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傳統 突破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致力于鋼琴教學改革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鋼琴教育是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素質教育在音樂領域的展現形式之一,它不僅致力于培養學生鋼琴演奏能力及音樂鑒賞能力,更追求幫助學生掌握觸類旁通的藝術精神領悟力,增強學生的文化傳承力和藝術創新力。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立足傳統鋼琴教育教學,并反思存在的弊端,積極推動以多樣化手段創新鋼琴藝術教育場景及模式,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受力和創造力上,鼓勵學生做課堂的主人,積極發揮自身想象力和創造力,勇于在學習和生活中創新實踐,既在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及人文精神方面下足功夫,以求培養出具有扎實鋼琴演奏功底、優秀文化理解力和勇于創新實踐的綜合型人才,也致力于為實現新時代鋼琴教育創新發展作出積極探索和應有貢獻。
豐富鋼琴教學場景拓展學習形式與維度
新時代鋼琴教育講求場景的豐富、內容的充實、形式的多樣,只有將時代發展進程與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相結合,不斷推陳出新創新鋼琴教育,才能從根本上契合素質教育的思想理念。一直以來,學院堅持以時代發展脈搏為指引,以鋼琴教育及音樂教育自身特色為依托,以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為目標,以自身辦學特色為基礎,堅持創新鋼琴教育形式,努力豐富鋼琴學習場景,不斷完善教育教學架構,鞏固既往教學成果,開創嶄新教育之路。
一方面,利用自有場地積極舉辦音樂會與藝術交流會,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其中,既在音樂會的氛圍中學習音樂知識,又在藝術的熏陶中提升理解力與領悟力,增強教師的教學本領,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創新了音樂教育的場景,實現了將鋼琴教學融于表演的先進教育理念,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感悟,增強學生的上進心與積極性,營造出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和氛圍。例如在由中國人民大學學校辦公室、藝術學院聯合主辦的“我愛你中國”2022年新年音樂會中,一首首傳遍大江南北的經典歌曲記錄著人民的心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留存了生動鮮活的音樂檔案,記錄著中華兒女對祖國的無限熱愛與忠誠。其中,雙鋼琴《黃河》組曲以黃河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頌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的偉大抗戰精神;鋼琴家劉琉和學生路丹陽奏響上半場最后一曲《西域風情之一杯美酒》,行云流水般的演奏充分展現了西部人民幸福美滿的生活。整場活動是中國人民大學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一次成果展示,既是藝術學院師生向全校師生的一次匯報演出,也是中國人民大學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的一次有益探索,實現了美育和德育的統一。
另一方面,學院始終不忘將鋼琴理論知識與提升人文素養相結合,開展全面的藝術能力及品質教育,并積極結合信息技術與平臺,為學生開辟線上學習交流空間,助力學生實現隨時隨地的自我教育與提升。例如,學院結合“我和我的祖國”“讀懂中國”等系列主題舉辦了“審美與人生”主題講座,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旭曉從5個方面解讀了“審美與人生”這一主題,以審美活動、審美活動的超功利性特征與人生、審美活動的主體性特征與人生、審美活動的感性特征與人生、美與人生啟迪等為話題,為學生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將富有思辨性的美學知識作了準確生動的闡述,引發在場師生對“美”的概念的熱烈討論,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美的發現能力、感受能力、表達能力與創造能力,使學生擁有求知、審美、健康和收獲的人生。再如,邀請專業教師及跨文化研究專家,借助視頻平臺和直播形式舉辦了“跨界中國音樂賞析”系列音樂賞析類講座,不僅為學生深入講解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音樂歷史文化,還結合各民族音樂特色為學生呈現了內容豐富的知識盛宴,生動展現了音樂作為民族文化與精神的有聲載體的魅力所在,使學生在與教師的交流互動中領會了音樂知識與歷史文化的深刻聯系,既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推動實現了音樂傳承思想文化、樹立高尚意志品質的作用與理念,又切實踐行了以科學技術手段實現跨文化、跨地域、跨時空音樂知識教育的創新發展。
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增強師生互動交流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直接實施者,其教學理念與水平對學生學習效果產生質的影響。一直以來,學院堅持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核心,明確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領路人和教學實踐的實施者的重要作用,注重打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藩籬,強化提升師生溝通交流質效,引導教師跟隨時代變化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偏好與動態,創新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升級教學手段,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開拓暢通的溝通渠道,促進學生取得優秀的學習成果,順利實現個人職業理想。
首先,學院建立起內外合力的教師培養體系,加強對音樂教師綜合能力的全方位訓練。對內組織常態化教學研討會,促進音樂教師在教學手段與方法上進行互學互助,針對不同課程細化具體的教學方式與行為,探討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困惑與問題。例如,針對鋼琴教學開展頭腦風暴與教學研討,幫助教師在傳統鋼琴教育與現代社會發展進程及需求之間建立連接,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教學手段,賦予鋼琴教育教學場景和儀式感,將高雅藝術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聯系,促使學生對鋼琴教育理念及愿景產生共鳴與向往。
其次,對外加強學術交流。學院鼓勵并支持教師積極“走出去”開眼界長本領,向優秀專業院校教師“取經”,學習國內外先進教學手段及教育理念,廣泛參加技能競賽與說課比賽,拓展音樂教師思維廣度與深度。
再其次,增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以活躍的課堂氛圍與靈活的學習方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借助鋼琴教育自身的飽滿情感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鼓勵學生就學習內容、進度及方式等抒發個人觀點與情感,集思廣益,增強學生對鋼琴學習的自主性與參與感,使學生建立起為自己學習、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造力的提升。
激發學生內在動力 增強爭先創優意識
相較于外在激勵,學生自身的內在動力是提升學習質效的直接因素,新時代的鋼琴及音樂學習應該是無處不在的,積極汲取同輩榜樣的精神力量更有助于學生們激發昂揚斗志,提升學習動力,培養爭先創優的意志品質,從而實現長遠發展,在步入復雜的社會環境后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個人價值。因此,學院采取多種方式,鼓勵學生自我探索、自我發現,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創作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優秀的心理素質。
首先,加強正向引導,利用學院官方網站、微博及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積極傳播正能量,對身邊的先進事跡予以表彰,鼓勵學生積極發現身邊的榜樣并主動學習,使良好的品行在校園內廣泛傳播,建立起健康成長的大環境。
其次,積極組織音樂知識比賽,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認真備賽,提升學生的個人責任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維度,為日后的專業創作積累情感素材。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鋼琴能力競賽,在開拓眼界的同時增強專業技能與本領,幫助學生客觀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培養學生積極面對問題、認真查找不足補齊短板的能力,通過專業競技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學生長遠健康發展增添動力。近年來,學院多次參加墨爾本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德國魏瑪國際李斯特青少年鋼琴比賽、“長江鋼琴杯”青少年音樂比賽、國際華人藝術節鋼琴大賽等具有較高專業性和學術性的鋼琴比賽,各專業教師認真負責、耐心細致地指導學生,使學生得到了鍛煉,提高了演奏演唱技巧以及作品的處理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并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舞臺鍛煉機會。
再其次,學院還積極邀請優秀校友回校交流,以自身學習經歷和感悟為依托,向在校學生傳授學習方法和社會實踐經驗,通過分享海外留學經歷和工作經歷,幫助學生們理性分析專業發展前景,明確自身職業理想與社會需求的匹配程度,為目標不清晰、人生尚缺乏規劃的學生分析不同職業發展道路的利弊,給予學生們多種思考方向和視角,幫助學生們認清自我與社會現實,厘清求學就業的長遠規劃思路,提前儲備實現自身目標所需的知識,堅持錘煉和提升專業技能,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樹立為自身發展負責的自主意識,切實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內在動力。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以行動踐行創造力
實踐能力是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是構建和完善能力網中的重要一環,只有經過實踐檢驗和錘煉的理論知識才能為成長所用,只有經過實踐捶打和磨礪過的青年才有可能成長為社會建設的有用之才。對于鋼琴等藝術類教育教學而言,更不能將腳步和思維禁錮于傳統課堂之中、停留在理論層面之上,因此,學院鼓勵師生打破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之間的壁壘,積極“走出去”,踐行并檢驗自身的創造力。
首先,學院注重通過實踐活動檢視學生的藝術領悟力與創造力,積極開展各類校園活動,并組織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全面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和社會服務意識。例如,秉持“為人民而藝術”的宗旨舉辦鄉村振興課堂,由專家教授帶隊深入鄉村振興一線,為來自多個鄉村的學生講授藝術助力鄉村振興系列課程,手把手開展藝術實踐指導,以科學的方法、創新的理念、多樣化的手段在校地之間搭建起藝術的橋梁,鼓舞了鄉村人民的生活熱情和用藝術創造生活的干勁兒,為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機會,帶動當地經濟與藝術結合發展,實現了藝術創造力向經濟效益的良性轉化。
其次,學院堅持將藝術理論教育與實地實踐相結合,帶領師生深入不同地區分析當地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組織師生開展研究討論,結合地方特色積極協調人員、調配資源,制定了個性化藝術發展推進方案,為不同地區量身定制了多個具有藝術文化特色和民俗風情的文化旅游項目,既激發了當地村民以藝術特色促進家鄉全面發展的意識,又在實踐中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與眼界,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再其次,學院還積極推進鄉村藝術教育云課堂的建設,組織學生走訪基層開展實地教學,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線上藝術指導,促進包括鋼琴教育在內的藝術領域知識的廣泛傳播,用藝術為鄉村賦能,實現鄉村振興與發展模式的創新。
(康毓春)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