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 推進專業供給側改革 提升本科教育質量
成都理工大學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把深化專業供給側改革作為提升本科教育質量的重點環節,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以信息化賦能專業評估,構建“動態監測—準確診斷—持續改進”三位一體的本科專業評估體系,持續提升本科教育教學質量。
建立狀態數據平臺及量化監測模型,實施動態監測
以標準化為引領、以信息化為支撐,建立本科教學狀態數據平臺及監測數據量化模型,突出數據說話、寫實反映、特色呈現和動態更新。
數據說話。采用定量數據反映專業建設成效,不僅重視學術成果數量、學生規模、具有人才頭銜的教師數等成果的“量”,更關注教師隊伍結構、學術成果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成果轉化使用情況等的“質”以及專業建設的過程信息。將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全部信息納入動態監測范圍,不僅重視教學成果獎、一流課程等最終成效,更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科研素養和思想品德的成長變化。
寫實反映。通過客觀描述立德樹人、專業定位、建設目標、建設措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等事實,檢驗專業發展與專業建設規劃的契合度,評估其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特色呈現。強調監測體系的開放性,體現專業的差異性,根據不同專業的建設內涵與發展規律設置不同的監測指標,并允許各個專業自設反映專業特色與優勢的評價指標。
動態更新。通過設立教育評價與督導處、網絡與信息化處,建設數據中心、完善本科教學狀態數據采集管理辦法,及時更新專業建設的過程與結果數據,實時反映專業建設狀態。
通過監測信息平臺將專業評估與教學基本狀態數據采集、校內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建設有機結合、系統推進。建立教學運行狀態數據平臺,設計量化監測模型,以教師、學生、教學管理者的行為、物的狀態、管理因素為監測對象,將專業評估與常規教學運行和監測數據深度融合,確保信息來源的多元化和數據采集的常態化、過程化,增強評價的客觀性和規范性。
建立專業評估指標體系與操作規程,實現準確診斷
完善評估制度,創新監管模式。以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標尺,構建包含專業定位與發展、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與資源、教學管理與質量保障、教學改革與成效、學生發展6個一級指標及17個二級指標、43個主要觀測點的評估指標體系。通過分層指標體系的設計,以人才培養全流程中的關鍵環節作為評估要點,以教學運行全流程中的客觀數據、活動記錄和反饋信息為評價依據,通過多維視角和多樣化價值判斷,采用校內監測運行數據與校外第三方調研數據相結合、集中檢查與隨機抽查相結合、自我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五結合”實施專業評估。
簡化評估程序,創新服務方式。以信息化賦能,形成集評估規則、評估指標、技術標準、計算方法、實踐操作規程于一體的本科專業評估標準化操作系統。一是充分運用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數據,同時面向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管理人員三大主體的行為要素開展常態化數據采集,將評估任務解構融合到教學狀態數據采集、日常教學管理、專項檢查和督導等常規工作中,簡化評估程序,避免短時集中式評估造成的工作壓力和重復工作,減輕教學單位負擔,提高專業評估效率。二是改變只重結果、一評了之的做法,將評估工作重心聚焦于評估數據挖掘、分析和問題梳理與對策服務。通過深度挖掘評估數據,編制專業評估分析報告,從總體排名、分項指標得分、同類專業比較、改進方向等方面對專業建設情況進行深入分析,讓數據說話,指導專業更好地進行建設。
形成質量監控與保障閉環及長效機制,達成持續改進
運用系統觀念與思維,完善“動態監測—準確診斷—持續改進”三位一體的專業評估機制,通過建立教學運行狀態數據平臺、自主設計量化監測模型,形成“評估數據實時采集、教學過程常態監測、質量數據實時反饋、評估結果分類使用、專業預警動態調整”的專業評估與建設長效機制,完善質量監控與保障閉環運行系統,實現專業辦學放權背景下的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改進、自我提高、自我管理。
將校內專業評估定位于發展性評估,建立起評估與教學建設和改革的鏈接機制。一是依據評估制定規劃。根據本科專業評估報告對專業的數據分析、問題梳理、現狀總結和專家結論,各專業制定完成專業建設發展規劃。二是依據評估抓建設。將評估結果與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等建設項目的申報立項結合起來,每年投入6000余萬元資金支持教學基本建設。三是通過評估促改革。根據評估結論定期編制評估報告,發現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促進教學改革。四是借助監測數據和評估信息,每兩年評選并獎勵優秀系部。
(劉萍 程孝良)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