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 培育高質量應用型軌道交通人才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1-15  閱讀:次   |
42.9K

  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要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緊扣應用型定位,在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上做足文章、做出特色。西安交通工程學院作為一所以軌道交通類專業為主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主動對接國家交通強國發展戰略,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發展的需求,堅守“篤實惟新、負重圖強、馳而不息、交通報國”的辦學初心,在27年的辦學歷程中,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樹立“人文、科技、創新”和諧統一的辦學理念,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文化鑄校”的發展戰略,遵循“注重內涵、彰顯特色、產教融合、協調發展”的辦學思路,秉承“自強不息、修德載物”的校訓,根植陜西、輻射全國、服務交通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致力培養思想品德優、專業基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職業適應快的應用型人才。

  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科學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涉及育人理念、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開發以及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條件建設、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等要素。西安交通工程學院緊緊圍繞“地方性、行業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確立“育人為本、理論為基、實踐為要、能力為重”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科學構建了“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升、實踐鍛煉”五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一是構建以軌道交通類專業為核心的應用型學科專業體系。貫徹國家交通強國發展戰略,落實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發展理念,主動回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軌道交通領域人才的迫切需求,搭建了以交通運輸、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車輛工程專業為牽引,以軌道交通電氣與控制、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為支撐的軌道交通類專業集群。經過培育與建設,學校交通運輸、交通工程、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車輛工程專業獲評省級一流專業,交通運輸、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兩個專業被推薦參評國家一流專業。

  二是構建一條主線、四個層次、“平臺+模塊+方向”的應用型課程體系。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這一主線,面向行業企業需求和崗位群需求,積極構建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的應用型課程體系,搭建了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和創新創業四大課程平臺,平臺由公共必修、公共選修、學科基礎、專業核心、專業選修、專業方向等10個課程模塊組成,課程體系充分體現了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發展、技術進步的要求,促進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職業標準對接。

  三是構建“全過程、遞進式、模塊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同時聚焦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逐漸提升實踐教學力度,逐步貼近行業需求和職業需要,形成了課內實驗、獨立實驗、課程設計、集中實訓、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社會實踐7個環節有機結合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機制。

  四是搭建“真實場景、真實項目、真實設備”的實踐教學平臺。為保障實踐教學體系的有效落實,學校參照國家現行鐵路運營標準建成集電氣化鐵路線路和配套的電力軌道車、通信信號系統、牽引變電站及車站于一體的軌道交通綜合實訓基地,形成了以軌道交通綜合實訓基地為主體的獨具特色的實踐教學平臺。交通運輸實驗教學中心獲評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軌道交通列車模擬駕駛虛擬仿真系統”和“軌道交通通信‘LTE-R’基站虛擬仿真實訓環境”獲評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

  五是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4年不斷線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通過開設“創新創業教育”“科研訓練與論文寫作”等公共必修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方法;通過自主開發創業類校本課程,喚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通過打造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及組織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客精神;通過創業孵化,學生自組團隊入駐大學生創業園區,強化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學校把立德樹人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總體要求,切實將德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堅持以構建“三全育人”工作體系為著力點,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和機制,探索出一條具有民辦高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與黨建之路。

  一是建立了黨委工作與行政工作協同、德育課程與專業課程協同、文化育人與實踐育人協同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以思政課程為主渠道、以課程思政為著力點、以學生工作為抓手,形成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體系。學校榮獲陜西省“五星級黨組織”、“陜西省教育系統文明校園”、“陜西省五四紅旗團委”等稱號。

  二是以在我國鐵路建設中形成的“道釘精神”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提升學生扎根基層、甘于吃苦、交通報國的思想境界,培養“具備家國情懷、吃苦耐勞、敢于擔當”的新時代大學生。近年來,學校在新疆伊寧、昌吉,內蒙古包頭,黑龍江加格達奇等邊遠鐵路沿線服務的畢業生占比達68.2%;學校鐵路春運志愿服務工作受到國家表彰;參加“萬名學子扶千村”大學生社會實踐脫貧攻堅專項活動獲得省教育部門表彰。

  三是秉持“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為抓手,以體育教學和體育競賽為兩翼,構建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課程體系。形成了“體育基礎課+體質健康測試+運動校園跑”的課內課程模式和“陽光體育活動+體育競賽”的課外體育課程模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終身健身強體的良好習慣。

  四是以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切入點。開設公共藝術類課程,如書法、禮儀教育、形體訓練與舞蹈編排、影視藝術賞析、音樂鑒賞等。舉辦各類藝術審美講座,組建藝術社團,舉辦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節和書法、攝影大賽等已成為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五是構建“課程滲透、項目牽引、文化浸潤”的勞動育人體系。將勞動教育融于人才培養過程之中;探索“智慧勞動”“創造性勞動”,加強正向引導,促進知識學習和勞動實踐深度融合,打造“勞動光榮、勞動崇高、勞動偉大、勞動美麗”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的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形成良好勞動習慣。

  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科學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學校作為陜西省首批“教育部—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項目合作院校之一,與企業共同組建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教學資源,共建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就業基地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反饋機制,共同開展技術培訓與服務,系統化構建了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長效運行機制。

  一是加快構建校企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學校與中興通訊公司簽訂《聯合辦學協議》,建立了“中興通訊信息工程學院”。通過“把課堂搬進企業”“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建在需求鏈上”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徑,從專業辦學體制、投入體制和科研體制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實踐。

  二是探索實施“四維度—五合作—四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改革。從“產、教、學、研”四個維度,與企業以合作辦學為基礎、以合作發展為目標,開展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就業。依托產業場景實驗實訓環境,通過建設“高校教師+企業駐校工程師+行業企業專家”師資“立方體”,實現合作育人全過程;與企業開展合作科研,促進科研服務企業生產實踐;校企雙方共筑行業企業資源池建設,實現學生“入校—入行—入企—入職”的合作就業一貫制培養途徑。

  三是建立產教融合創新基地。開展“智慧校園、智慧交通”應用創新項目的研發。基地根據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原則,緊跟ICT市場前沿技術,開展大型綜合項目實戰、實訓項目開發;企業預研項目由學校教師、學生和企業工程師共同參與,成果先在學校內部平臺實驗運行,逐步向企業推廣。

  扎實推進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最終要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來實現。學校緊密結合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需要,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主動適應新技術、新業態發展,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扎實推進一流課程建設,著力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和課外科技活動。

  一是確定新工科的專業建設改革思路,深入開展專業改造和內涵提升。主動適應高鐵技術和智能制造新業態發展,將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與軌道交通職業標準及生產過程進行深度融合,在課程體系中融入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并提升實踐平臺與“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

  二是確立以“一流課程建設為導向、精品課程建設為支撐、達標課程建設為底線、網絡課程建設為輔助”的課程建設思路。有針對性地實施“課程資源建設+課堂教學改革+教學能力提升”遞進目標下的“一師一優課”建設工程,形成了“達標+精品+一流”各類型同步推進、各批次穩步實施、團隊建設與個人建設互為補充的課程建設機制。

  三是改革教學過程,推行以問題為主線、以綜合為導向、以分析路徑求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改革,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改革教學方法,推行項目式、探究式、討論式教學,實施“基于問題、基于項目、基于案例”的開放式教學,強化工程案例教學,提升學生對實際交通運輸問題的理解與系統性思維能力。

  四是開展以能力為取向的考核評價方式改革。通過增加口試、機試、作品展示、匯報演出等考核形式,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考核,并形成“以考核促創新,以創新促成效”的課堂教學效果持續提升機制。

  五是搭建校內外第二課堂科技活動平臺。形成以國家、省級學科競賽為龍頭,以學生科技文化節、軌道交通文化節等活動為有效載體的三級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平臺。持續開展軌道交通文化藝術節、科技創新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藝術巡禮等校園文化系列活動,全方位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潘春輝)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