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新商科卓越創新創業人才從這里起航 ——天津商業大學“雙創”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1-19  閱讀:次   |
42.9K

  天津商業大學“依商而建,因商而興”,長期以來形成了“大商科”的學科專業體系。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學校主動聚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深厚商學素養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的目標,從思想政治引領、“雙師”隊伍培養、教學資源建設、學科規劃發展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形成了與“新商科”相融合、復合培養的“四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家國情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商科”卓越創新創業人才。

  近5年,學校孵化了千余個大學生創業項目,其中43個項目注冊公司,與機構達成投融資合作意向,建立“投資直通車”,7個項目獲得天使投資或投資人的持續關注,6個項目估值超過1000萬元,獲得有效知識產權90余項。畢業生返鄉就業或創業的社會責任感也顯著增強,回歸中西部就業的畢業生逐年遞增,他們或是深入甘肅、寧夏邊遠山區創新創業,或是報考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為國家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貢獻著“天商力量”。

  “思創同行”:

  思政要素齊聚“雙創”

  打造“331”大思政格局,構建“1+4+N”思政工作體系。學校突出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教師學生兩個主體、意識形態主陣地,不斷強化隊伍保證、機制保證、監督保證,落實十大育人體系,實施三主三保證一體化的“331”育人綜合改革。堅持把立德樹人貫通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1+4+N”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深入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以培育品牌教師(團隊)、品牌課程為抓手,著力打造一批高水平思政教學名師(團隊)、優質思政課程,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實施課程思政“133”工程,打造“思創融合”新名片。緊扣立德樹人一個目標,實施好“做好‘勘探’‘發掘’,尋找好‘料’;做好‘冶煉’‘加工’,做到合理搭配;做好‘融入’‘貫通’,實現潤物無聲”3個步驟,把握好基礎在“課程”、根本在“思政”、關鍵在“教師”3個要素,將家國情懷、誠實守信、工匠精神、科學精神、進取精神、敬業精神、協作精神、奉獻精神等思政元素與案例融入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并結合不同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建設創新創業類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設立創新創業類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充分挖掘創新創業類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實現課程思政與專創融合協同育人。

  “師創同行”:

  師資力量積聚“雙創”

  推動“雙師雙能型”創新創業導師隊伍建設。學校鼓勵專任教師擔任科技特派員,赴政府部門或企業掛職鍛煉,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課程教學、參加學科競賽、開展項目研究,提高自身專業實踐創新能力。同時,聘任知名學者、企業家、杰出校友、創業成功人士等校外兼職教師或導師,借助創意產業園區、應用創新園區、創業孵化園區,指導學生實習實踐、問題研究、前沿技術攻關。通過這種“走出去”“請進來”的雙向培養模式,培育“雙師雙能型”校內外專兼職創新創業導師,建設出一支專兼結合、交叉融通、一專多能,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相適應的層次化、多元化創新創業導師隊伍。

  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依托教育部門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雙師雙能型’教師培訓體系的研究與探索”以及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新文科教師專業發展能力培養路線圖的研究與實踐”,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打造“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構建復合應用型教師培訓體系。實施“天商青年英才百人支持計劃”“教師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激勵青年教師關注學科前沿領域,主動對接產業前沿陣地開展創新性研究,參與企業創新、關鍵技術攻關和關鍵領域改革,提升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通過崗前培訓、社會實踐、骨干教師研修、掛職鍛煉等途徑,增強專業課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意識,提升其創新創業指導能力。組織輔導員教師參加國內外相關專業培訓,使其具備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規劃師和創業咨詢師資格,推動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發展和創業教育能力的提升。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績效考核標準,將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的育人效果納入教師年度績效考核、職稱評審與崗位聘任時業績成果的認定范圍,引導教師積極投身創新創業教育。

  “資創同行”:

  教學資源匯聚“雙創”

  增設創新創業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根據“新商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將信息技術類、創新創業類和商學素養類課程融入人才培養方案。開設28門創新創業類、50余門商學素養類和30余門具有“新商科”特色的全校必修或選修課程,引入15門創新創業類在線開放課程,建設4門慕課。借助線上共享教學資源,積極開展翻轉課堂、雨課堂、雙語教學等混合式教學改革,開展課內仿真模擬、現場體驗等實踐教學活動,探索“教學內容源于企業、教學資源共同開發、教學成果服務企業”校企共建課程新模式,讓學生適應“四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零距離感受社會、融入社會。

  共享共建資源,搭建“三金三創”教育平臺。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研發“三金三創”教育平臺,匯聚導師庫、創新創業課程、商科特色課程、創新創業政策法規、實驗實踐教學、學科競賽與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全校各學科和各專業的創新創業資源,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打牢良好的資源基礎。通過平臺的互動交流,激發金點子、培育金種子、打造金牌子,成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掌握創新創業知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增加創新創業體驗的重要教育載體。

  拓展實踐教學資源,以競賽促“雙創”。依托學校16個國家、省部級與校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每年投入百萬元經費承辦高水平學科競賽,為學生參加創意、創新、創業等各級各類學科或專業競賽活動搭建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近年來,學生參加省部級創新創業類學科競賽和相關賽事的積極性以及參賽人數、獲獎項目數量均創歷史新高。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摘金奪銀,并獲首批國家“大創計劃”重點支持領域項目。

  發揮“新商科”優勢,以模擬促“雙創”。利用機器人訓練、人機交互、3D打印等新技術開發相關的模擬演示或虛擬仿真實驗項目,開展體驗式教學。推進“創業實訓模擬公司運營系統”的應用,讓學生在逼真的商業環境下體驗真實的商業環境和商業行為。學校與各類社會組織合作建設實習實踐基地,與美國英特爾公司、美的集團等國內外知名公司合作共建8個實驗室,與東軟集團、得力集團、中軟國際等企業合作建設了數十家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通過協同創新,加強項目對接與需求牽引,開展“真題真做”實戰演練,強化學生創新創業實戰能力培養。

  注重創新創業體驗,以項目促“雙創”。根據學科特點構建覆蓋全校、富有特色的國家、市級和校級三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體系,理工科類專業側重創新成果的創業實踐,經管類專業側重創新理念和現代化管理方法的創業實踐,鼓勵跨學科、跨專業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通過校企合作把更多的開發項目、產業化課題引入校園,在實踐中塑造學生的創業人格、創業能力和創業心理品質。學校三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立項數量和學生參與人數屢創新高。重點打造的“天商微渡”眾創空間被認定為國家眾創空間,入選天津市高校眾創空間“扶貧助困類”協同培育中心。近6年,“天商微渡”眾創空間孵化了酷凌科技、錦瑯科技等數百個具有可持續經營能力的創業團隊,每年都被評為“天津市A級(優秀)高校眾創空間”。

  “科創同行”:

  學科專業共聚“雙創”

  立足商科特色,優化學科布局。加強管、經、工、法、文、理、藝等學科與商科的交叉融合,以“冷鏈物流”和“現代服務業”兩個特色學科群為牽引,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天津市重點發展需求,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強化科技攻關團隊的創新能力,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擴大商科主干學科優勢,提升學科建設整體水平,引領卓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面向“四新”需求,深化融合發展。學校圍繞天津市現代產業體系布局,對接天津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需要,強化商工、商理等專業交叉融合,升級改造傳統商科專業,建設發展如智能財務、金融大數據等的新商科專業或方向,以現代信息技術驅動法學、藝術學等傳統文科專業改造升級,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文科專業深度融合,發展新興文科專業或方向。突出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新工科專業,推動傳統工科專業的優化升級,提升卓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

  聚焦產業發展,強化協同創新。面向產業發展需求,依托天津市高校智庫“現代服務業研究中心”和“中國融資租賃研究與教育中心”,創新智庫組織和管理形式,推動與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的合作,積極開展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研究。依托教育部門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基于高水平商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政產學研協同育人創新機制與實踐探索”,探索協同育人的有效機制與模式,拓展校地、校企合作空間,加強與地方政府部門、大型企業、科研院所的穩定合作,推進市場需求與學校資源的有效對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這些研究項目,不斷提高其創新能力,助力卓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安建業 陳誠 楊璐伊)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