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商學院 強聯動 辟蹊徑 探索傳統文化教育新模式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程留下了歷久彌新、熠熠生輝的獨特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文化長河中經久不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越來越被高校重視。馬克思主義學院博雅教研室作為廣州商學院承擔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工作的實施主體,緊緊圍繞內外聯動、模式創新、隊伍建設3項重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語文教學全過程,打造獨具特色的學院傳統文化教育品牌,各項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深化內外聯動互促
打通資源互通新渠道
廣州商學院博雅教研室在課程資源挖掘上敢于突破課本模式,深入挖掘校外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凝聚社會各界的工作合力,建立起聯系緊密、快速互動的聯動機制。
保障制度做“實”。廣州商學院博雅教研室將傳統文化的體系建設寓于語文教學全過程,在廣州商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支持下,開設了傳統文化講習班,學生參加講習班可獲得“4+X”學時和一張證書,增強對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吸引力。制定出臺了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建設的方案,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在教學總規劃中的比重,規定學習課時和達標要求。設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與傳承的專項經費,用于傳統文化資源收集、教師培訓學習等相關支出。采用“全員參與、質量管理”的模式,鼓勵引導語文教師參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探索中,鼓勵推薦教師參加傳統文化比賽。
多方合作做“細”。注重加強同地方政府部門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對接,了解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需求,聯合舉行傳統文化學習實踐活動,從內容設置、教師聘請到活動內容上突出實用性,先后組織剪紙、書法、古典音樂、手工藝品等傳統文化品類學習,實現傳統文化與生活實際的緊密結合。
對外溝通做“常”。注重加強與其他院校合作,互通傳統文化教學經驗,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建設了高校語文教師交流群,探討傳統文化教學經驗,開展常態化學術交流。
充分融入創新意識
建構文化傳承新模式
廣州商學院博雅教研室積極創新教學體系,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語文教學實踐、黨建工作中,不斷提升學習效果,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承。
教學方式上注重創新。在語文教學中,從傳統文化的淵源出發,采取體驗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傳統文化探究中,根據學生學習愛好需求,設立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文化研究小組,各小組分別專項研究各時期的傳統文化發展情況,如唐朝專題小組,聚焦唐朝時期的詩詞歌賦、民間藝術等知識,進行深入挖掘和整理。設立了線上線下“傳統文化知識大講堂”,線上每日更新傳統文化故事講解,線下印發各類宣傳材料。
教學內容上注重創新。聚焦傳統文化中的學習難點熱點,邀請國內多位資深學者、教授講授《四書》等國學知識,根據不同內容設立了多個專題,如古典音樂欣賞、書法藝術鑒賞、古典文學、古詩詞鑒賞、中醫養生等文化內容,不斷豐富國學學習內容。
平臺打造上注重創新。堅持常學、常研,先后組織傳統文化講課40余場,聯系對接各二級學院,積極將語文課程納入公共選修課或專業必修課,建立起“必修課+選修課+課外講壇”相結合的傳統文化教學體系,邀請民間藝人進行部分傳統文化技藝授課,開闊了學生眼界。梳理并用好名人故居、歷史遺跡、文化遺產、“四史”體驗館等教育資源,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精心打造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宣傳模式上注重創新。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與成果,動員師生圍繞文化產品、精品課程等內容進行成果申報,對優秀成果給予獎勵,同時將成果納入日常傳統文化教學中,廣州商學院博雅教研室還以“博雅吟唱團”為窗口將學生傳統文化實踐成果積極向學院推薦并展示,在全校師生中掀起學習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
加快師資隊伍培育
形成協同育人大格局
廣州商學院博雅教研室高度重視語文教師能力素質的培養提升,將其作為傳統文化教學的中堅力量進行培養,努力打造一支精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備較強學習能力的教職工隊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各類型課堂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
注重傳統文化熏陶。用好教師業余時間,組織開設國學、山水畫、書法班,組織“書香閱讀”、讀書會等活動,圍繞傳統文化弘揚,組織誦讀經典,開展學術交流,逐步樹立教師的文化自覺,做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
積極開發線上資源。利用自媒體資源,開設直播和錄播賬號,從傳統文化故事出發,制作專題短視頻,宣傳傳統文化知識。探索建立傳統文化答題庫,動員教師學生參與每周答題活動,設置相關獎項,激勵師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讓厚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梁超)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