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儒家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運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教育引導學生多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儒家文化資源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來,在不斷探索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背景下,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著力探索將儒家文化資源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可行路徑,在牢牢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守好課程建設“主戰場”、拓寬課堂教學“主渠道”3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
講好儒家文化
加強新時代高質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儒學素養和知識水平,是儒家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重要保障。講好儒家文化,需要解決好為什么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怎樣傳承弘揚儒家文化、如何處理儒家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關系等問題。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以上述問題為切入點,要求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認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儒家文化發展史,運用創新理念和科學精神不斷鉆研儒家文化,實現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統一。為了進一步加強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和知識水平,學院多次組織舉辦“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術論壇,鼓勵學院教師與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學術對話和交流,在對話和交流中不斷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守好課程建設“主戰場”
挖掘儒家文化資源
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深入研討其內容和方式,儒家文化資源不能“缺席”。當前高校思政課程建設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而儒家文化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關于如何立德樹人的智慧。譬如儒家所說的“修其心治其身”“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等。由此可見,將儒家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全過程,有其可能性與合理性,可以發揮其當代價值。
近年來,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積極探索,將儒家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全過程,開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研究”“媒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西倫理文化比較研究”“中國倫理思想史”等一系列精品課程,系統闡明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儒家文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等,讓學生在領會“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基本精神中堅定文化自信。除了守好課程建設“主戰場”之外,學院在挖掘儒家文化資源的努力上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學院教師以“20世紀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儒學觀研究”“現代新儒學的馬克思主義觀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研究”“儒家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課運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題,榮獲國家社科基金、人文社科基金立項,極大豐富了儒家文化資源的研究視域。
拓寬課堂教學“主渠道”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課堂教學不僅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地位,更應調動學生的自覺性。灌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方法之一,但灌輸不等于搞填鴨式的“硬灌輸”,更重要的是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自覺性、自主性,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基本原則。
為此,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學院思政課教師除了堅持灌輸性授課模式外,還鼓勵學生走上講臺,實現教師與學生角色的“互換”。自2019年起,學院多次舉辦“思睿讀書會”,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儒學典籍或著作,進行讀書經驗的交流與分享,教師則結合學生分享實際進行點評。讀書分享內容,既有儒學經典《大學》《中庸》,又有宋明新儒學代表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和王陽明的《傳習錄》,還有現代新儒學代表賀麟的《文化與人生》、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等。這些典籍或著作涵蓋了中國儒學發展的3個時期,以哲學史的形式向學生呈現出中國儒學的發展概貌,讓他們在理解儒學前世今生的基礎上,更好地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蔣辛)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