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德文技”并重 “三元三鏈”一體設計 ——江蘇省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文化育人體系的構建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1-26  閱讀:次   |
42.9K

  職業學校育人強調德技并修。江蘇省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劉國鈞高職校”)多年的做法是在此基礎上再增加一個維度,即注重學生文化素養培養,強調“德文技”并重。

  學校從2007年起,系統開展文化育人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培養有文化的準職業人”為校本目標的“三元三鏈”文化育人體系。

  “三元”即“三元文化”育人資源體系。以“名人文化、匠藝文化、場景文化”作為文化育人主要內容。“三鏈”即三鏈協同文化育人載體體系。學校構建了課程鏈、活動鏈、實踐鏈三鏈協同文化育人載體體系,根據“三元文化”類別,采用不同措施開展文化育人。

  一體設計,構建“三元文化”育人資源體系

  開發文化育人資源,可參考的先例并不多,這對劉國鈞高職校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為此,學校成立了由校級骨干、文化專家、企業專家構成的項目組,廣泛吸收來自各方的專業力量,促進文化育人資源開發利用。如何在浩瀚的資料庫里精練地提取具有學校特色的育人資源?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林春介紹:“構造育人資源,要把握適應性原則和教育性原則,常州市既有制造業的深厚歷史和基礎,又有‘常州三杰’紅色基因的深刻影響,根據本校本土特色,結合職業教育特點,學校確立了名人文化、匠藝文化、場景文化‘三元’內容體系。”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劉老信奉的人生格言現在也是我的座右銘。”機電工程系202154班的羅海鑫是一名新生,參觀劉國鈞紀念館后深有感觸。劉國鈞紀念館每年都會迎來一批又一批學生,他們在對劉國鈞奮斗歷程的感悟中,獲得真真切切的精神洗禮。

  學校打造的名人文化由紅色文化名人和工商文化名人構成,又細化為革命先驅、民族實業家、現代工匠、優秀畢業生等四類代表性人物。學校對劉國鈞及其大成企業進行了深入研究,出版論著和傳記文學作品8部。借鑒這些研究成果,學校打造了文化育人基地劉國鈞紀念館,編選《劉國鈞故事》《國鈞主題活動方案集》等校本教材,發揮其教育作用。此外,還建有非遺名人街區等6個場館,創立“常州三杰”研究社、國鈞講堂等5個文化教育平臺,挖掘名人、名言、名事、名作,打造“三杰故事”“常州近代實業家”等課程思政資源,編輯國鈞文化系列叢書,形成了名人文化教育資源庫。

  匠藝文化和場景文化也得到系列開發和利用。匠藝文化由“企業文化、勞動文化、工匠精神”構成,學校打造了5條工藝展示棧道、21條匠藝文化走廊,開發了開心農場、公益勞動崗等6個勞動平臺,建立了10個大師工作室、10個“三創”工作室,從“磨煉匠心、打造匠藝”兩方面構建匠藝文化課程資源。場景文化由環境文化、專業文化、課堂(活動)文化構成。人文十景和工業十景,寓文于景;專業體驗館和專業文化墻,寓道于境。

  文化融入,構建“三鏈協同”文化育人路徑

  如何克服重建設、輕利用的弊端,落實文化育人?

  副校長劉洪亮介紹,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集中在課程鏈、活動鏈和實踐鏈三端。學校將名人文化通過“微型課程+‘五必’方法”、匠藝文化通過“平臺課程+‘五練’方法”、場景文化通過“真實場景+‘五激’方法”融入三鏈,讓文化育人落地。以名人文化資源的利用為例,名人微型課程較好地嵌入到課程鏈、活動鏈、實踐鏈中,必講名人故事、必觀名人紀念館、必看名人讀本、必進名人講堂、必說名人格言的要求,無論在課堂還是課后活動中都得到了體現。

  匠心文化則是通過“平臺課程+‘五練’方法”融入。學生在嚴格標準對照下,做到基礎苦練、技能勤練、技術精練、對標嚴練、項目比練,以打磨“匠心”、磨煉“匠藝”。在專業課教師劉天宋看來,精進技能的前提是規范管理。“進入實訓室,就像進入工廠車間,我們要求所有常規細節都必須對標工廠。我們還給每名學生安排了不同崗位,分工明確,相互配合。”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在工業機器人專業,“以德為先,技術次之”成為學生完善自我的座右銘。劉天宋說:“培育技能人才應將職業精神和技能提升相融合,做到‘由技至道,技以載道’。”他還將這8個字呈現在專業文化墻上,時刻提醒學生追慕“道心”“匠意”。

  此外,學校還在日常管理上下功夫。學校文化育人領導小組統籌管理,文化育人責任到位。在目標引領上做到分級協同,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按年級分解“德文技”目標并在“三鏈”實施,學生“德文技”能力逐級遞進。由教務處對課程鏈實施進行指導、評價和考核;學工處對活動鏈、實踐鏈進行整體設計和考核。在部門協同管理下,文化育人舉措得到有效落實。

  數字賦能,構建“學生文化成長護照”評價體系

  在日常管理中,學校還借力數字化手段,提升過程評價效能。將文化育人集成為“心理健康測試”“人文課程在線學習”“文化活動(社團與實踐)”等線上模塊,開發了“數字化學生文化成長護照”平臺,可供監測的數據起到了很大輔助作用。

  文化的關照,就是對生命個體的關照。心理教師馬學果講述了一個案例。一名學生到她那里咨詢了3次。第一次來時,不輕易相信人,只是試探性地問問題和交流;當被提問時,會非常敏感,防御心重,雙手緊緊抱著抱枕,坐在距離心理咨詢師較遠的沙發一角。隨著談話進行,才慢慢放下戒備,打開心扉,傾訴對人際交往不滿意,覺得自己沒有朋友,別人不喜歡自己。事實上,馬學果通過班主任了解到其他同學對她的評價都挺高。“這名學生主要問題是自信心不足。”結合“學生文化成長護照”平臺“自信心測評數據”的解讀,馬學果這樣判斷。經過專業的積極心理建設,這名學生懂得了如何打開心結,接納自我,變得開朗多了。

  通過“學生文化成長護照”平臺,學生實時知曉自己的“德文技”發展情況,教師也可監測學生個體和班級整體行為數據,及時給予干預或引領,為學生綜合發展保駕護航。

  學校的文化育人探索實踐取得了良好成效,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15年來培養了一大批全面發展的人才,建設了一支具有文化育人能力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形成了一大批校園文化品牌,廣大畢業生以優良的綜合素養和較高的專業技術技能水平,受到用人單位歡迎。教育部門領導到校視察時對學校的文化育人成果表示肯定,稱贊學校“有文化,有特色,有品位”。文化育人研究專著《尋求自己的教育話語》獲職教界高度評價,“劉國鈞精神觀照下的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和探索”獲評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課題,學校文化育人成果獲評江蘇省職業院校優秀文化建設案例。

  (皇甫大歡)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