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師范大學 校企深度融合 建設環境工程一流專業
吉林師范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堅持“共建、共管、共享”的校企深度融合辦學思路,構建“2+1+1”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重構實踐教學模塊,增設技能訓練、創新創業實踐等教學環節,實施“工學結合、校企互動”的教學運行機制,開展“三進”課堂教學改革,著重培養學生“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工程施工與運營管理”方向的工程實踐創新能力。指導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和學科競賽,形成了“基礎實、專業強、素養高”的應用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特色,持續推進一流專業建設。
專業基本情況
吉林師范大學環境工程專業于2002年設立,同年招生。堅持立足吉林,服務東北振興等國家發展戰略,培養具備“厚基礎、強技能、高素養”且能在環境工程領域從事監測、運營、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現已培養16屆本科畢業生共907人。專業于2013年開始進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于2014年被確立為省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及“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015年,為了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與國家留學基金委合作開辦國際學術互認課程班;同年,響應地方院校應用型轉型發展戰略,成為省級應用型轉型發展試點專業;經過3年建設,于2019年被評為應用型轉型發展示范專業,并獲批吉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專業建設舉措與成效
1.專業建設與改革舉措
吉林師范大學環境工程專業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新工科建設為契機,深化專業綜合改革,構建了校政企所融合的育人體系,著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塑造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已經建成省級、校級實踐教學平臺9個,新建實習實訓基地32個。
(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工程實踐能力。邀請人才培養相關方參與培養方案修訂,以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以校政企所合作為依托,重構課程體系。注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行校內外“雙導師”制。形成了“每4年修訂一次、每年微調一次”的“修訂—反饋—再修訂—再反饋”持續改進機制,通過座談、郵件、電話等反饋形式收到來自合作方和外校專家的修訂意見累計287條,采納222條,其中關于人才培養目標的修訂意見36條(采納22條)、關于畢業要求的修訂意見95條(采納71條)、關于課程體系的修訂意見156條(采納129條)。修訂后的培養方案在達到國家本科專業教學質量標準的前提下,更加迅速地響應了環保產業的人才需求,為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與新工科建設提供了目標指引和有力保障。
(2)構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三進”課堂教學改革,挖掘“教師主力軍、課程主戰場、課堂主渠道”作用,壓實本科生全程導師制,構建潤物細無聲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一是中國學者成就進課堂,培養民族自豪感;二是代表人物進教室,通過面對面交流,厚植工匠精神;三是生態文明觀進思想,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壓實本科生全程導師制,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價值取向、專業學習、心理健康、日常生活與就業等方面的指導,塑造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根中國大地,真正讓人才培養和應用“落地生根”。現已建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學科育人示范課程”2門,開展思政課程大討論5次,平均每學年邀請國內環保領域專家和知名學者作報告16次。
(3)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產學研賽一體化教學體系。以校政企所合作為依托,建設聯合實驗室、工程應用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打造“教育鏈、知識鏈、產業鏈、人才鏈”等多鏈融合的大環境格局教學體系,發揮各自優勢,協同育人。增設案例分析、創新創業、技能訓練類課程9門;圍繞核心能力培養支撐課程,組建課程群教學團隊;將學科發展和產業發展前沿知識融入教學內容,將研究成果和行業難題作為案例引入課堂教學;編制出版特色教材,重點打造虛擬仿真類和社會實踐類一流本科課程。近5年,專業教師共承擔省部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18項,發表相關論文60篇;出版專業教材6部,與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簽訂4部著作的出版協議;建成省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校級一流本科課程、精品課程、學科育人示范課程及線上線下混合“金課”等11門。專業學生獲批國家、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7項,參加節能減排科技創新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和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等學科競賽獲獎22項,發表科技論文23篇。學生考研率由20%左右持續提升至30%。
2.師資隊伍建設與發展
學校和學院始終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緊密圍繞環境工程專業和校級現代產業學院的發展需要,采用“一人一議、一事一議”的人才引進政策,招聘國內外高水平專業教師和專業管理人才。結合“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聘請中國科學院、大連理工大學等院校的專家為客座教授,聘請行業專家開展校園講座、講課、指導實習,拓寬師生專業視野;鼓勵校內教師通過脫崗培訓、跟隨實習等方式彌補工程經驗的不足;切實發揮“傳、幫、帶”作用,實施“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計劃”,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近3年,新增高級職稱教師6人,新引進博士10人,派遣出國進修學習15人次,聘請朱永法、崔崇威教授等7位專家為學院特聘教授,聘請中翰格瑞(大連)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偉等高級工程師12人為企業導師。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組織學習優秀教師活動,加強教師黨支部建設和黨支部活動。完善“四層”教學組織體系。在校、院兩層教學組織體系的基礎上,設立環境工程教研室、虛擬仿真教研室等專業教研室和基礎課程教研室,成立“環境監測”教學團隊等5個核心課程教學團隊,與國內外其他高校建立了教學聯系,近3年共承擔省級以上科研項目32項;為企業和地方政府部門提供環保技術服務12項。每學期開展線上教學討論3—5次,顯著提升了教研室在教學科研方面的組織能力,發揮了課程團隊在學生專項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加深了不同類型課程之間的融合,全方位培養學生專業素養。
3.教學質量保障長效機制構建與實施
以師德師風建設為引領,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長效機制。通過黨課培訓、學習先進人物事跡等多種形式和途徑,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敬業精神,不斷增強教師的集體榮譽感和人才培養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利用“e支部”“學習強國”等平臺學習黨的理論知識和先進人物事跡;通過民主生活會和“黨課開講了”“支部書記講黨課”等系列活動加強思想教育,使黨員教師明辨是非、提高覺悟;結合座談討論以及個別談心等方式疏通思想、解惑釋疑、聯絡感情、增進團結。通過學習,教師堅定了理想信念、增強了服務意識。
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契機,構建融合工程認證思想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完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從認證的角度考量相關的教學活動對技能養成、能力提升等人才培養目標所起的作用;細化教學質量評價方式和評價指標,提高可操作性;建立合理的反饋機制,在不同的教學活動周期內對教學質量的監控和改進效果進行持續跟蹤,提高教學質量監控的持續有效性。實現“課程目標、課程體系、畢業要求、培養目標”等達成的評價體系。
以信息技術為抓手,搭建教學質量數據監測體系。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創建教學質量實時監測大數據平臺,精準評價課堂教學質量,優化智能化課堂教學條件,推進教學條件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信息化技術與課堂深度融合。
以考核評價為杠桿,健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改進課堂質量評價方式,制定課堂教學質量綜合評價辦法,建立以學生評價為主體,以教學督導、同行專家和管理人員評價為補充的綜合評價體系,形成“評價、引導、反饋、提高”的良性教學評價機制,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人才培養質量與外部評價
(1)畢業生就業率和滿意度顯著提升。近3年,畢業生就業率高于90%,就業去向涉及生態環保部門、生態環境監測站、環保檢測公司、環境保護企業等,就業單位分布于北京、廣州、大連、長春等大中型城市,畢業5年以上的學生大部分已成長為單位中層領導或技術骨干。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滿意度都非常高,92%的用人單位評價畢業生實踐動手能力強、工作責任心強、有敬業精神,95%的用人單位評價畢業生基本功扎實、專業技能嫻熟、創新活力足、具有良好的溝通合作能力。
(2)畢業生綜合素養顯著增強。畢業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具有較強的分析、解決問題和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顯著加強,表現出優秀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愛崗的精神品質;考研率保持在30%左右,進入大連理工大學、山東大學等“雙一流”高校繼續深造學習,受到一致好評。
(3)外部評價積極。多所國內知名高校的教育專家對吉林師范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培養給予了高度肯定,認為“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為工程技術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吉師之路”;校企聯合培養基地的多名企業負責人和總工程師評價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表現出優秀的專業素養和較強的動手能力,為企業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提供了創新活力”。
吉林師范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堅持為國家振興東北和吉林省“一主六雙”等發展戰略服務的辦學定位,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致力環境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制定并實施了“環境工程專業2025行動計劃”和“環境工程專業2030遠景發展目標”,力爭環境工程專業達到國家一流專業水平,在特色辦學領域具備引領專業發展方向的能力,為促進地方環保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事業進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滕洪輝 任新 湯茜 孫玉偉)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