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英才學校 夯實美育基礎 讓“美育”成為育人“發動機”
2021年12月22日,由教育部門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辦的“全國名校長育人方式改革研討會”在廈門英才學校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位校長參加了研討活動。會上,廈門英才學校重點介紹了“以美融通、五育并舉”育人模式,得到與會專家、校長的高度肯定。這是學校長期在學生美育方面進行探索實踐,并不斷深化研究結出的辦學碩果。
廈門英才學校創辦于1995年,是一所隸屬廈門市教育部門直管的十五年一貫制寄宿學校。辦學27年來,學校以“美”為初始發力點,借助持續探索和深入研究,成功提煉出了“以美融通五育”的理論模型,確立了基于學生全程發展的美育評價體系,并通過全面構建特色課程體系、豐富美育資源體系,讓“美育”成為學校育人的“發動機”,使“五育并舉”得到了高效落實,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長期探索,從藝術特色到“以美融通、五育并舉”
廈門英才學校從創辦之初的藝術特色教育發端,逐步探索形成“以美融通、五育并舉”育人模式,大致經歷了5個重要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確立藝術教育特色,初步認識美的力量。學校在創辦伊始,面對生源基礎整體比較薄弱的現實,通過有目的地組織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活動,逐漸形成藝術教育辦學特色。多年的積累和發展,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也擴大了學校辦學視野、明確了育人方向。學校先后成為福建省美術基地校、福建省高中美術優質課程建設學校。豐富充盈的特色課程資源和獨具優勢的學生培養經驗,為學校“向美而生”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階段:科學定位美育,探尋學生主動發展的原動力。第三階段:重構目標體系,確定育人方向。第四階段:創新評價體系,打造特色課程。現在,學校新一輪申報主持的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小初高一體化美育課程體系建構及實施策略研究”已被立項為全國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第五階段:學校“以美融通、五育并舉”育人模式深入踐行、不斷輻射影響。自2015年以來,學校育人模式不僅惠及學校人才培養,更輻射影響到全國30多個地區和學校。
抓理論基礎,提出“以美融通五育”理論模型
構建育人模式,學校除了抓住實踐這個“牛鼻子”,還注重從理論基礎研究上下功夫,提出了“以美融通五育”的理論模型,探索出以“美”為支點、以融通“五育”為目標的全面育人的理論新范式,使學校經驗可借鑒、可學習。
首先,學校從美育的本質入手,從哲學層面進行認識與闡釋。學校“以美融通五育”理論從美育的本質出發,并依據認識論中主客體的關系理論,對美的本質進行闡述,探究審美過程的認知神經機制。學校既重視美的客觀性,也關注美的主觀性,做到用主客觀統一性來認識美。認識到美是現實實踐與具體對象的互動,體現了選擇性、判斷性、創造性,落實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就是要提升思維品質,培養審美能力,完善道德人格,塑造美好心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其次,學校揭示“五育并舉”的內在機制,打通“五育”在功能上的相互關聯環節,為美育引領找到理論依據。學校在理論建構過程中,經歷了從線性模型、線性融合模型、多重關系模型到“‘一育’引領‘五育’的假設模型”的多個過程,這使學校在“五育并舉”內在機制的探索上不斷升華。
再其次,形成“以美融通五育”、同時發揮“五育”整體性作用的育人理論模式。該模式以美育為融通點,推動“五育并舉”走向深化,形成貫通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其一是“以美立德”,激活學生內心的道德情感,進而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調節情緒、凈化心靈,教師通過是與非、美與丑的判定教育,讓學生形成特定的價值觀念與道德準則,從而引導學生塑造完善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二是“以美啟智”,做到用美來引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習熱情,提高成就動機,啟發創造的動力。其三是“以美健體”,發揮體育自身的美育價值與使命,展示形體美、運動美、意志美、境界美,促進師生身心和諧,做到力量與意志的統一和形神兼備。其四是“以美促勞”,發揮美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行為方式、情感方式、生活方式的作用,促進勞動習慣、勞動技能、勞動情感、勞動觀念的培養。其五是“以美益美”,構建以美為切入點的課程融合框架,追求課程價值與育人價值的相互協同和轉化。
科學運作,建立基于學生發展的“各美其美”評價體系
如何建立美育的評價體系,是學術界一直在思考的重點和難點。
學校首先進行了理論研究,依托高校資源,在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美育等領域專家的帶領下,學校從核心素養出發,尋找審美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評價之間的對應關系。學校在引入清華大學社會美育研究所合作的基礎上,對照學科核心素養,參照著名高校人才培養的標準,結合廈門英才學校美術學科的育人目標,通過調查與專家訪談、驗證性因素分析以及小初高一體化的教育理念,探索學生審美素養的評價維度。
學校以審美素養為核心,以能力評價為顯性標準,確定了“三層六維”的評價體系。“三層”是指知識層面、能力層面、價值觀層面。“六維”是指6種可評估的能力,包括審美認知能力、審美發現能力、審美創造能力、審美技藝能力、審美共情能力、審美判斷能力。
學校認為,僅有審美素養無法衡量一名學生是否全面發展。為此,學校又從“六個素養”出發,即道德素養、科學素養、人文素養、體育素養、審美素養、勞動素養來進行評價。學校通過美育融通“五育”,并從“六個素養”的個體入手,形成了每個素養“三層六維”的評價結構,并且進行指標化操作,從而做到立體評價。
要對“六個素養”中的每個素養進行“三層六維”的評價,其復雜程度非常高,僅靠人力無法完成。為此,學校認為必須借助“大數據”手段,把復雜的體系簡單化,這樣能確保可操作性,同時也能強化過程性評價、探索增值性評價。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學校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集團合作,開發了“各美其美”電子平臺。這個平臺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興趣特長、性格特點、身體狀況、生活習慣等全面資料。教師只需輸入相關數據,學生的評價過程和結果都能自動完成。
在各美其美上,校長可以獲取教學、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和數據分析結果;年段長、教師可以獲取學生的各種過程性、成長性、結果性的數據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學生、家長可以獲取學生自己的各種信息以及相應的數據分析,形成個性化檔案。
在全景式評價過程中,學校可以記錄學生各個方面的數據,每一學期、每一年乃至將15年的發展軌跡全部記錄在內,實現了幼小初高15年發展的過程性評價。學校將學生以往學習數據與當前學習數據進行比對,通過不斷積累,實現了對學生的增值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另外,教師則根據各方面的數據,發現學生學習成長中的長處和不足,再通過個性化的輔導和教學,對學生進行教育,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現在這個平臺已經成為每名學生成長中的珍貴檔案,也成為教師使用數據時的有效標準之一,還成為學校把脈學生個人發展的有效渠道。
全面實踐,構筑“大愛·大美”的資源體系
學校在經歷長期實踐以及理論的深入研究之后,又構筑了“大愛·大美”的資源體系,讓“美”在時空交匯中,使“五育”融合于無形。
一是打造“大愛·大美”的場域文化,讓“五育”的空間更加豐富。學校的文化意象是眼中有“美”、心中有“愛”。學校突出海洋文化,“海貝、海魚、燈塔、藝海樓”這些元素代表著知識海洋、科技海洋、藝術海洋……
學校在新建、改擴建、裝修中,更加關注美育與勞動教育的空間配置比例,為課程實施提供資源保障。學校通過提升空間的服務品質,讓學生在自然中放松、在交互中成熟,依循“優美—崇高”的育人邏輯,不斷健康成長。
二是塑造“大愛·大美”的群體文化,實現育人模式的管理創新。學校組建教育研究與質量監控中心、創意美術中心、心理咨詢中心,推動干部競聘制、任期制改革,激發學校的內涵發展。學校通過建立高效的激勵機制,來催生教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學校以干部專項管理培訓為重點,以青年教師專業培訓為根本,以持續提升工資待遇為保障,凝聚人心,形成“大愛·大美”的群體文化,從而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五育并舉”是新時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大命題。學校在26年的美育實踐中,針對“五育”失衡與失聯、學生全面發展缺乏動力與支點、評價系統的片面與低效等問題,走出了一條藝術—美育—以“美”育人—“五育并舉”之路,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奠基美好人生。
探索以“以美融通五育”的全人教育理論為育人導向與實踐基礎。確定“優美—崇高”的目標體系,保證“五育”在培養上的全面性;構建“融美·創美”的課程體系,促成“五育”在內容上的互動關聯;打造“大愛·大美”的資源體系,確保“五育”在時間比例上的科學性。創新“各美其美”的評價體系,實現“五育”在學生發展上的均衡性。形成了以美立德、內化價值,以美啟智、激趣促創,以美健體、形神兼美,以美促勞、創造美好,以美益美、大美育人的新范例。
育人模式影響輻射基礎教育所有學段,學生陽光快樂、人格健全、意志堅定,擁有崇高的價值追求。辦學成果受到政府部門嘉獎,美術、舞蹈、人工智能、書法在國家競賽中的獲獎數居全地區之首。教師的審美觀提升顯著,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1篇、專著8部,在30多個地區和學校進行推廣。
(張澤 李莉)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