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福建江夏學院:“三業融合”培養人力資源管理應用型人才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1-18  閱讀:次   |
42.9K

  福建江夏學院于2010年升格為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作為學校首批5個本科專業之一,根據學校辦學定位,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為主線,上定培養定位、服務面向,下定培養路徑、培養方案。探索、改革與實踐歷時12年,圍繞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實踐和創新能力,構建產(行)業、企業和專業“三業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即在人才培養機制中融入產(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崗位要求,在教學內容中融入職業資格標準。通過全方位、系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校形成了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三業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區域社會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

  超越模仿,走向創新

  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從2010年起設置本科專業,初期依托工商管理學院,效仿學校的培養模式進行人才培養,實現從高職向本科的轉變,這有利于初創期專業的穩定發展。自2011年始,隨著辦學關注點的切換,基于新商科理念下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能力結構要求,專業從借鑒、模仿走向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并持續優化,成了專業永恒的主題。

  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職業培養定位有二。一是職業發展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去向有政府部門、傳統企業人力資源部、人力資源服務企業等,目前大多數畢業生的去向是傳統企業人力資源部。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與管理呈專業化的趨勢,人力資源服務企業的發展前景無限。二是職業技能層次。據《國家技能振興戰略》研究報告,職業技能分為三個層次:職業特定技能、行業通用技能、核心技能。學校職業技能培訓的重點集中于開發核心技能和行業通用技能,適當地開發一些職業特定技能。基于此,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以省級重點學科——工商管理為依托,以“精業務、會財務、懂法務”為目標,充分挖掘學校行業辦學優勢,借鑒國外產教融合理念,在傳承中創新,積極主動對接和融入地方的產業鏈、創新鏈和人才鏈,成為地方發展的智庫和創新源,成為行業和區域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一員。

  深挖內涵,“三業”集成融合

  創新驅動是核心。作為推進產教融合的主體之一,專業的主要任務是通過促進專業與產(行)業之間的創新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培養產(行)業發展急需的人才。而企業的本質在于企業家精神的培養,其主要內容就是創新,能以更具實踐性、個體性、多樣性的方式實現創新人才培養這一愿景。因此,融入企業要素的產學合作能進一步強化專業與產(行)業之間的知識流動和知識創新,引領學生關注專業和產(行)業領域的發展、進步及變革,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達到優化大學生知識結構的目的,使之適應未來不斷創新的社會并實現自我發展。

  優化協同是關鍵。建設“產(行)業、企業、專業”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需要優化以下協同機制。一是目標協同。從人才培養角度來看,產(行)業發展、企業、專業建設三者的目標是統一的,核心是創新。因此,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由產(行)業、企業結合專業特點共同研究決定。二是師資共建。需要建立校企教師雙向流動機制,建立“雙師型”師資隊伍。三是資源共享。即校企建設一批實踐教學中心,共享資源,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四是管理協同。專業與相關產(行)業部門共同組建各類合作性質的人才培養聯盟,完善管理和運行機制。

  融通性是保障。“三業融合”強調知識的有機整合和思維的系統訓練。行業、企業、政府部門、學校等組織機構與企業家、研究人員、教師、學生等組織個體都需要一套全方位系統為其提供系統性要素和環境支撐。專業重視以學科的視野組織專業教學,強化學生專業素養和跨學科思維訓練,使學生懂得融會貫通,形成更加敏捷的思維、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突出的核心專業能力。

  五項舉措,改革育人模式

  在面向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強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新形勢下,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構建產(行)業、企業、專業三者深度交叉,多維度融合的網絡,實現錯位發展,是推進人才培養體系的新探索。

  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扎根產(行)業需求,持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專業“雙帶頭人”制度,即聘請企業與學校共同作為專業負責人,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建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9名委員中有5名來自產(行)業、企業等。開設“人力資源管理職業資格訓練”“職業講師技能訓練”等課程,突出“應用型”和“崗位性”,將人力資源管理師職業資格標準“嵌入”專業課程,鼓勵學生考取職業證照。普及創新創業課程,每生必修3學分,選修4學分;將學科技能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及孵化、產業化等納入學分管理,使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實施彈性學制,放寬學生修業年限,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加強業界質量監控,人力資源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必須通過行業和高校專家質量評價,從頂層設計上與實務保持一致,并加以落實。

  重構課程體系。本專業借鑒德國的經驗進行課程重構。開展嵌入式課程思政建設,明確人才方向,如在工作分析的方法中融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工作分析的質量鑒定中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念;調研產(行)業領域和企業對專業能力和素質的主流要求;對專業能力進行梳理細化,分解成能力要素;確定能力要素對應的支撐知識點;由相關聯的能力要素對應的知識點及知識點應用組成模塊;若干個相關模塊有機搭配,構成培養“卓越人力資源管理人才”所需的模塊化教學體系。以區域產(行)業特色為依托,通過創新課堂教學、開放實踐項目、豐富創業活動,從內容重組、結構設計和實施選擇等方面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最終形成多元整合的課程體系,現有“工作分析的方法與技術”“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3門省級創新創業精品資源共享課和“人力資源管理概論”等3門校級網絡課程,推動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實現教學從課堂到課后的延伸。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BL)。PBL將學習與更大的任務或問題掛鉤,使學習者投入到問題中;它設計真實性任務,強調把學習設置在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隱藏在問題背后的科學原理,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針對合作企業生產實際的項目選題,通過項目載體,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實現工學結合、校企聯合培養的目標。著力提高學生解決生產過程難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題目90%以上來源于企業,“真題真做”,由學校教師和企業教師共同指導完成,突出項目學習的考核評價。實行“N+2”考試制度,變末端考試為過程監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N”指考核次數(小測驗、課程綜述、小論文等),N≥3;“2”指期末考試和讀書筆記。

  構建競合式實踐教學體系。“引企入校”建設實驗室,與企業共建虛擬商業社會環境實驗室、情境案例教學研究實驗室、人力資源仿真實驗室3個校級實驗室,省級公共基礎課實驗教學平臺—企業管理模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1個,工商管理專業群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實驗教學根據模塊化課程體系需求確定實驗教學內容,減少驗證性實驗,開設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強化實驗教師隊伍建設,從企業聘請人員擔任兼職教師。積極推進校企、校地、校際聯合共建實習實訓教學基地,拓寬實踐教學渠道。目前本專業共有三盛集團實踐教學基地1個省級實踐教學基地與福州久日機械鑄造有限公司實踐教學基地、福建省人力資源管理師協會實踐教學基地、麥斯特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實踐教學基地等9個校級實踐教學基地。10個教學基地每次可接納800名學生。大力推行“學訓賽創”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模式。舉辦“青創杯”博德人力資源管理技能創新大賽,連續10年舉辦未來管理者論壇,舉辦首屆“灼岳杯”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學生干部深入麥田等校企合作企業進行培訓,建設“互聯網+創新創業培訓”等教學科研平臺項目,培養學生的首創精神、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激發大學生科技創業、實踐成才的熱情。

  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充分利用校外人才資源,聘請業界精英進專業、進課程、進第二課堂活動,以講座、沙龍、課程授課等形式,帶動校內教師實踐能力提升,實現了“行業專家走進課堂,校企攜手推進應用”。根據學校出臺的《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培養辦法(試行)》等文件,選派實踐性需求較強的專業教師到聯盟單位企業生產一線和相關機構參加不少于3個月的頂崗實踐。充分利用閩臺師資合作交流扶持政策,引進臺灣地區優質應用型、實踐型教師資源,目前已引進兩名具有行業背景的教師。承辦閩臺人力資源開發與合作高峰論壇暨福建省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青年博士論壇。以“閩臺人力資源開發與合作:新機遇、新趨勢”為主題,旨在加強海峽兩岸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行為研究領域專家學者和企業實踐者的溝通與合作,探索在“一帶一路”建設、“互聯網+”等機遇下實現閩臺人力資源協同開發的途徑,從而推動閩臺人力資源開發與合作的發展。

  強化質量意識,完善保障環路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從專業質量目標、專業培養目標、質量方針的制定到教學實施和運行過程,再到最后的檢查和評估、反饋,讓整個教學管理過程具有科學、完善的信息傳遞線路,形成了專業教學質量保障的內部環路。通過市場調研、專家論證會等手段,制定本專業的質量目標,吸引產(行)業企業共同建立教學質量評估系統。進一步改進教學與管理工作,完善專業教學質量保障的環路。

  同時,專業將“三業融合”作為提高專業教學質量、與行業企業進行合作的有效途徑。以培養學生、服務社會、促進就業為目標,緊隨產業升級。將集“計劃、組織、監控、互動、反饋”5個階段于一體的企(行)業專家、實習單位、專業教師和學生全員參與貫穿教學全過程的教學評價體系應用于質量保障中。讓教學真正參與到行業企業運行和核心技能技術中,讓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社會市場需求有效結合、真正了解行業企業內涵、提升學科素養,為社會培養急需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同時也減少了行業企業的人力資源培訓成本,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實現雙贏。這5個階段構成產教融合教學質量管理的閉環,循環往復。(沈斌)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