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發展 ——長沙學院“三全協同”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長沙學院是湖南省長沙市公辦本科高校,是國家“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應用型本科規劃高校。學校機電工程學院充分依托長沙“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產業優勢,不斷與工程機械產業集群進行深度融合,以“三全協同”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助推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發展。
辦學特色:基于成果導向,全過程協同對接工程機械產業發展
對于地方高校而言,辦學特色就是優勢,就是核心競爭力。學校機電工程學院基于成果導向培養人才,全過程協同對接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發展,積極將產業優勢發展為辦學特色。其一,通過對工程機械產業進行調研和邀請行業專家進行研討,準確對接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人才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其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應以產業發展的技術體系為依據,通過對接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技術體系,及時將技術應用案例、技術前沿和技術規范等納入教學體系,校企協同重構教學內容。其三,充分對接工程機械產業集群豐富的設備資源、生產資源、人力資源、課題資源和技術資源等,學校與企業合作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助力應用型人才的高質量培養。
長沙學院與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在2006年就簽訂了人才培養協議,開啟了助推工程機械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多年來,學校機電工程學院不斷加強與中聯重科等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合作,辦學全過程對接工程機械產業,與中聯重科合作共建國家教育部門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1個。此外,學院還與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25家知名企業開展了辦學合作,共建省級教育基地6個,合作編寫工程機械行業特色教材2部,共同指導本科畢業設計100多人次。
內涵發展:面向新工科,全體系協同推進課程教學改革
課程建設是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根本保證,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面向新工科,全體系協同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實現專業建設內涵式發展。其一,要理順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關系,發揮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各自的優勢,加強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前后銜接,重視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交流融合。其二,要推進課程模塊化建設,跨學科組建課程模塊教師團隊,優化整合課程模塊內課程的教學內容,實現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其三,要將創新能力培養貫穿整個課程體系,明確每一門課程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責任,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
學校機電工程學院全體系協同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效果明顯。學院教師獲得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工科組二等獎1項,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師課堂教學競賽和信息化教學競賽一等獎6項、三等獎2項;獲批省級以上教學質量工程項目35項。同時,在課程教學改革中也涌現了“工程機械底盤構造”等一大批省級“金課”,課程質量明顯提升。
長效機制:基于共生理論,全方位協同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學校與企業的密切配合、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課程與思政的融合統一。基于共生理論,深入探索學校與企業、教師與學生、課程與思政等各關聯方如何長久穩定和有益共生,建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其一,推動利益耦合協同育人實踐基地建設,學校與企業利益耦合、共生互惠,校企合作高效穩定。其二,建立本科生彈性導師機制,大力提倡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幫扶,將學生取得的成績與教師的發展進行強掛鉤,使教師與學生成長共生互促,教學相長持續穩定。其三,突出社會化情境教學,強調專業知識在社會化情境中的情感體驗和人文思考,既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又完成對學生的思政價值引領,實現課程與思政的共生統一。
學校機電工程學院全方位協同培養應用型人才效果較好。學院學生參加A類學科競賽共獲得全國一等獎19項、二等獎22項、三等獎43項,省級獎勵100多項,學生的應用實踐與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學院學生參加第八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的一項作品作為湖南省僅有的代表被推薦評選“中國好設計”,獲得社會高度贊譽。同時,學院學生連續4年獲得“湖南省普通高校百佳大學生黨員”稱號,考研比例和高質量就業率逐年攀升,畢業生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青睞,特別是得到了工程機械產業相關企業的高度認可。827名學生進入工程機械龍頭企業中聯重科就業,其中有較大一部分學生成長為公司的技術骨干和中高層領導。長沙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學子用自己的辛勤與汗水,為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發展貢獻了力量。(向陽輝)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