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強化校企協同、產教融合—— 緊扣地方需求 “煉”出真金人才
“胸懷愛國情,鑄就橋梁夢”的王景全院士,手把手地扶助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道路橋梁專業。在他的指導下,道橋專業的師生問鼎了兩屆全區建筑方向大賽金獎,從手把手,到放開手,到育巧手的過程,處處體現著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專家領航的溫度。
興安職業技術學院是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的唯一一所高職院校。近年來,學院牢牢抓住國家對高職教育發展政策的新機遇,在內涵建設、教學改革、社會服務等方面經歷了一次次蛻變,培養了大量職業技術人才,如今已成為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示范院校。
服務地方經濟
“興安職業技術學院每年為龍泉村創造集體經濟效益20余萬元,發揮了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興安盟突泉縣水泉鎮龍泉村黨支部書記孫銀昌在談到興安職業技術學院時,豎起了大拇指。
充分發揮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作用,學院持續促進鄉村地區特色產業發展。2018年,興安職業技術學院投資42萬元為龍泉村建立了“興安肉羊繁育基地”,購買了適合圈養的多羔湖羊和澳洲白羊基礎母羊200只,盤活了集體產業。基地招聘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在養殖基地工作,所得效益的40%給予農村低收入家庭分紅,60%支持村里建設發展。
依托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內蒙古自治區鄉村振興培訓基地等,學院積極發揮社會服務職能,主動承擔內蒙古東部地區鄉村人才振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牧民生產技術推廣培訓、企業職工轉崗技能培訓等任務,實現造血式產業振興,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近五年來,學院承擔各行各類培訓人數達92829人次,共1283個培訓班次,年均培訓人數為18565人次,年培訓人數是在校生的2.9倍。
科技點石成金
“通過政府、院校、企業的通力合作,研究和開發引領產業趨勢,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化布局促成學院新工科專業建設。”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在興安職業技術學院推進院士工作站科研成果轉化會議上指出了學院新工科的發展方向。
劉嘉麒院士團隊與興安職業技術學院簽署了《連續玄武巖纖維科技成果服務協議》,并牽手內蒙古工業大學、興安盟科技局、興安盟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簽署了《共建玄武巖纖維工程技術研究院協議》,形成真正的“政產學研”合作,精心搭建創新平臺,加強科研引領,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積極促進新技術、新工藝落戶興安盟。
瞄準科技創新的制高點、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點,學院充分發揮校、地、企各方特長,實現產、學、研、用的無縫對接。繼2018年水資源環境康養研究院落戶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后,院士工作站持續推進嬰兒飲用水、老年健康飲用水、醫用飲用水三個項目的成果研究。依托興職水學院注冊守正國家水檢測實驗室,帶動一批師生上接天線搞研究,下接地氣服務水檢測,目前已取得88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內蒙古東四盟水資源檢測的空白,有效拉動地方經濟快速提升。
校企協同育人
“我們的校企合作是務實的合作,企業全程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范勇毅表示,校企雙方共同招生,共同進行專業建設,共同開展技術研發、教學評價,入校即簽訂人才培養協議保障100%就業。
目前,學校與137家行業領軍企業聯合,共建北方汽修產業學院、萊德馬術學院、3D打印產業學院、消防救援學院等。在80%以上的專業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創新人才培訓模式,邁向了“一個院系一個行業規范引領、一個專業一個龍頭企業銜接、一項技能一個企業師傅帶領、一個學生多項特長保障就業”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格局發展。
從地方產業的發展需求出發,興安職業技術學院深刻體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需要,在教育目標上明確導向,在辦學模式上尋求更新。學院緊緊依托企業,探索“雙主體”辦學模式,打造“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學生即學徒、教師即師傅、課堂即車間、畢業即就業”的興職特色,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機制引領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
“興安職業技術學院緊緊圍繞興安盟產業發展特色,圍繞區域經濟建設需要辦專業。”學院黨委書記劉文山表示,學院在育人機制上力求多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獲得了社會的認同。學院近五年的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位居自治區前列。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