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課程思政在“拔節孕穗期”為學子引路
上好思政課,“知識是載體,價值是目的,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華中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華中大”)作為“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縮影”,一直將立德樹人作為立校之本。近年來,學校通過各種鮮活的方式,把每門課講出思政味兒,讓每位教師扛起思政擔,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前行,在青年成長的“拔節孕穗期”為學子引路。
“紅色根脈一直在華中大人身上延續!”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近日,一場創意“快閃”在華中大圖書館內上演。學生不約而同地聞聲而來,和著歌聲走進了“抗美援朝中的華中大貢獻”專題展覽。為大家講解的除了專業講解員,還有華中大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元元。每走過一個場景,他都會結合自身經歷和展覽內容,為在場師生深情講述抗美援朝期間的華中大故事。展覽上,一張張泛黃的照片,定格了華中大人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點滴;一枚枚軍功章,記錄了那段無畏的戰時時光;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故事,再現了那段難以忘懷的特殊歲月。這些紅色的寶藏,成為華中大優秀的思政課教材。
翻開塵封的相冊,難忘的歲月再次在面前上演。資料顯示,上海解放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兵團的第20軍和第27軍駐扎在上海市郊各地,入夏時節即開展水上練兵。1949年9月初,眾多戰士感染了血吸蟲病并相繼發病。按照當時的資料,約四五萬人感染。由于當時采用靜脈注射銻劑治療,副作用大、療程長,加上感染人數眾多,急需支援。1950年1月,由262名華中大同濟醫學院師生組成的第二中隊(同濟中隊),赴江蘇太倉進行對口支援。沒有化驗室、沒有注射室,連醫療器械也不足,但是醫護人員沒有任何怨言,心甘情愿地日夜奮戰。經過3個月的檢查、治療和預防工作,檢查9336人,治療4665人。該病的死亡率降至萬分之五以下,遠低于千分之五的國際統計數據。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華中大人同樣表現出了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勇毅擔當。“組織抗美援朝志愿救護隊,去為正在與侵略者戰斗的中朝軍民服務!”1950年11月6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向全國醫務工作者發出號召,華中大同濟醫學院師生紛紛挺身而出,組織參加志愿醫療隊,在1951至1952年間分批奔赴前線救死扶傷。
時任中美醫院(現為華中大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院長的林竟成被任命為上海志愿手術總隊副總隊長兼第一大隊大隊長。當年剛做完腰脊椎吻合手術、身上還穿著沉重石膏背心的他在動員會上動情地說:“抗日戰爭時期,我從事了8年戰地醫療工作,常常抱憾,未能為中國的優秀兒女、為人民解放軍傷病員盡力,現在有機會彌補這個缺憾了,我志愿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去完成我們神圣的任務。”
彼時,中南地區成立“中南醫務工作者抗美援朝行動委員會”,協調中南地區醫務人員赴朝工作,委員會主任是協和醫院(現為華中大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姚克方,中南區抗美援朝志愿醫療手術大隊中武漢中隊的醫護人員全部來自協和醫院。
在民族大義面前,眾多醫護人員挺身而出。頜面外科教授張滌生得知醫療隊急需高級頜面外科醫生,便說服未婚妻張士芳推遲婚期,等勝利歸來后再舉行婚禮,并且毅然關閉自己收入豐厚的診所,報名加入醫療隊;眼科教授吉民生的女兒已報名參軍入伍,他笑著說“不能讓愛女榮耀于前”,簽名要求參加醫療隊……
“今天參觀了‘抗美援朝中的華中大貢獻’專題展覽,我感觸頗深。華中大人在祖國需要的時候,用行動踐行‘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誓言。紅色根脈一直在華中大人身上延續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華中大人無私奉獻,為武漢鑄造了一艘生命之舟。‘祖國需要處,皆是我故鄉。’我輩青年應該向前輩學習,在堅持抗擊疫情的當下,扎實學好專業知識,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踏實奮斗!”“青馬班”學員、法醫學系2018級本科生陳黎圳堅定地說。
按照學校黨史學習教育統一安排,黨委宣傳部、檔案館、同濟醫學院辦公室歷時近兩個月,發掘并呈現了這批珍藏的紅色檔案,回顧了那段氣壯山河的英雄歲月。這批紅色寶藏,通過展覽的形式,已經成為學子課程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科學家精神是優秀的課程思政素材!”
2021年11月初,華中大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報告廳內掌聲雷動。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原黨總支書記林林正在作一場名為“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專題報告。
“這場生動的報告讓我認識到,科學是人類探索自然、變革自身的偉大事業,科學家是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的重要承載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關懷我國科技事業和廣大科學家群體。我們作為科研工作者,要不忘初心,通過科研創新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學生孫磊聽完報告后激動地說道。
這次報告會是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攜手華中大馬克思主義學院舉辦華中大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基地揭牌儀式的重要內容。兩者“強強聯合”,希望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共同探索學校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新視角、新內容和新方法。
從“光谷之父”黃德修教授到繪制精細腦聯接圖譜的駱清銘院士、創業報國的閻大鵬教授、研發“臨床全數字PET/CT”的謝慶國教授團隊、潛心探索低成本光伏發電的韓宏偉教授團隊……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一直秉承“頂天立地,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在18年的發展歷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學家,是科學家精神的產生地,更是集中地。
“同學,你出來一下,我們聊聊吧。”學生聽到導師說這句話,內心或多或少會揣著一絲忐忑,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生物醫學光子學功能實驗室的科研和黨支部“雙帶頭人”曾紹群教授課題組的學生似乎很享受這一過程。在研究中心園區和東九樓的走廊里,經常能看到曾紹群與學生邊走邊探討問題、交流工作的身影。
曾紹群坦言,從普通成員到一個團隊的引領人、掌舵人,壓力不小,他把這當作一項使命:“高校是一個和學生打交道的地方,做引領人,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想,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實驗室的學生都稱曾紹群為“謙謙君子”。生活中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說話的方式語氣就像朋友一樣,尊重學生意見,從不“一刀切”,常常問“你覺得這樣做怎么樣”,讓人如沐春風。
在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有不少像曾紹群這樣的教師,他們身上的科研精神直接影響和感染著身邊的學生。每一次深入交談、每一次前沿探索,不僅是科學研究的指引,更是深遠的思想啟迪。
“我們借助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打造思政‘金課’、拓展思政教育方面的豐富經驗,秉承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頂天立地,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共同挖掘研究中心科學家故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作為課程思政的‘活教材’和范本,推動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夏松說。
“導論,就是要導思想!”
“芯片是‘卡脖子’問題,但是鮮有人知道,在這個領域,掌握了優秀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技術,才能擁有高端工業領域的主導權。所以,同學們,你們大有可為,更應乘勢而為啊!”近日,剛帶領團隊成員在EDA國際會議上奪得CADContest布局布線算法競賽冠軍的呂志鵬教授馬不停蹄地來到計算機學院“IT中國·信息前沿導論”的課堂上授課,與學生近距離交流。
這門透著濃濃思政味兒的課程,源自一次主題教育活動。
在2019年的一場主題教育活動中,延安精神深深觸動了學院黨委書記吳濤。“我們肩負著服務信息技術領域自主可控國家戰略的歷史使命,是信息技術領域的前沿學科,自帶‘流量’和‘熱點’,面對關鍵技術領域‘卡脖子’的現狀,應該如何培養人?”一個又一個問題讓吳濤輾轉難眠。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充分挖掘課程思政資源,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當晚,他召集教學副院長秦磊華和“信息技術導論”教學團隊的主要教師金海、王天江、李瑞軒,進行了集體研討。
幾個月后,由副院長秦磊華組織、金海教授牽頭,相關教學團隊持續深入研討。脫胎于“信息技術導論”教學體系,采用“大課堂、大主題、大報告”的形式授課;云計算與大數據、物聯網、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媒體計算與模式識別、網絡與5G、“互聯網+”與共享經濟、IT產業8個專題被列入課程……一門名為“IT中國”的課程火了,而它的效應不僅在課堂上。“導論課,不僅要導技術,更重要的是導思想!”課程開設之初,吳濤就定下了基本調子。
課程組將時事熱點解析引入課堂,將學科前沿技術和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有機融合。課程組還依托學院“TIME·教授”沙龍,赴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武漢研究所、武漢達夢數據庫股份有限公司、武漢統信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浪潮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交流調研,廣泛收集5G、國產數據庫、國產操作系統的研發與應用推廣案例,持續充實課程案例。
不僅如此,課程還邀請了來自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中興通訊、統信軟件、浪潮集團的學術“大家”和高管“大牛”為學子授課,不但介紹了新興的前沿熱點,還與學子分享了創業的故事。“這對學生工程觀、系統觀、價值觀的養成以及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和奉獻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幫助,增強了學生投身計算機行業、為國奮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吳濤說。
“中國5G技術十分先進,但仍在許多方面有短板,解決‘缺芯少魂’,就要靠將來的我們。”計算機學院本科生郭偉樂說。他的同學王一盟同樣躊躇滿志:“數據科學的重要性、AI賦能未來的必然性、國家發展尖端科技的必要性,都告訴我們,我輩青年唯有砥礪奮進、堅定向前。”
計算機學院2019年畢業的研究生,有36人進入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南京信息技術研究院、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機電工程研究所等單位工作,68人入職華為和中興。2020年畢業的研究生,有一大批進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網、南京信息技術研究院、天津直升機研發中心等單位工作。越來越多的計算機學院畢業生走入了國防重點單位和民族企業。
“課程思政如鹽入水,融合協同才是關鍵!”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迅速復蘇并實現強勁增長,增速高于很多專業機構的預期。”在華中大經濟學院“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課上,青年教師葉巾祁與學生互動,結合實例,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經濟改革和未來發展的目標。
經濟學院黨委書記戴則健認為,經濟學院作為國家教育部門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學院探索課程建設、教學方法、學生考核方式等改革的根本出發點。在院長張建華教授看來,專業課教師身處教書育人一線,應該成為思政教育的主力軍。“專業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一方面,專業知識本身具有明顯的價值傾向、家國情懷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深度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開發。”副院長歐陽紅兵介紹道。
經濟學院的“宏觀經濟學”課程是國家教育部門“特色示范課堂”,課程團隊一直注重在課程學習中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教學中引用的大量案例、數據反映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經驗和成就。
孫雅是經濟學院的一名青年教師,從國外高校學成回國任教,深受學生喜愛。她以“外部性”為題開展課堂互動,結合長江大保護、經濟結構轉換與城鄉發展的生動實例,幫助學生認識到中國在發展的同時也重視環境保護。“課程思政如鹽入水。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是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戴則健表示。
近年來,學院進一步建設“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體系”,大力弘揚經世濟民的理想情操,在“經濟學原理”“發展經濟學”“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經濟思想史”等課程中融入中國國情、中國問題、中國經驗,將愛國奉獻的家國情懷與經濟學專業知識融合。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挖掘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通過學科組集體備課、微課程教學競賽等形式,奏響課程思政“合奏曲”,提升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能力。
課程思政的評價,需要將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觀等標準納入其中,體現評價的人文性與多元性,更要重視學生的感受,讓學生來評價效果。經濟學院“胡吉偉黨支部”書記、2017級本科生周云鶴說:“思政元素是一種思維工具,也是一種認識方法。課程思政潛移默化,同學們通過不斷吸收營養,深切感受到了學院教師立德樹人的用心用情,努力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王瀟瀟 高翔)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