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呼聲中有一種別樣的自豪” ——哈爾濱體育學院傾情助力北京冬奧會的故事
在2月5日進行的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混合團體接力決賽中,由范可新、曲春雨、任子威、武大靖組成的中國隊成功奪冠,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奪得本屆冬奧會首金。
“歡呼聲中有一種別樣的自豪。”哈爾濱體育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奪冠陣容中,范可新、曲春雨和張雨婷是該校本科畢業生。作為一所以冰雪體育為主要辦學特色的院校,哈體院數十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運動員、教練員。
“學校還派出了48名教師服務冬奧會裁判工作,僅崇禮賽區擔任單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項目的技術官員就有31名。”哈體院教師、北京冬奧會滑雪項目裁判張大德表示。
全力推動冰雪運動發展
創建于1956年的哈爾濱體育學院,2018年入選首批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培訓基地。多年來,該校堅持冰雪特色辦學理念,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和“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號召,精心培育冰雪運動專門人才、全力推動群眾冰雪體育發展。
資料顯示,在此前冬奧會參賽史上,中華健兒共獲得過62枚獎牌,其中哈體院師生獲得的獎牌占50%以上。在所獲得的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14枚金牌中,哈體院師生獲得了6枚。
國家女子速度滑冰隊前隊員于靜,是我國歷史上速度滑冰女子獲獎牌最多的運動員。2019年退役后,于靜就職于哈爾濱體育學院冬季奧林匹克學院速滑教法教研室,開始了執教生涯。
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倒計時100天之際,哈體院舉行了“體育強國奮斗有我”世界冠軍于靜事跡宣講活動。于靜分享了自己的運動生涯,全校學生通過線上直播觀看了活動。
“雖然不是運動員了,但作為體育教育工作者,依然能為奧運會服務,為北京冬奧會作貢獻。”于靜說,她接到了3份邀請函,參與電視、網絡關于北京冬奧會的節目直播,擔任現場解說嘉賓,以另一種方式感受冬奧會賽事的“速度與激情”。
智能冰場助力“中國短道”
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貢獻“龍江力量”,是所有哈體人的心愿。
哈爾濱體育學院先后有近百名師生投入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備戰工作,實現北京冬奧會7個大項的人員全覆蓋。其中包括冬奧組委特聘專家1人、國家隊教練員6人、冬奧組委6人、賽時工作人員15人、國內技術官員48人、速滑比賽解說員1人、制冰師3人,7名運動員獲得參賽資格,在北京冬奧會中的人才貢獻率居全國體育院校之首,彰顯了哈體院在冰雪運動領域的人才優勢。
“我們不僅承擔著教學、教練員、運動員、裁判員等多重工作任務,還利用科研技術輸出深度參與北京冬奧會,為各支冬季項目國家隊備戰冬奧會提供了大量人才和科研支持。”哈體院體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嚴力說。
嚴力從事智能冰場相關研究已有10年,他和團隊一直負責短道速滑國家隊的科研工作,通過打造智能冰場,幫助中國短道速滑健兒提高競技水平。“從最初的數字冰場到如今的智能冰場,水平越來越高,未來我們將做到智慧冰場。”嚴力對此十分自信。
據了解,我國目前有黑龍江冰上基地、北京首鋼體育館和北京首都體育館3座智能冰場。智能冰場的研究成功,破解了部分冬季項目運動員競技表現能力提升的關鍵技術,尤其是相關指標的測算,便于運動員和教練員及時掌握訓練效果、體能分配情況和比賽技戰術狀態,將使我國運動員的運動訓練更加科學有效。
為冰雪運動輸送后備人才
冰壺被稱為冰上象棋,需要腦力與體力的結合。
起身,滑行,出手,投射……一系列動作優雅流暢。日前,在哈爾濱市最大的冰壺訓練場上,17歲女孩楊旭在認真練習冰壺。
“雖然很多人不能參加冬奧會,但可以在冰場上訓練,用行動為冬奧助力。冰壺基地通過承辦各級冰壺賽事,為冰壺訓練隊提供服務,并輸送后備人才。”哈體院冬奧學院副院長穆亮說。
在國家殘疾人冰上訓練基地,國家輪椅冰壺隊正在備戰冬殘奧會。“隊員們正在積極備戰冬殘奧會。他們的狀態現在非常穩定,大家都在積極備戰,爭取在冬殘奧會上取得好成績。”哈爾濱體育學院教師、國家輪椅冰壺隊主教練岳清爽說。
在中國冰壺界,岳清爽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曾率領國家隊奪得2018年平昌冬殘奧會輪椅冰壺金牌,實現了我國冬殘奧會金牌、獎牌零的突破。在哈爾濱體育學院任教以來,岳清爽承擔了本科學生冰壺專修、選修和必修的各類專業課程,年平均教學工作達到400學時,致力于教學科研訓練,潛心授業傳技育才,參與了“冰壺專項訓練方法與手段的研究與應用”“我國優秀女子冰壺運動員戰術能力研究”“我國冰壺運動戰略布局研究”等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的研究。
“作為黑龍江人,能夠為冬殘奧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我非常榮幸,也非常開心。”岳清爽說,她與輪椅冰壺隊充滿希望,有信心在家門口的冬殘奧會上取得好成績。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