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程職院積極回應行業、企業需求—— 辦實事貴在找準“需求點”
把柔性生產智能車間引入學校實訓中心、與“雙一流”大學“牽手”打造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與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簽約共建探索航天技能大師工作站……2021年,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緊緊圍繞“強、特、優、高”四個關鍵詞,聚焦“雙高”建設、突出“創”“改”的辦實事舉措迅速落地,讓黨史學習“實”起來。
一年來,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學校找準“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著力點、落腳點,圍繞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的“雙高”建設目標,大力推進綜合改革,在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持續發力,巧解人才培養中校企供需不匹配、產教融合不深入等突出問題。
“學校一直在圍繞創新,不斷打造新時代職業教育特色發展的新路徑。改革意在加強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銜接。不少與學校合作的企業都希望能結合實際生產需求、專業特點、人才成長規律對現有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突破。”學校黨委書記王光文介紹。
企業的需求指向哪里,學校的改革就改到哪里。經過前期調研,學校在現代學徒制成熟的專業試點跟崗實習,推行“1+1+1”“2+1”等多段式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探索“廠中校”辦學,在師資隊伍、實驗實訓、考核評價等方面加強協同,提升人才培養效度。
“黨的成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深化改革的步子不妨邁得大點兒。黨中央為職業教育創造的歷史機遇我們必須抓住,人民群眾對職業教育的期盼我們有責任回應。”學校黨委副書記、院長李雄威說。
把態度變成速度,把思路變成出路。學校加大力度試點教育教學改革,按照培養層次、生源類型、培養模式實施人才分類培養。對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專業,按照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定位、職業面向,創新培養模式,開發課程體系,設計教學內容。實施卓越人才培養項目,合理選擇育人平臺和載體,科學構建課程體系。分析生源、研究學情、討論方案……為普通招生、單獨招生、對口單招、注冊入學、留學生等不同生源定制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這已經成為學校每一個專業團隊暑期“必修課”。
“業內緊缺高素質基層管理人員,學校能不能幫忙培養一些。”接到企業訴求,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在廣泛調研基礎上,引入企業資金、設備、師資、管理要素,與酒店行業龍頭企業共建產教融合“互聯網+”智慧酒店實訓中心、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教師企業工作室,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實習實訓,解決校企合作不深入,高素質、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等問題。
2021年,酒店管理專業位列學校動態專業排名第三名,酒店管理概論、酒店專業英語、客房服務與管理、餐飲經營與管理等課程企業教師占比達到40%,學生在合作企業實習率為100%,留任率達到50%。“經過校企共同培養,有的學生實習期工資最高達到每月1.2萬余元,畢業生7個月就做到了酒店銷售總監。”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羅元表示,校企協同育人既解決了企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又為學生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2021年,來自全國15個省份地坪協會的會長和93家協會成員單位的專家齊聚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共同為全國首個產業、行業與高校深度合作的地坪產業學院落成助力。“人才斷檔,我們急需高校參與進來。這是我們愿意整合地坪協會、部分明星企業參與地坪產業學院建設的一個最重要原因。”上海地坪協會會長、典躍集團董事長郭君建說。不久后,地坪產業學院第一期地坪班正式開班。
“地坪產業學院的成立,是我們對行業、企業需求的回應,是學校學黨史、辦實事的重要創新舉措。”李雄威表示,產業學院的成立改變了校企合作模式。過去校企合作更多的是跟單個企業合作,而這次僅江蘇地坪協會就有400多家企業參與到產業學院的建設,覆蓋上下游全產業鏈。在這種模式下,學校的人才培養日漸成為全過程的培養。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