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打造名師 用好名師 ——廣西首批中等職業學校名師工作坊“開花結果”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1-20  閱讀:次   |
42.9K

  小小工作坊,釋放大能量。

  為深入推進中職學校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部門設立了廣西中等職業學校名師工作坊建設項目,由廣西師范大學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以下簡稱“廣西師大職師學院”)負責組織實施。廣西師大職師學院精心設計實施方案,注重成果導向,強化過程管理,為工作坊建設提供了精準的專家指導和全面的支持服務。在3年建設周期內,首批重點建設的20個廣西中等職業學校名師工作坊充分發揮教學名師的龍頭帶動作用,聚焦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教研梯隊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科研能力提升等重點領域,在專業建設、教學改革、科研工作和社會服務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培育形成了區域中職學校教師共同體發展新生態。

  以名師工作坊引領,鑄造高水平師資隊伍

  高水平教師團隊是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以廣西商業學校“同路人”名師工作坊為例,該工作坊于2016年3月由學校教師呂志寧牽頭成立,以培養電商骨干教師為主導任務,研究有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式和途徑。

  以“雙平臺”支撐教師“雙能力”培養。職業院校的師資建設,不僅要求教師通曉專業知識、深諳教學藝術,還要求教師具備精湛的操作技能。“同路人”名師工作坊根據該要求,對廣西區內及本校電商專業“雙師”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與綜合考量,搭建起高素質“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雙平臺”(教學能力培養平臺和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平臺)。工作坊注重發揮高水平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邀請校內經驗豐富的教學部主任擔任坊員的指導教師,坊員擔任學員教師,通過以師帶徒的方式,讓有經驗、有能力的教師成為示范帶動的中堅力量。同時,工作坊對坊員與學員實行同教育同培養,通過為其搭建參與競賽、課題科研、企業實踐、社會公共服務等平臺,定期開展有效培訓,實施動態過程管理等,營造了工作坊快速發展的優良環境。

  高標準構建“雙師型”教師培養考核評價機制。“同路人”名師工作坊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水平和專業實踐能力水平進行全方位考核,并定期組織教師開展專項測評。此外,學校還成立了專門的評審專家組,按照考核標準,每年進行一次“雙師型”教師申報評審,為“雙師”隊伍的成長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和機制保障。

  師徒結對模式有效促進教師快速成長。經過3年的探索與實踐,契合學校特色的“同路人”名師工作坊促進了教師快速成長。首批30名青年教師組成的學員團隊和9名工作坊坊員的“雙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電子商務專業經過自治區教育部門認證的“雙師型”教師由2016年的21人增加到30人,“雙師型”教師比例由原來的50%上升到71%,涌現出一批國家和自治區教學名師。其中,工作坊坊主呂志寧獲評2018年全國第六屆黃炎培職業教育獎杰出教師,工作坊主要成員、廣西中職首批教學名師黃強新成長為副校長、正高級講師,韋翠霞、吳坤國成為廣西第二批教學名師培養對象,陳媛、李曉成為廣西第三批教學名師培養對象。

  以名師工作坊引領,推進教科研能力全面提升

  3年內,共發表論文67篇(人均4篇),主編中、高職專業教材9本,出版專著1部,申請并獲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2項,指導學生參加全區乃至全國技能大賽成績斐然……這是廣西理工名師工作坊在探索建設過程中的部分成果。近年來,以名師工作坊促進學校教科研能力提升、孕育教學成果的現象并不少見,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便是突出代表之一。廣西理工名師工作坊依托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建立,采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抱團”模式,在教學、科研和競賽中均結出了累累碩果。

  打造特色團隊文化,為工作開展保駕護航。引導這支成員具有鮮明特色和不同經驗的團隊,讓成員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工作坊成立初期的重要課題。在坊主倫洪山的領銜下,工作坊聘請專家開展頂層設計,成立坊內策劃部、技術部等機構,建設制度,建立工作坊網站和工作群,逐步形成獨特的工作坊文化。工作坊還通過“你的課題中有我參與、我的項目中有你加入”的舉措,促使成員同學習同提升。

  教科研齊參與,全面提升坊員能力。工作坊要求每名成員必須指導一項學生技能大賽或者參與一項教師教學能力大賽,鍛煉實踐教學能力。另外,根據坊員個人的3年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和“每名成員必須主持一項市廳級以上課題”的制度要求,工作坊采取團隊互助的方式,“抱團”開展課題研究。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工作坊采取以師帶徒等方式,輔導坊員參加全區職業院校教師能力大賽、進行課題申報、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全區職業技能大賽等。為了拓展工作坊成員的視野,工作坊不定期開展交流活動,組織坊員參加各級各類教研活動和培訓。據統計,3年中,廣西理工名師工作坊共外送工作坊成員培訓75人次,數字的背后是思維的不斷升級,從“認識自己”到師徒式傳授再到“自己行動”,學員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穩步提升。

  名師工作坊與學校教科研緊密結合,既促進了教師的有效成長,又提升了學校的教科研水平。如坊主倫洪山、坊員陳繩浩指導學生參加樓宇智能化系統安裝與調試項目比賽,在2018—2021年間,獲全國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自治區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項。坊員王曉明指導學生參加各項比賽獲得全國三等獎1項,自治區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坊員梁潔波所在的參賽團隊在全區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術大賽中獲自治區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

  以名師工作坊引領,助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

  同樣以打造高素質教師團隊為目標的廣西紡織工業學校“穿針引線”名師工作坊,在建設過程中,不僅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專業教師,還助推了地方民族文化傳承。

  打造文創服飾品牌,促進地方民族文化傳承傳播。工作坊根據民族文化特點,著力打造特色品牌“繡織坊”,依托該平臺,與各方企業開展合作,開發民族服飾手工產品,通過把仡佬族傳統的“馬尾繡”、寧明花山巖畫等廣西少數民族特色藝術融入手工產品,引領學生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制作產品,使民族文化得到創新與發展。與此同時,工作坊積極探索民族服飾手工產品創意化、產品化、商業化之路,確保產品拿得出、走得遠。學生在工作坊各團隊教師的帶領下,通過課堂實訓、課外實踐、興趣小組、手工社團等多種形式實施產訓融合,按照項目要求和流程步驟完成豐富多彩的染織繡作品。工作坊將職業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有機結合,鑄造了一支名師引領、大師傳藝的傳承創新教學團隊。在3年時間里,工作坊團隊先后開發了250件染織繡民族服飾產品,以點帶面推動了地方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開展民族技藝進課堂活動,深入推動民族文化進校園。近年來,學校依托民俗資源優勢,大力實施民族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活動,通過整合教師、民間藝人等師資力量,組織編寫具有廣西本地民族服飾技藝特色的“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聘請民間師資到校開設“非遺課堂”,將仡佬族刺繡技藝、白褲瑤刺繡技藝等非遺文化引進學校,豐富學生文化生活,促進少數民族技藝代代相傳。同時,工作坊成員赴少數民族地區學習調研,將少數民族的文化融入產品設計和專業教學,帶領學生進行主題創作,在提升師生創新意識的同時,增強了師生進一步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信心,為保護和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創造了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條件。

  除了服務本校教師發展,各個名師工作坊還發揮名師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服務教育教學和地方經濟建設。如廣西理工名師工作坊在科研成果推廣的同時,經常到周邊縣域學校開展對口幫扶,惠及學校13所,教師1000多人受益。“穿針引線”名師工作坊、“同路人”名師工作坊以及廣西華僑學校的“攜手共進”工作坊等積極參加“送教下鄉”“送培到校”示范教學活動,為區域中職學校送去先進的職業教育教學理念、方法和技巧。南寧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廣西中職名師毛永幸“真膳美”工作坊鼓勵坊員擔任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教師,每年面向社區群眾、少數民族流動人員、下崗職工、家庭經濟困難居民、幫扶院校等各類對象開展中餐烹調、禮儀、電子商務、高等商貿、旅游類社會培訓上千人次。

  (李合生 謝海靜)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