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材料工程學校:“兩端三維一平臺”構建質量保證體系
上海市材料工程學校坐落在徐匯區黃浦江畔,鬧中取靜風景秀美。學校是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首批上海市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特色示范學校。學校連續20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文明校園),多次獲上海市平安示范單位、上海市行為規范示范校、上海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職業教育必須面向產業對接崗位,在產業升級轉型的過程中積極適應形勢的發展。作為上海市中職“A+”類優質校,上海市材料工程學校堅持“規范運行、質量提升、特色凸顯”的12字辦學方針,經過近10年的探索,通過產教融合和數據平臺建設了“兩端三維一平臺”,實施教學診斷與改進,持續促進人才質量主動對接市場需求,走出了一條完善自我質量保證體系的有效路徑。
2011年起,學校著手建設全過程實時化教學質量監控系統,增強了學校內部質量自主保障能力。隨著產業快速轉型升級,崗位技術變化并不能及時更新為課堂教學內容。為更好地解決課堂教學內容及時更新的問題,學校基于人才鏈與產業鏈動態耦合理論,從專業建設狀態、課程建設狀態、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狀態三維度監測專業教學過程,結合宏觀的區域產業結構(重點發展產業、限制發展產業、淘汰退出產業)、中觀的產業鏈與人才分布(分工模式、上中下游崗位群、企業緊缺人才和過剩人才)、微觀的崗位職責(崗位任務、關鍵能力、必備證書)三維度監測產業發展需求,構建了基于產教大數據的“兩端三維一平臺”的中職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監測調整系統。
“兩端”,是指校內專業與外部產業兩端。評價體系將產業技術的新發展與課程教學資源建設快速關聯起來,覆蓋學校教學端的專業、課程、課堂與實踐教學狀態,連接產業端的區域產業結構、產業鏈與人才分布、崗位職責。形成了37個指標點、5個層面的評價工具量表。
“三維”,是構建了專業、課程、課堂3個評價維度的內部調整機制。通過“日常教學過程+課程小循環+專業大循環”的周期性評價與調整,形成常態反饋機制,有效地改進教學、優化課程、更新專業。
“一平臺”,是指建設了一個基于云計算、分布式處理技術的信息云平臺。學校統一數據字段標準,編制了覆蓋專業、課程和教師的12個編碼,在此基礎上,聯合企業和9家學校共同開發“中職校本數據分析診斷與改進應用平臺”(已獲國家版權部門專利注冊),利用專業教學監測模塊的感知技術采集教學過程數據,利用爬蟲技術挖掘產業發展需求數據。同時,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對專業與產業、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崗位、課程教學與崗位職責的匹配數據進行分析。同時,依據質量評價理論,及時診斷與改進日常教學問題,每門課程進行一次學年小循環考核與改革,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一次大循環評估與更新。
作為首家入駐上海教育云的平臺,目前被多所學校使用。實踐中充分證明,平臺能實現專業人才培養過程性數據和產業發展需求數據的即時采集、加工和分析,及時反饋教學,提升了人才培養市場需求調研到課程資源轉化之間的效率。
近年來,畢業生就業質量明顯改善,就業對口率從64%上升到87%;在技能大賽中獲獎人數相比上屆翻了一番,在上海建材類專業中金牌數連年居首。教師獲省部級榮譽52項,獲獎比例增加157%。“名校長”攻關基地、上海市名師工作室、上海市班主任工作室等發揮了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員。學校專業建設取得成效,形成了一體兩翼的專業發展新格局,獲上海市示范性品牌專業一個、品牌專業兩個;領銜開發2021年教育部門新專業標準,教學標準開發和課程資源增量顯著。學校招生報名人數年年提升,遠超招生指標。在連續多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文明校園)基礎上,又被評為首批中職“A+”類優質校、全國工業和信息化人才培養工程培訓基地,成功入選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應用標桿培育校信息化標桿校、教育部門2020年度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學校。
成果在全國產生廣泛社會影響。來自江蘇省昆山市、浙江省嘉興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的10余家職業院校來校學習借鑒,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改部門給予的“有高度有創新有成果”的評價。在教育部門優青跟崗培訓班、上海市職教協會中職分會、上海中職名校長培訓基地論壇等作為典型案例被推廣。相關論文先后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等核心學術期刊發表,獲得職教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張文有)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