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財經學院 融合國際化與本土化 培養應用型人才
近年來,加快培養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東盟國際化與區域本土化相融合的管理類應用型人才是大勢所趨,更是當務之急。勇于擔當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秀品質。作為廣西重點建設的財經類本科高校,立足本土、面向東盟,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是廣西財經學院的重要使命。
廣西財經學院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勇擔時代重任,直面問題,精準施策,經過10多年的研究實踐,在理論研究、培養體系、培養模式、實踐教學、教學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升級發展釋放了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創新增益。
其背后所蘊藏的創新思想和開拓實踐,值得分享與借鑒。
應局
直面問題統一認識
問題是創新的起始點,也是教學成果的出發點,學校堅持問題導向,著力厘清發展思路,統一對教育服務面向、辦學定位等問題的認識,積極探索東盟國際化與本土化相融合的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使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煥發出勃勃生機。
破局
精準施策破解難題
學校認真梳理問題清單,對問題進行充分調研、摸底和有效整合,找準解決問題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精準施策,科學制定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使各項工作落小落細落到實處。
——構建“三機制三計劃”的區域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立足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對管理類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圍繞培養“有優良品行、有扎實知識、有創新精神、有實踐能力、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區域國際化管理類應用型人才目標,在東盟國際會計、ACCA國際會計、工商管理(中外聯合培養)和工商管理(創新創業培養)4個專業方向上,構建了“三機制三計劃”的東盟國際化與區域本土化相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其中,“三機制”是教學資源優化機制、協同育人培養機制和精益管理聯動機制,“三計劃”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卓越財經人才培養計劃和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計劃。截至目前,設置了65個班級,培養學生4000多人,帶動了學校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改革創新。
“三機制三計劃”的區域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使培養模式與培養目標相吻合、教學主體與教學體系相匹配、教學實踐與區域國際資源相聯系、教學服務與學生發展相貼切,有效提高了學生從事國際會計、國際貿易、國際管理等工作的素養與能力。
學校成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獲批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工商管理專業和會計學專業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國際會計專業和國際商務專業獲批國家教育部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東盟國際會計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獲評國家創新實驗區,4個專業方向的學生就業率都在96%以上。
——構建“優勢師資、特色課程、規范管理”三位一體的國際教育教學平臺
教育教學平臺是培養區域國際化與本土化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支撐。師資素來是人才培養的首要資源,學校制定了《廣西財經學院高層次優秀人才引進和培養實施辦法》等,組建了面向國際化和本土化的專兼職師資隊伍共計120人,其中專職教師90人,博士占40%。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學校構建了“雙體系、雙平臺、多模塊”的應用型課程體系,形成了“雙協同、雙課程”的特色。如在會計學(國際金融與會計)等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第二課堂創新創業實踐學分;在東盟國際會計人才培養中,借鑒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在國際會計(ACCA方向)培養中,對接國際職業資格認證和專業能力水平認證;在工商管理碩博聯合培養中,促進產教融合,實現跨國校企聯合培養。
系統、全面、規范的區域國際化與本土化相融合的管理體系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學校針對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了對應的教學質量保障與學生管理規章制度;利用合作雙方的優質教育管理資源,通過共同制定規章制度、建立國際教育工程項目庫、創新建設國際教育學院等方式,進行教學一體化聯合管理,實現了高效率的管理服務;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實行交叉教學、聯合管理,每個項目配備兩名帶班教師,設置課程“雙導師”,并與對應專業的留學生合并編班,開創了共享式的學習新模式。
三位一體的國際教育教學平臺使得學校區域國際化與本土化人才培養形成了“知識傳遞→能力塑造→價值增值”的完整鏈條,促進了人才培養中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實現了知與行的有機統一。
——構建東盟國際化與區域本土化實踐教學生態系統
為了培養大批符合區域實際需求的人才,學校創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區域國際化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區域發展與實驗教學融合、產業需求與實驗教學融合、“雙創”教育與實驗教學融合“三個融合”,把管理類實踐教育教學中的難點變成一個個亮點。
區域發展與實踐教學相融合。緊扣戰略需求,將財經專業技能與東盟國家的法律制度等背景知識相結合,開設了東盟會計綜合實驗等系列實訓課程。構建“四平臺五通道”的實驗教學平臺。“四平臺”即東盟財經基礎技能平臺、東盟財經跨專業實訓實習平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實習平臺和東盟財經管理智能決策實訓平臺。“五通道”指東盟貿易、東盟會計、東盟工商、東盟電商、東盟金融。開設了東盟國際會計模擬實訓等11個實驗教學模塊、東盟國際會計業務操作等89門實驗課程、倉儲管理模擬等540個實驗項目。
產業需求與實踐教學相融合。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實驗課程、共同研發實驗教學軟件、共同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共同組織實驗教學。以國家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依托,牽頭組建25所中外高校參與的“財經實踐學堂”。建設了一個國家區域研究中心、一個省部級協同創新中心和7個具有東盟特色的經管類校級專業實驗室。同時,獲評國家“中國-東盟金融與財稅人才培訓中心”,建立了“東盟經濟信息中心”,建設實踐基地30個,近3000名學生參加實踐。
“雙創”教育與實踐教學相融合。學校將創新創業課程全面植入人才培養方案,全部專業均開設創業設計與實踐、創業計劃綜合實訓等課程,普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建成創新創業教育園,探索TSE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模式,使教師和學生在實戰環境中獲得全真的創新創業體驗。管理學類專業學生團隊連續4年在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年度活動“瀾滄江—湄公河之約”流域治理與發展青年創新設計大賽中獲獎。
縱覽學校東盟國際化與本土化相融合的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既有“大刀闊斧”的大氣象,又有“拈針繡花”的細功夫,節節發力、節節作為、節節精彩,各環節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產生了共振疊加的實際效果。創新與務實碰撞,迸發出無窮的活力。
解題
特色鮮明成效喜人
隨著東盟國際化與本土化相融合的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持續深入推進,學校呈現出一片豐收圖景。
學校形成了以“學科交叉—專業融合—基地共建”為主線,以“三機制三計劃”的人才培養體系為路徑,以優勢師資、特色課程和規范管理“三位一體”的教學平臺和實踐教學生態系統為支撐,適應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的國際化應用型管理類人才培養范式。對提高教學質量,辦出學科專業特色,強化學生的核心價值、國際視野、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有重要作用。學校在開展區域國際合作辦學、與同類優質高校合作,校內教育資源整合和畢業生考取國外職業資格證書、國外升學、創業就業、實訓實習等方面均有新突破。
學校面向東盟開展科學研究,先后獲批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25項;獲批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研究成果獲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共計6項。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和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3個、國家和省部級教育教改項目23項;教師發表教育教學論文48篇,獲廣西高等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共計6項。
從2007年11月開始,學校在2008級至2019級的東盟國際會計、國際會計(ACCA方向)、工商管理(中外聯合培養)和工商管理(創新創業培養)4個專業方向65個班級進行了面向東盟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試點,4000多名學生受益,以點帶面,整體推進了學校教學改革。
令人欣喜的成績背后是廣西財經學院對東盟國際化與本土化相融合的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不懈探索與成功實踐。未來,廣西財經學院將以更加寬闊的視野、更加昂揚的姿態,不負社會與時代的期望,釋放蓬勃與激越的力量,書寫更加輝煌的新篇章。
(夏飛 夏國恩 馬燕 卜玉輝)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