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天津天獅學院 三個“強化”按下美育“快進鍵”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1-07  閱讀:次   |
42.9K

  前不久,天津天獅學院與武清區楊村第十一小學、第十六小學開啟美育浸潤合作計劃,攜手落實“雙減”政策,共同促進學校美育提升。天獅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多方位、多維度地挖掘學生興趣,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積極開展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探索與所在地小學深度合作,為渴望美育的低年級學生提供可信賴的高質量課后服務。

  近年來,為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天津天獅學院以美育工作為突破口,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立足天津,服務京津冀,面向全國,努力培養更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來我天獅、揚我天資!我們在提升專業藝術教育、強化普及藝術教育方面下了大功夫。”學校通過3個“強化”,按下了美育工作的“快進鍵”,使學校不斷彰顯辦學特色、提升育人質量。如今,天獅學院學子在祖國各地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育人經驗一:

  強化“以人文底蘊養成人格、以工匠精神培育技能”的育人理念

  在教師們看來,工匠精神的技能培育,也有美育的情感與境界,是每名學生都不能輕視的成長之道。

  天獅學院在明確學校發展目標、大學類型定位、服務面向定位、辦學層次定位、學科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定位的同時,也確定了“以人文底蘊養成人格,以工匠精神培育技能”的育人理念,并在相關文件、會議、講座、培訓和課程中不斷宣傳與闡釋。

  根據這一理念,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僅應具備必要的技能,更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必要的技能,可以使學生在未來的競爭中站得更高;深厚的人文底蘊,可以使學生走得更遠。

  在剛剛結束的“華北五省(市、自治區)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天津賽區決賽”上,學校進入決賽的9名學生全部獲獎:4名學生獲得一等獎、4名學生獲得二等獎、一名學生獲得三等獎。本次天津賽區一等獎總數只有20名,學校的成績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育人經驗二:

  強化理論教學與藝術實踐相輔相成,增強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契合度

  在理論教學與藝術實踐的融合創新方面,天獅學院嘗試了四大舉措。一是狠抓藝術教師隊伍建設,專兼結合、以老帶新,在內涵提升、學科互補、職稱結構方面有根本性改變。二是注重制定培養方案并狠抓落實,對藝術專業學生每學期參加藝術實踐活動均作出明確要求。三是盡量挖掘教師潛力,開發院內藝術專業輔修課與全校非藝術專業選修課。近3年,除了按照各專業培養計劃所開設的課程外,每位藝術類教師保證開出3門專業選修課,并為其他學院開設“應用美學”“非遺彩塑”“書法”“素描”“中國畫”“音樂鑒賞”“聲樂演唱基礎”“瑜伽”和“動畫電影賞析”等公共選修課程。四是鼓勵并組織教師、學生積極參加與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動畫、數字媒體藝術、公共藝術、音樂表演和舞蹈表演8個專業有關的全國性和天津市級各類競賽。

  學校在美育工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先后在第十三屆全國美育教學成果展上榮獲全國高校美育先進單位、全國高校美育教學研究基地、全國高校美育教學優秀成果獎,有一位教師同時榮獲全國優秀組織教師獎和全國優秀指導教師獎,15名學生獲得一等獎。

  在2020年舉辦的第四屆“國青杯”全國高校藝術設計作品大賽、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天津市學校文藝展演等各類賽事中,學校學生先后獲得各類獎項數十項。

  近年來,在這些以創作、表演與競技為目標的藝術競賽活動中,學校的教師以及數屆近百名學生在更優質的全國性藝術平臺上得到錘煉機會,并為天獅學院美育和藝術教育贏得了優異的成績與良好的社會評價。

  育人經驗三:

  強化學生社團活動與全員美育的良性互動,激發學生的創造天賦

  自學校創辦至今,已有30多個學生社團組織,除了一部分體育和公益性社團外,有17個社團與詩詞、書畫、音樂、舞蹈、表演、電影、漢服、動漫等有關。這些藝術社團由學校學工部負責管理,制定專門的章程,配備指導教師,有規劃、有計劃地開展藝術活動,取得了良好成績。

  為了提升全校學生人文素質并加強美育,天獅學院于2019年9月成立了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并由原同濟大學教授、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專家、詩人喻大翔任主任。在他的倡議和組織下,同年11月又成立了全校性的詩境天獅詩詞學社,由此開始了一系列有建設性的人文與美育提升活動。

  一方面,學校創設“明德講堂”,開展系列講座,邀請眾多文化大師前來作專題演講,讓學生切實了解并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對美的認知能力。

  2019年11月起至2021年10月,先后聘請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羅多弼(TorbjornLoden)教授、韓國外國語大學樸宰雨教授以及我國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先生、復旦大學陳引馳教授、武漢大學王兆鵬教授、湖南作家協會原主席李元洛先生、華中師范大學戴建業和劉興林教授為學校榮譽教授兼文化研究中心顧問;聘請馬來西亞原華文作協主席戴小華女士,南開大學羅振亞教授、喬以鋼教授,上海篆刻家沈愛良先生、書法家吳良安先生為客座教授;先后邀請戴小華、羅振亞、沈愛良、吳良安、劉興林、王兆鵬和喬以鋼等來校舉行文學、篆刻和書法講座。沈愛良、吳良安兩位教授還在現場舉行文房四寶展覽、篆刻與書法表演,讓學生觀賞,大開眼界。

  此外,著名篆刻家劉一聞和沈愛良先生先后為學校創作“天津天獅學院”“龍鳳詩刊”與“明德講堂”名章、題字和一幅蘭草國畫;吳良安先生先后為學校創作“天津天獅學院”“來我天獅揚我天資”“明德講堂”與朱熹詩《春日》等書品,為學校文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另一方面,學校充分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已基本形成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多元化、全過程的美育新格局。

  在第一課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開設美育課程,包括為全校各專業學生開設的公選課“格律詩鑒賞與創作”和其他美育課程,讓不同專業的學生都能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學校還努力拓展第二課堂的美育,自2020年1月起,在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的策劃與指導下,詩境天獅詩詞學社創辦《龍鳳詩刊》,該詩刊因學校位于武清龍鳳河畔而得名,一年6期,逢單月印成電子版和紙質版,普及詩詞格律、中國篆刻與書法等知識,發表學生在課內和課外創作的各體文學與美術作品,讓學生真正有機會沉浸到美的鑒賞與實踐之中,也實現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真正融通。

  “詩刊,意在用詩歌打通想象、打通文理、打通傳統、打通中外,超越平庸,走向遠方,以君子人格養成社會之棟梁。”該詩刊指導教師喻大翔教授表示,有了這個自創的文學、藝術、美學平臺,全校師生似乎找到了一個表達天賦的大舞臺,新詩、舊體詩、散文、書法、繪畫、攝影甚至剪紙作品源源不斷,使學校的美育環境和文化氛圍提高到一個新階段。面向全體學生普及藝術教育,在學校的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展演“四位一體”的完善與推進方面得到明顯提升,辦學內涵進一步優化。

  (田時萱)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