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立足地域特色 強化交叉融合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全媒體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1-05  閱讀:次   |
42.9K

  新文科建設為呼應國家戰略和科技革命而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大力培養能夠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新人;面對科技革命洶涌浪潮,實現復雜問題跨學科解決,需要大力推動文文互建、文理互通、文工互融。

  從這一使命出發,觀照新聞傳播學科人才培養,反思如何以跨界破壁、多元融合為特征,培養能夠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新時代文科人才,在立足學科、精于求變的總體思路中,反思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向何而跨、如何而跨的問題。對此,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

  向何而跨:培養融合多元形態、以視聽傳播為主的全媒體復合型人才

  向何而跨意圖解決新文科建設中人才培養的目標問題。在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大國博弈持續進行的關鍵時刻,新聞傳播學科對時代的呼應是為國家培養更多講好中國故事的傳播人才。而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風起云涌,高速通信、移動互聯與智能終端讓社會高度媒介化,也讓學科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專業區分經受媒介泛化存在、全面融合與視聽轉向的巨大沖擊。應對這一變化,新聞傳播教育應指向培養能夠融合多元形態、以視聽傳播為主的全媒體復合型傳播人才。

  一是在知識結構中突出“用數據講好中國故事”底層數據意識。傳統新傳專業以人文學科為主,缺少理工學科支撐的數字技術知識,知識結構以平面媒體為主要內容、以文字表達為主要方式,難以應對數字技術帶來的新聞生產傳播大數據轉向。

  二是在技能體系中突出“用藝術講好中國故事”的核心視聽素養。傳統新傳專業以采編技能為主,缺少藝術學科支撐的情感傳播技能。當技能體系以新聞報道為主要內容、以理性說服為主要手段時,難以應對數字技術帶來的移動傳播、碎片表達、視聽凸顯與情感轉向。

  三是在專業定位中突出“立足地域講好中國故事”的特定院校風格。傳統新傳專業以全國模板為主,缺少地域特色區隔的本省本校特色。需要特定院校立足當地、尊重傳統并尋求創新,進行能夠有機融入區域優勢和學校風格的特色設計。

  針對以上問題,福建師大傳播學院努力以服務福建、面向全國為目標,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探索以文藝融合為基礎、以理工支撐為背景、以歷史文化為底蘊、以視聽強化為特色的多學科交叉融合模式,探索具有中國情懷、福建特色、福師風格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新路徑。

  如何而跨:學科破壁、課程聯合與院校特色

  如何而跨意圖解決新文科建設中人才培養的路徑問題。對標新文科建設跨界聯合、創新育人需要,福建師大傳播學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守正創新,向內學科互涉、向外實踐聯動,從交叉性、人文性、藝術性、實踐性等全方位推進新文科改革創新,主動融入與積極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新需要。

  一是學科破壁:理工支撐,強化文學藝術交融。

  福建師大傳播學院成立于2004年,兼具學科交叉、專業互補、校府合作、校企合作等多重優勢。學院師資跨學科、跨專業進行教學授課和科研合作,優秀學科資源持續反哺本科教育。同時,學院在本碩博一體化學科架構下,擁有4個各具特色的應用型文科專業,形成鮮明專業互補優勢。新聞傳播學科下屬的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專業與戲劇影視學科下屬的廣播電視編導、播音主持專業,分別聚焦用“視聽語言”講中國故事、用融媒體思維推廣中國故事、用“藝術語言”講中國故事以及用“口語傳播”講中國故事,形成文學藝術雙學科互補、專業聯動的整體格局。2020年,廣播電視學與廣電編導專業分別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成為新文科建設的堅實專業基礎。

  2021年,福建師大傳播學院成功獲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教改實踐項目“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全媒體傳播人才培養”。以此為契機,學院持續強化文藝融合、理工支撐,以完善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為抓手,繼續推動學科破壁:第一,充分發揮影像傳播優勢傳統,設置廣播電視和影視藝術兩大系列課程,雙學科融合辦學,情理兼具、文藝交融,發展更具時代感的視聽語言能力;第二,升級創新跨專業選修模式,在新聞傳播、影視藝術相互融合基礎上,將創意產業模塊的互聯網運營思維與語言藝術模塊的口語傳播思維融入課程體系,推進4個本科專業交叉共生、融合創新;第三,延伸開設文理進階課程群,從低年級的“網絡與新媒體概論”“數字媒體技術”向高年級的“融合新聞學”“數據新聞”等逐步進階,實現理論視野擴展、數據思維推進與技術實操嵌入,全方位促進新聞的“真”與藝術的“美”破壁、敘事的“真”與數據的“真”相融。

  二是課程聯合:跨院聯結,對接多元實踐場景。

  復雜問題的跨學科化帶來了知識與技能的跨學科化。針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與傳媒實踐,如何深度構建課程之間實踐關聯,讓課程聯合可視化、實戰化?

  對此,福建師大傳播學院以靈活的基層教學組織的形式組建跨學院、跨學科課程教學團隊,推動以實戰能力為導向的融合課程建設,開展不同學科教師圍繞同一主題進行多學科視角協作式教學。學院以培養復合型全媒化導播技能為核心,聯合其他學院工商管理專業“企業危機管理”和學院廣電專業“全媒體新聞”、廣告學專業“口語傳播”等課程,形成靈活的“課程聯結體”,通過師師、師生、生生合作,讓學生組建全媒體導播團隊,形成融策劃、拍攝、宣發與技術搭建為一體的全媒體傳播鏈條。

  同時,創新教學手段、拓展實踐場景,根據不同課程目標特色,設計模擬新聞發布會、抖音直播帶貨、紅色劇目演出和大型舞臺表演等多元化實踐場景,通過平臺實時直播,逐漸從基礎單人節目、中階多人節目、高階現場互動式直播節目延伸到進階社會合作項目。2021年年底,“課程聯結體”與福州市晉安區團委、文旅局合作,開展助力鄉村振興大型主題農旅直播,讓近郊鄉村美景美物通過學生現場采訪、文藝表演、互動游戲和移動直播等形式面向公眾進行展示,完成廣電、編導、播音等3個專業和3門課程的聯合實戰考核,真正實現走出校園、走進田間,“腳下有泥,心中有光”。

  三是院校特色:立足地域,強化對臺對僑傳播。

  福建地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具有毗鄰臺灣的區位優勢。依托福建師大頂層設計和平臺基礎,學院充分激發4個本科專業優勢潛能,以“兩岸媒介文化發展協同創新基地”為研究載體,一方面通過聯合辦學方式強化閩臺合作,自2011年起便與臺灣世新大學聯合招收和培養“3+1”模式的廣告、編導專業學生,培養更為熟悉兩岸民情、了解兩岸傳播的全媒體人才。學生調研作品《惠臺政策視角下臺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路徑研究》獲得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

  另一方面,借助與福建省廣電影視集團深度合作,以師資互聘、課程實踐、畢業實習等多種方式,推動對臺對僑傳播一線經驗進課堂。在2021年本科個性化培養周期間,學院設置“對臺傳播與國際傳播”專題,邀請海峽衛視、東南衛視骨干編導為學生講述“國際傳播:媒體的全球視野與社交格局”“從‘他塑’到‘自塑’,中國故事怎么講?”等前沿話題,讓優秀業界精英與學生面對面,學習重大主題報道的守正創新,體會對臺對僑傳播的特色使命。同時,學院眾多優秀畢業生也走向更具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視聽精品創作,如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的《航拍中國》總導演、獲評國家廣電總局“優秀國產紀錄片”的《海上福建》總導演均為學院畢業生。

  未來,福建師大傳播學院將繼續在新文科建設的指引下,堅持守正創新、交叉融合,努力培養出更多融合多元形態、強化視聽傳播、結合地域特色、講好中國故事的全媒體復合型人才。

  (作者張梅系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本文為教育部新文科研究與教改實踐項目“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全媒體傳播人才培養”的階段性成果)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