍訓期間的應急應戰必備技能訓練提供支撐。
理論教學突出含“金”量
以隊伍建設為基礎,提高教學能力。學校高度重視軍事理論教師隊伍建設,嚴格教師配備,優化資源配置,采用專兼結合的結構,確保軍事理論課教學規范開展。學校完善軍事教師培訓體系,分層次、有重點地進行專業培訓,每學期初組織軍事理論教師開展教學研討會、集體備課會、學期末開展總結會,并積極組織軍事理論教師參加江蘇省軍事理論教學優秀骨干示范教學培訓,不斷提高軍事教師的業務素質。
以課程標準為保障,提升教學實效。學校著力推進第一課堂軍事課教育教學,以軍事課教學新大綱為指導,制定軍事理論課程標準,以工程“云課堂”為載體,模塊化推進軍事理論課教育教學。實現課前備課、課中參與、課后反饋全周期記錄。圍繞五大訓練內容,項目化推進軍事技能訓練,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育與訓練相結合,實際與實戰相結合,通過實戰運用和軍訓成果展示檢驗成效。
以金課建設為目標,推進協同育人。學校嚴格按照《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分析課程特征,把握教學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和建設課程體系,讓軍事理論課“活起來”“動起來”“亮起來”,含“金”量高起來。嚴格教材準入制度,創新授課形式,采用學校自主開發的“云課堂”教學平臺,教師的授課質量和學生的教學滿意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征兵工作凸顯含“新”量
新舉措服務,形成“三愛”氛圍。學校組建軍迷社,吸納退役大學生和軍事愛好者。組建航模社,制作武器裝備模型,定期展演,營造關心國防氛圍。高標準建設學校國旗班,推進“五個一”,近年來國旗班承接地方政府部門和共建單位主題升旗儀式50余次。圍繞軍訓育人目標開展國防教育。舉辦“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軍營故事分享會,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團多次應邀校內外巡回演講,分享軍營故事、戍邊故事、成長故事。學校定期開展“一二·九”紅歌比賽、國防征文比賽和國防知識競賽,強化愛軍擁軍意識、國家責任意識和民族憂患意識。通過系列教育,形成了濃厚的愛黨愛國愛軍的“三愛”氛圍。
新方式動員,激發參軍熱情。創新征兵宣傳動員工作,激發參軍熱情。摸清底數、講清政策、精準施策。開展“十個一”征兵宣傳,即:一次政策宣講會、一次主題班會、一次“面對面”答疑交流、一次征兵板報評比、一條短信發送、一季廣播播報、人手一本宣傳手冊、一組微信推送、一批宣傳橫幅、一期海報張貼,做到全方位宣傳;組織軍營體驗等征兵宣傳活動百場;實現近千名學生應征報名、萬名學生兵役登記的目標任務。開展人性化思想教育,把好入伍第一關。實施“一對一”談心談話,即一名輔導員對接一名應征報名學生,做到報名必談,了解入伍動機,確保思想端正;做到定兵必談,了解服役規劃,確保目標明確;做到被刷必談,了解學生心理狀況,確保不留疑惑繼續學習。
新技術應用,挖掘優質兵源。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數據核查,依托學校自主開發的“智慧學工”系統,提高應征入伍成功率。系統抓取學生在校數據,做到“四必查”,查看學生基礎信息是否和學信網信息一致,查看學生在校表現是否良好,核查學生心理狀態是否正常,查看學生身體素質是否健康,把好審核關。同時做好征兵后半部分文章,做到“兵送走不撒手”,召開一次歡送會,定期走訪軍營了解訓練情況,傳統節日慰問學生家庭,暖心服務讓學生安心當兵。近年來,通過信息化系統關聯學生日常表現、宿舍表現、教務系統和體質健康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嚴初檢,篩瑕疵,做到無一人因身體或政治原因退兵。
強基鑄魂推動高“質”量
軍訓是手段,征兵是使命,育人是目標,“育訓并舉,強基鑄魂”的軍訓育人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學校高質量完成征兵任務和國防教育工作。2021年首次春季征兵,學校參軍入伍105人,其中從學校入伍41人,被稱贊為“常州地區熱血高校”之一。學校獲評為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學生賈亮獲得全國軍用槍射擊比賽冠軍,退役大學生黃志宇團隊榮獲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職教賽道創意組金獎,為學校取得歷史性突破。
(姜慶華 韋慶昱)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