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信息技術 探索人才培養路徑 ——湖北大學商學院打造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五維一體新模式
數字經濟時代,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在迅速改變傳統商業模式和經濟運行機制,培養一批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專業基礎扎實、擅長復合思維、富有創新能力、飽含文化內涵的經濟類專業人才,主動回應技術創新和經濟變革是高校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要務。
湖北大學商學院經濟類專業涵蓋國家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際經濟與貿易)、國家課程試點建設學科(經濟學)、校級重點學科(金融學)。3個專業立足湖北、服務中西部、助力長江經濟帶、面向全國,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依托理論經濟學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進行厚基礎人才培養。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經濟類專業確立了“信息技術熟練+專業基礎扎實+文化底蘊深厚”的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器、橋、腦、尺、舟”五維一體作用,實施了以“改造課程體系、促進專業交叉融合、助推價值引領、培育優質師資、重塑育人模式”為主要內容的人才培養體系改革。
一是以信息技術為“器”,打造“信息技術+”課程體系
利用信息技術全面改造現有課程體系,從2018級本科生開始,3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均設置了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信息技術+專業課程”、信息技術實踐課程三大模塊。其中信息技術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的比重高達42.56%,精準對標學生信息能力、專業能力、實踐能力3種素養的培養。通過開設數據庫系統、大數據技術、數據挖掘與算法等信息技術基礎課程,重點培育學生“1門語言+1個軟件+1個平臺”的“3個1”信息能力,通過學生自主選擇“信息技術+專業方向”的培養模式,實現以信息技術為“器”培育具備信息能力的專業人才。
二是以信息技術為“橋”,打通“信息技術+”專業交叉融合
通過與湖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聯合設立“經濟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開設“大數據經濟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數理金融交叉復合人才試驗班”等方式,以信息技術為“橋”,有效促進專業融合,開拓學生的學術視野,提升學生的邏輯能力、思辨意識和學術審美素養,培育具備創新能力的復合人才。
三是以信息技術為“腦”,助推“信息技術+”價值引領
借助信息技術打通校區、師生之間的關系,對新生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專業教育,通過專業介紹、學業規劃、職業發展幫助其盡快樹立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力;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利用網絡重走“長征路”,進行各種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四是以信息技術為“尺”,培育“信息技術+”優質師資
通過“引育結合”的方式儲備復合型師資力量。優先重點引進有信息技術背景的海內外教師加入“大數據經濟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師資團隊,承擔核心技術類課程的教學研究工作;通過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選拔培育優秀博士后錨準“信息技術+專業課程”,提前學習儲備。
五是以信息技術為“舟”,承載“信息技術+”育人全程
精選教學質量優秀的教師和優質的專業基礎課程,線上線下相結合送入高中課堂,實施專業熏陶前置化;為信息基礎良好、數理功底扎實的學生開設實驗班進行信息素養特色培養;選拔骨干教師學習開展翻轉式教學,優先實現核心專業課程課堂教學在線化;利用在線開放課程實現教輔環節智能化,快速響應課堂教學反饋;利用在線學習平臺實現學業指導實時化,加強專業交叉融合;利用融媒體實現學術活動常態化,培養學術審美能力;利用社交軟件和直播平臺實現“雙創”活動長效化,用實踐反哺知識學習;通過校友反饋校準人才培養目標,實時調整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湖北大學經濟類專業堅持立德樹人、以本為本、“四個回歸”,緊跟經濟新業態發展,為湖北省、長江經濟帶、中西部地區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經濟類人才和智力支撐。其培養模式受到社會廣泛認可,被省內外多所高校借鑒推廣。今后,經濟類專業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對接國家教育發展戰略,持續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以積極的行動回應人民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肖德 馮曉華 楊弘 王鸞鳳)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