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主體 “五維共進” 培養“三力”人才 ——武漢工商學院探索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新模式
“雖然沒有去港口實地參與過鐵水聯運,但通過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的實踐錘煉,我用較短的時間、較低的成本完成了鐵水聯運調度的整個過程,這讓我對今后的實習和就業更有信心了。”武漢工商學院大三學生許寬萬說。在該校第二屆鐵水聯運港口作業計劃方案設計大賽中,他以滿分的成績獲得一等獎。
該大賽是依托學校的國家虛擬仿真一流本科課程“集裝箱鐵水聯運港口作業計劃方案設計”實驗教學系統開展的。作為一所應用型高校,武漢工商學院緊貼產業需求、面向崗位實踐,積極為學生構設虛擬實踐情境、搭建仿真實驗平臺,獲批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和省級虛擬仿真一流本科課程各2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建設取得突出成效,在培養就業有實力、“雙創”有能力、發展有潛力(簡稱“三力”)的應用型人才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支撐作用。
學生主體,虛擬仿真技術讓學習更具趣味性和挑戰性
只要在電腦上打開“集裝箱鐵水聯運港口作業計劃方案設計”實驗教學系統,學生們就可以進入到黃石新港“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項目的3D動畫版環境中,扮演項目負責人的角色,體驗逼真的業務場景和復雜的決策環境。
這樣逼真、有趣的課程受到了學生們的熱捧。“三維動畫的畫面感很好,參與感很強,生動有趣,操作起來仿佛我就是動畫里面那個中控室的負責人,同時又富有挑戰性,為了取得好成績我查閱了很多資料,進行了多次實驗。”物流管理專業大三學生陳巖說。
學校另外一門國家虛擬仿真實驗課程“污水處理工藝虛擬仿真實驗”也讓學生們大呼“過癮”,學生可以在系統中像搭積木一樣構建污水處理廠,并通過設計污水處理工藝,將污水進行深度處理。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戰性的實驗寓學于樂,讓學生越學越有勁兒。
這些虛擬仿真實驗課程之所以受歡迎,主要得益于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推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與重構。學校副校長張俊指出:“‘學生主體’是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建設與改革的主線,要將學生能力培養目標貫穿于實驗教學全過程,將能力生成規律貫徹于體系建設和改革之中,為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習創設理想環境。”
“五維共進”,全面創建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不是建成幾門課程或幾個項目就能夠形成的,而是圍繞虛擬仿真實驗積極推進課程、教法、資源、平臺和機制的全面改革。”學校經管實驗教學中心主任、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聯席會經管學科組專家顧問毛志山教授認為。
為此,學校提出“五維共進”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創建路徑,即以實驗課程為核心,為學生主體性學習提供情境依托;以實驗教法為關鍵,為學生主體性學習提供方法途徑;以實驗資源為基礎,為學生主體性學習提供輔助支持;以實驗平臺為支撐,為學生主體性學習提供可靠條件;以建設應用機制為保障,為學生主體性學習提供質量保證。5個維度相互融合、共同推進,全面構成了滿足學生主體性學習所需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
通過該成果的建設與應用,培養了一批就業有實力、“雙創”有能力、發展有潛力的應用型人才,建成了一套涵蓋國家、省級和校級虛擬仿真課程的實驗課程體系,鍛造了一支高素質創新型實驗教學隊伍,涌現出一批國家、省級實驗教學優秀教師典型,取得了良好的推廣應用效果和廣泛的社會影響。
開放共享,構建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應用新生態
武漢工商學院開發的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基于掙值法的項目動態成本與進度管理”虛擬仿真實驗上線兩年來,被10余所高校和企業應用,開展實驗7500余人次。一些高校在實際應用后,給出“場景仿真度高、業務還原度高、實驗教學效果好”的良好評價;合作企業使用該系統組織員工培訓,認為“通過實驗,對項目管理的認知得到深化,實際管理能力有效提升”。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應用于學校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動力明顯增強。除了自主開發虛擬仿真實驗系統外,學校還從開放平臺中選用了多個國家和省級虛擬仿真項目應用于課程教學;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開展實驗,每學年實驗室課余時間開放達到21萬人時數;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在宿舍、在家進行實驗,真正實現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良好學習氛圍。近5年,學生獲各類學科競賽國家獎項80余項、省級獎項1000余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獲得國家獎項45項、省級獎項105項,2人獲評“全國技術能手”。
學校積極推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的開放共享,為社會人才培養貢獻力量。學校建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的經驗在全國高校經管類實驗教學研討會、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聯席會經管學科組主任會議、湖北省民辦高校經管學院院長聯席會上作交流發言,獲得了高度認可。學校建設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依托國家共享平臺面向全國高校開放,在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進行了教學實踐,廣泛應用于社會企業員工培訓,取得了良好成效。
(王猛 藍靜)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