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專業教師應提高政治素養
2021年底,教育部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修訂草案》)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修訂草案》第三條對教師職業定位和政治使命提出了明確要求,“教師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崇高使命”,突出了師德師風為第一標準,將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師德師風建設的要求轉化為法律規范。高校專業教師要全面提升政治素養,既有教育學、知識論的理論依據,也有高校課程思政的實踐依據。
提升政治素養,是基于專業教育政治性的方向要求
“教育是否具有政治性”是教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馬克思基于唯物史觀,提出了教育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問題,這在教育性質認識的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轉折。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教育和政治密切相連,一切教育形式和活動都并非中立,而具有政治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這也影響了教育的發展。在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背景下,一些個人研究談論教育的政治性少了,更多地關注教育的經濟性。由于這一社會現實,再加上西方意識形態理論的浸染,部分高校專業教師缺乏對專業教育的政治性方向把握,自覺或不自覺地傳播西方價值觀及意識形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的思想混亂和信仰迷茫。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引起了我們對高校教育的重新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高校專業教師理應深刻理解新時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大意義,始終把準專業教育的政治性方向,始終站穩人民立場,主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提升政治素養,是基于專業知識社會性的價值要求
自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提出“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的命題后,知識的價值問題成為知識論研究的焦點之一。
馬克思認為,自然科學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20世紀70年代以后,科學知識社會學以“知識的社會建構”為核心,要求人們更加關注知識與社會諸方面的相互關系和互動。專業知識的社會視野,賦予專業知識以多維屬性,即求真與求善求美、求知與求情求意的有機結合。這使得高校專業教師有著天然的育人優勢,可以將知識傳授與社會教化、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機融合。如果高校專業教師沒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對專業知識的社會性價值缺少必要認知、割裂專業知識的工具性與價值性,就容易走向極端的工具理性和專業偏執,也就不能充分發揮專業教育的育人優勢。
高校專業教師提高政治素養,就是要不斷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擔當,一方面要利用學生對教師的學術崇拜,給予學生正確的政治熏陶和價值導向,促進學生政治思想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要努力擔負起社會服務的職責。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大背景下,把教育初心緊緊系在黨和國家、民族的偉大事業上,堅持專業知識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合理拓展專業知識的廣度、深度和溫度,不斷增強專業知識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創新性,努力服務好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
提升政治素養,是基于“三全育人”協同性的實踐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就對專業教師提出了教書與育人、育智與育德的更高要求。近年來,全國各高校已將課程思政建設納入“三全育人”體系,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實踐中,部分專業教師從外部簡單融入式地采取“思政+”或“+思政”課程模式,深入挖掘專業知識中內生的思政資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提升政治素養,正是基于“三全育人”協同性、提升專業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實踐要求。高校專業教師要以問題為導向,深入研究本專業隱含的愛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善于打通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自然融合的渠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引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價值共鳴。
例如,高校生物技術專業教師在講授基因技術知識時,不能僅僅局限于生物科技專業領域,一味地宣揚“誰掌握了基因技術,誰就掌握了人類的未來”的知識實用主義論和技術決定論。要深入挖掘基因技術可能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生殖性基因增強技術可能造成社會階層分化,基因自由可能造成人們之間的不平等,技術干預下生命的邊界如何確立等,從而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維護共同體利益的責任意識。引導大學生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秉承人文情懷,利用專業知識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為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高校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淵博的學科專業知識,更應該履行最莊嚴、最神圣的育人使命,堅定政治立場、把握政治方向、學習政治理論知識,提升立德樹人能力,做一名忠誠于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時代“大先生”。
(王萍萍單位系東南大學人文學院,蔡桂如系泰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