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學院:“五個精準”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
在第二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中,長沙學院獲得2項一等獎和1項二等獎的佳績。優異成績的取得不僅是3位獲獎教師個人刻苦磨煉的結果,也是長沙學院思政課建設成效的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堅持以“五個精準”整體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形成了“五位一體”精準教學模式,實現了思政課教學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循序漸進,進一步提升了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精準分析:把握學生思想動態與學習需求
堅持把精準的學情分析作為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的前提和基礎。
一是組織開展大規模的校本學情調查,通過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和數據統計分析,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思想動態。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手段對學生的課程觀、學習需求、課堂體驗、學習方式、學習收獲等展開全方位的數據調研。二是召開各專業學生座談會,通過“辣椒園”和“頭腦風暴”的方式,深入掌握和分析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的總體特征和群體差異。三是一批資深思政課教師堅持通過開展課前座談調查、課后交流討論等形式,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訴求。四是一批青年博士通過擔任不同專業班級班主任走入學生中間,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近年來,長沙學院在思政課學情分析研究方面獲教育部門人文社科課題立項2項,調研報告獲得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1項。
精準供給:構建立體化、多元化的教學內容體系
為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從學生獲得感的需求側出發,通過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創新教學內容體系,實現由“粗放供給”到“精準供給”和“特色供給”的轉變。
一是構建“5+2+3”立體化思政課課程體系。針對“95后”“00后”大學生差異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以及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在開設5門思政課必修課程的基礎上,開設了2門選擇性必修課程“追尋湖湘紅色歷史印記”“學會學習”,開設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星火燎原”“鄉村振興戰略專題講座”等3門思政類選修課程。其中,1門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6門課程被認定為湖南省高校省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課程被立項為湖南省普通高校思政課“金課”,3門課程教學改革成效入選湖南省高校“十大”育人示范案例。
二是形成了適應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的教學內容體系。通過盤活教材“存量”、優化教學“增量”,凝練教學內容。一方面,注重加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成果的研究闡釋,把科研成果轉化為課程資源,增強教學內容的思想性與時代性。近3年來,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人工智能倫理道德”等重大理論問題,成功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門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0多項,形成了科研支撐教學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以社會熱點問題為切入點,開展專題教學,回應學生關切,解答思想困惑。如將“人工智能會讓你失業嗎?”“為什么多家互聯網企業被處罰?”等社會熱點問題帶入課堂,讓學生在問題的探討和追問中,提升理論認知與價值認同。
三是打造了“移動”思政課五彩課堂。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習、社會實踐深度融合,打造“移動”思政課之“五彩課堂”,即紅色課堂(紅色文化保護傳承主題實踐)、綠色課堂(生態文明建設主題實踐)、金色課堂(鄉村振興主題實踐)、藍色課堂(網絡文化發展主題實踐)、青色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實踐),得到人民網、新湖南、紅網等媒體關注報道。
精準施策: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滿足學生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學習習慣、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習需求,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一是線上大規模自主性學習。針對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便捷性、個性化的學習需要,建設在線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線上自主學習。二是線下中小班研學討論。線下課堂以智慧教室、研討教室為媒介,根據在線學習的情況和問題,針對不同專業開展分眾式教學,組織中小班研討教學。三是分小組研究性學習拓展。根據學生興趣、特長等組建5人左右的思政課研究性學習小組,圍繞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開展社會調查、研究性學習,深化和拓展課堂理論知識。四是對每個人進行個別指導與精準幫扶。聯合學校相關部門對思政課“學困生”進行精準幫扶和個別指導,做到“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精準評價:實現統一考核與個性化評價相統一
自2014年開始,積極推進思政課信息化考核改革,提升思政課教學評價的客觀性、科學性和針對性。
一是強化過程性評價和個性化評價。利用超星一平三端,全方位、多角度采集包括在線學習、課堂表現、社會實踐等內容在內的學生課程學習過程化數據,全過程記錄、考查每一名學生平時的表現和學習狀況,建立學習監督機制、學習反饋機制和成績預警機制等。
二是探索期末統一考核的多元評價模式。期末統一考核根據課程類型進行分類評價。考試課程:根據學生實際自主建設試題庫,既考查知識掌握程度,又考查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信息化平臺組織期末統一考試。考查課程:探索以社會調查報告、研究性學習報告、微電影、微視頻等方式認定成績和學分。
考核改革實施以來,連續8年“0差錯”“0舞弊”“0違紀”,良好的考風促進了教風和學風建設,考核改革經驗在省內外多所院校得到推廣。
精準對接:構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
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建立校內校外聯動機制,構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新格局,打造思政育人共同體。
一是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路徑。開展幾位思政課教師對接一個學院、一位教師對接一個專業等結對子活動,邀請專業課教師參與思政課建設,打造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的“雙師”課堂。二是加強學校各思政工作部門的聯動協調。聯合校宣傳部、校團委開展校園主題文化活動;聯合學工處、教務處及各院系學生工作者,共同對學生在校期間的道德行為進行記錄和評定;聯合學校關工委,開展“四講四立”活動與“朋輩幫扶”活動等。三是以“部校共建馬院”為契機深化校地合作。以長沙市宣傳部門與學校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為契機,推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開展大中小學手拉手集體備課活動,落實領導干部上講臺制度等,深化校地合作。
經過近10年的探索與實踐,“五位一體”精準教學模式的推進,為長沙學院打造了一批思政課教學名師,建設了一批思政課“金課”,形成了一批理論研究成果,培育了一批育人精品項目,產生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和社會影響。(蔣曉東)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