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商業技師學院 薪火文化 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薪火相傳調五味,德技并舉育匠心。廣西商業技師學院開辦的第一個專業是烹飪專業,從此便與火結下不解之緣。
有底氣注生氣接地氣
43年砥礪前行,廣西商業技師學院享有“廣西烹飪人才搖籃”的美譽,助力5所中職學校開辦烹飪專業,全區高職、中職烹飪專業教師隊伍中,有41%是學校烹飪專業的畢業生,為全區各地特別是基層、行業培養和輸送上萬名“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烹飪旅游類應用型專門人才,確立了廣西烹飪教育界的地位。43年躬耕不輟,全國模范教師、萬人計劃名師、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教師、注冊中國烹飪大師、區級教學名師、廣西技術能手等高層次人才不斷涌現,獲得全國技工院校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兩人、二等獎一人,獲得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兩項、三等獎一項,歷史的積淀和不斷超越的精神讓學校擁有了底氣。
挖掘傳統節日和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學校打造了“一節一菜”校園文化名片,開展了“濃情端午”“和諧中秋”“誠敬重陽”等主題的習俗體驗、菜肴制作、品鑒活動,通過創新“冬至養生話羊肉”“憶苦思甜話小滿”“望梅止渴話芒種”等主題推介節氣養生菜點。融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恭城油茶和桂林米粉,創新“比翼雙‘非’油茶米粉”,在2017年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中獲創意作品一等獎,在2019年中國烹飪協會主辦的“全國民族餐飲發展大會及高峰論壇”中獲扶貧工作卓越貢獻獎,在2020年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中獲創新作品三等獎。為校園文化注入生氣,成為“薪火文化”的活力組成部分。
“舌尖”技藝結合深厚的民族文化、餐飲文化、非遺文化、養生文化,打造了一個又一個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在“文化強國”號角吹響的時代,用“我心如火”的精神將“活力四射”的文化育人模式推向全國本科、中高職院校,遍及湖南、山東等多個省份。發揮烹飪專業優勢,帶動專業群提質培優,打造烹飪類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增長極,完善廣西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服務“壯美廣西”旅游產業、大健康產業發展,服務桂林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人才需求,“薪火文化”接住了地氣。
我思故我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須有文化興盛為支撐。“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是職業院校積極思考、探索和踐行的千秋工程。
核心理念“我心如火”強信念。使用火是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普羅米修斯盜火、燧人氏鉆木取火,都把人類從寒冷和黑暗帶向了光明與進步。“火”是學校靈魂的象征,傳承先哲的智慧,挖掘火的精神內涵,首創“我心如火”的核心文化理念,“火”之活力、利他、兼愛的精神內涵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層面,解決文化主題模糊、育人理念缺乏的問題。學校校徽的主體是一只火焰造型的鳳凰,喻示學生要有鳳凰浴火的決心,在教師的指導下更新知識、掌握技能;喻示教師要有鳳凰浴火的勇氣,用思想點燃思想,以生命照亮世界;喻示學校要有鳳凰浴火的精神,用眾人拾柴的合力落實“三全育人”。
課程文化“星火燎原”賦新能。通過第一、第二課堂,傳統與網絡課堂,社交平臺與公眾傳媒,多形式多層面多渠道逐步建成“星火燎原”式融媒體課程資源,彌補文化育人課程的缺失,提升“三教”改革的實效。學校分別以一葷一素一特色一創新、特色+南北、傳統+時尚、一葷一素一點一飲的標準,搭建菜品、點心、茶飲及通識類4本教材的框架,開發建設了“二十四節氣現代飲食”系列課程和教材,開展“節氣養生文化引領烹飪專業‘三教’改革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總結了學院教材、教法改革的創新實踐,實現了文化與技能、通識與專業、理論與實操三者相結合的校本化課程與立體化教材,提升學校文化育人的實效。“感悟民族餐飲文化”特色課程,精選廣西獨特的民族餐飲文化現象,引導學生透過協調融合五色飯、百般捶打油茶香、齊心合力百家宴、精工細作美魚生、創意綿綿糯食譜等9個育人專題,通過“感知體驗—感悟內化—踐行養成”的技術路線,讓學生參與專業實踐活動,掌握相關文化活動技能。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禽戲和廣西花山巖畫,模仿虎、鹿、熊、猿、鳥經典形態特征和行為特點,融入“蛙”元素開發“體育∙五禽健身操”課程,每日一操、每年一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行為文化“一校多品”增活力。堅持立足專業技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挖掘中華飲食養生、節慶節氣文化,打造“一節一菜”文化名片,賦予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推崇“不時不食”的養生觀,“一季一養”精確拿捏火候、精準調和五味、精心關照健康;創新非遺美食“油茶米粉”,活躍于各類會展征服人們的味蕾;創建“我們的節日”,以“孝親康養”為主題,以照片、視頻為呈現形式創新假期作業,鼓勵學生將所學技能帶回家,按3口之家、5000名在校生粗算,每次活動直接受益15000人,活動上傳短視頻平臺,受益人數呈幾何級數增長,讓孝養美德、勞動教育回歸萬千家庭;創編“五禽健身操”,讓健康觀念深入人心、健康習慣涵養一生。“課堂+社團”德育模式形成凝聚力、增強吸引力、強化競爭力,提升輻射力、影響力和美譽度,促成文化育人活動滋養“身”、溫暖“心”、文明“人”的風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一校多品”延續拓展,實現理實一體的良性循環,增強師生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文化育人活動更具針對性。
“四維一體”模式育人才。基于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多元智能理論,運用系統論的方法,整體構建創新理念文化、課程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組成的以火為核心元素的“四維一體”文化育人模式,搭建人人出彩的平臺。
確立以“我心如火”為核心的文化理念,統一師生價值觀,規范“一訓三風”等道德行為準則,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建設“星火燎原”融媒體課程資源,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教育即生活”的人文理想,回歸學校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根本意義。學校打造了“一校多品”文化育人活動品牌,展示學生經常和直接的感受及表達行為,使人人成才、人人出彩,升華薪火文化的實效。運用“生活即教育”理念,結合桂林地域文化自然風光,貫徹“水火相濟,知行合一”的校訓,打造“火力四射”、充滿人間煙火的文化育人環境,達到日積月累、反復滲透、潛移默化的效果。四維相輔相成、融為一體,整體構建文化育人模式,賦能人才質量提升。
文化建設永遠在路上
做校園文化、做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做自己的校園文化,是學校努力的目標。
打造“火力四射”文化育人環境。理念先行,核心元素全方位無死角融入環境建設。以“我心如火、為愛燃燒”為主題,學校建成景觀石群、雕塑群、大型浮雕、文化景墻、風雨長廊、實訓場景等視覺景觀,打造“薪火”校史館、“人間煙火”“雙創”基地,以環境養人育人。
從舌尖蔓延到指尖的能量輻射。美食是舌尖上的藝術,也是指尖上的藝術,呈現在餐桌上的佳肴是廚師一雙巧手的杰作,是工匠精神的顯現。國畫、藝術設計、布貼剪紙、美容美發美甲,指尖上的藝術通過細膩的線條、精致的繪圖、飄逸的秀發,用筆墨刀梳舞動出典雅莊重俏麗時尚的視覺盛宴。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紋樣、非遺文化帶入書畫作品、刻入剪紙模板、融入美甲彩繪,讓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增長知識、提升技能、傳承文化。“火”之活力、利他、兼愛的精神內涵從舌尖傳遞到指尖,學生帶著技能走出教室走入社區走進中小學,服務師生服務群眾,引領美德風尚,落地“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觀。
普職融合貫通人才培養鏈。積極探索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互通、互融、互促的合作。學校攜手桂林市中小學共創“職普融合共育人才共傳文化”,將中小學校的“有需”和學校的“能為”相融合,通過“二十四節氣現代飲食”“感悟民族餐飲文化”課程進社團、“面點技藝”“剪紙技藝”進課堂、“壯族三月三”活動入校園、紅色文化入心扉、職業禮儀上舞臺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譜好“職業認知—職業體驗—職業生涯規劃”三部曲,做好中小學開展課后服務的“推動器”,用好“普職融通打通職業學校教育發展通道”政策,培養中小學生職業認知和勞動實踐能力,提升職業教育認可度和影響力,拓展和延伸職業學校的教育職能,促進區域教育生態平衡。
從中國紅走向海洋藍。堅持走教育開放發展路線。從2013年起積極投入中國—東盟系列活動,走出了一條“用美食征服味蕾,用技能吸引人心”的國際交流之路。校企合作研發“比翼雙‘非’油茶米粉”,獲2017年中國—東盟職教聯展創意作品一等獎;學校2017年承辦信和信集團崇華中醫街千人長壽宴,千名群眾與中日韓泰等國的藥膳專家齊聚共賞學校食療研究成果;在2018年中國—東盟烹飪藝術展烹飪技能邀請賽中獲團體二等獎,增進交流實現自我提升;2019年走進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一季一養”活動面向東盟國家留學生,美食+技藝深入人心;在2020中國—東盟職業院校烹飪技能大賽暨青年廚師大賽中獲學生組金獎,以賽促學成效凸顯;2021年參加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學校文化+專業技藝備受關注、廣獲好評。
學校將精準對接海外本土化一線緊缺人才和企業需求,精準了解東盟國家職業教育需求,首推“中文+中餐烹飪”項目試點,服務中國—東盟餐飲企業“走出去”,共同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教育標準、課程開發、資源共享、考評培訓、評價體系方面開展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多方合作優勢互補,堅持標準引領,提高中外需求融合度,搭建校校、校企、校行等多方合作、協同育人的“生態圈”,共建國際人才培養模式,促進職業教育本土化與跨國交流的融合,實現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話語權,擴大影響力。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用文化育人點亮新時代職業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充滿魅力和挑戰的過程,也是一個叩問反思、尋根溯源、傳承創新的過程。“薪火文化”涵養下的教育教學,形成一種場域,具有一種可以縱橫輻射的魅力,實現文化育人于“薪火”,立德樹人于點滴,潛移默化于無形,潤物無聲于環境,踐行了在育人中傳承文化、在傳承文化中育人的使命。
(黃瓊 趙穎 陸燕春 黃治喬)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