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奮楫揚帆 聚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養高地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2-18  閱讀:次   |
42.9K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坐落于江西歷史文化名城宜春。合并建校19年來,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守“愛生如子”的育人理念,立足服務地方,強化內涵建設,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特色日益凸顯,成為江西省示范性高職院校、江西省優質專科高職院校、江西省“雙高計劃”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院校。

  2020年,學校乘江西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東風,實施提質創優工程,并承接了國家教育部門《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高職院校對接的全部38個項目。圍繞“高水平、高層次、高賦能”三個主題,穩定辦學規模,融入區域產業發展,致力于內涵建設,開創改革創新新局面,著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養高地。

  黨建引領,堅守立德樹人初心

  堅持黨建引領,切實加強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筑牢筑強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開展“三聯”“五星創評”“十個一”等系列活動,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水平,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實現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黨建文化與校園文化、先鋒模范作用與師德師風建設、組織生活質量與教育教學質量、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五個融合”,引領學校各項工作蓬勃發展。著力打造學校“出彩宜職”黨建品牌,開展“一院一品、一支部一特色”黨建品牌創建活動,提煉出23個基層黨組織黨建品牌。學校先后在全省高校“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推進會和全省高校黨委書記、校長暑期研討班暨落實高校黨建工作責任專題培訓班上作典型發言。

  學校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構建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聚”推進“三全育人”大格局。一是聚焦關鍵崗位,推進全員育人,領導干部示范引領,思政隊伍擔當骨干,教職員工崗位育人。二是聚焦關鍵環節,推進全程育人,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搭建實踐育人平臺,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進社區、進鄉村。三是聚焦關鍵領域,推進全方位育人,師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好人文化”,提升宣傳陣地育人成效,加強體美勞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學校積極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課程思政質量與實效。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了學生星光社會實踐活動小組,在校內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黨史知識競賽、學習讀書會、思政課實踐教學成果展演,在校外設立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實現了思政教學和專業技能有機結合、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思政課“理論教學問題化”“輔學讀本通俗化”“實踐教學多元化”“考試方式菜單化”的“四化”教學模式改革項目,獲江西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落實課程思政實施方案,實現課程思政的專業、課堂全覆蓋;落實校領導上思政課制度,黨政領導班子帶頭走進課堂給學生上開學第一課,常態化推進思政課集體備課。據調查,學校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滿意度達98.2%。

  學校依托當地豐富的紅色資源,積極推進紅色文化育人實踐活動,持續開展“誦讀紅色家書”“傳唱紅色歌曲”“追尋紅色足跡”等活動。深入挖掘當地紅色教育資源,創作了大型舞臺劇《光耀宜春》,通過舞臺劇演繹身邊的革命歷史故事,激發師生員工對家鄉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傳承紅色基因。

  融合發展,提升專業服務水平

  學校立足服務地方,完善產業結構調整與專業設置變革的驅動調控機制,按照“跨界融合、集群發展、梯級建設”原則,形成與地方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緊密對接的專業發展格局,構建以健康管理、學前教育、新能源(鋰電)為引領示范的重點專業群,以醫學檢驗技術、智能制造、智慧旅游、小學教育為骨干的重點培育專業群,以電子信息、智慧農業、智慧財經為基礎支撐的“3+4+3”專業群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專業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崗位鏈深度融合。近年,畢業生當地就業率均達65%。

  堅持產教融合,創新“政行企校”四方聯動機制,建立校企命運共同體。學校與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全方位合作,聯合成立“國軒產業學院”,并實現當年招收新生。與蘇州幾何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建設電商產業學院,精準對接鄉村振興,共同打造涉農電商平臺,實現學校、學生、企業、地方經濟多方共贏。

  學校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化對外人文交流與合作。加入“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國際聯盟”組織,并被國家教育部門確定為“智能制造領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養基地”。學校在泰國蘭納皇家理工大學設立海外分校,開展海外培訓、中國師資國際化教學活動、專業研討與文化交流;同時,在馬來西亞城市大學設立“精一學堂”,開展深度文化交流和“中文+技能”技術人才培養,輸出學校優勢專業課程標準。通過交流合作,學校引進國外高校24門優質課程實現本土化,并輸出4門課程標準。學校作為江西省首批實施留學生培養的三所高職院校之一,已招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19名。

  “三教”改革,賦能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建立以師德師風建設為引領、外引內培為重點、制度改革為保障的師資隊伍建設體系。一是開展師德師風專題教育活動,通過承諾書簽署、專題討論會、專題報告會、主題黨日活動等形式,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將師德師風建設推向深入。二是不斷優化人才政策和用人環境,加大高層次人才招聘力度,近兩年引進博士、碩士及“雙師型”人才100余人。三是完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別的教師發展標準與評價機制,構建新教師“拜師學技”全方位成長培養,骨干教師、教學名師專項進階培養,專業教師企業頂崗實踐循環培養的教師培養機制,教師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大幅提升。四是推進制度建設,改革績效考核和績效工資分配方案、職稱評聘辦法、科研和教學成果獎勵辦法等,激發了教師投身教學、科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建了兩個省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學校是首批國家“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已有16個專業共17個證書試點。各專業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將行業崗位的新工藝、新規范和技能競賽的新要求充實進入教材內容。校企雙元合作編寫教材17種,開發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5種,新型教材做到課程與職業崗位對接、與考證融合、與技能競賽結合。學校以崗建課、以賽提技、以證促學,形成“崗課賽證”融通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近年,學生參加技能大賽獲國賽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參加江西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4金3銀2銅,有一部教材入選“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書目。

  學校實施“課程設置模塊化、教學過程一體化”改革,普遍開展翻轉課堂、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模式,推動課堂教學革命。依托綜合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不斷豐富虛擬仿真實訓課程資源,已有10余門課程開展實訓教學。學校推進信息化教學改革,推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先后建立在線開放課程平臺、線上教學與互動平臺、教師線上備課系統、質量診斷與改進平臺、專業(群)建設與評價管理平臺等信息化服務平臺。學校有23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兩門在線課程獲評省級防疫期間線上教學優質課。贛西綜合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入選國家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項目。

  “愛生如子”,匠心助力精彩人生

  “愛生如子”是學校學生工作遵循的教育理念。學校健全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工作機制,完善服務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宿管中心、資助中心、創新創業中心,全方位助力學生成長成才、全面發展。學校建立“校長接待日”制度,開展校領導“雙體驗日”活動,進食堂、進寢室,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了解學情民意,每天都有一位校領導24小時帶班值守;黨政干部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對一”結對幫扶;寒暑假開展“讓我的愛送你回家”愛心家訪活動,架起學校與家庭教育的橋梁。學校組織編寫的《愛生如子》一書正式出版并入選國家教育部門“高校德育成果文庫”。

  學校有藏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維吾爾族等33個少數民族的400余名學生,做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極為重要。學校從“三心四進五結合”方面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即:“三心”,領導關懷聚人心,結對幫扶暖人心,選樹典型振人心;“四進”,民族團結進宿舍、進班級、進家庭、進鄉村;“五結合”,民族教育與思想引領、提升素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地方特色及“連心共建”相結合。民族工作有聲有色,獨具特色。一是在學生中普及民族文化和民族知識,增強學生民族團結進步意識;二是開展以彝歷年、藏歷年、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節、中秋師生聯誼、話端午等為代表的校園民族文化精品活動;三是暑期校領導帶隊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送溫暖活動,走訪四川、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少數民族學生家庭,看望在邊遠地區實習就業的學生,并對接當地政府部門,建立起“流入地”和“流出地”兩頭對接幫扶機制,共同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安心完成學業;四是學校對少數民族學生實習、就業情況全程跟蹤關注,確保少數民族畢業生全部就業、就好業。學校被評為“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學校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主線,秉持“代天工以立人,開萬物以昌黎”的辦學宗旨和“尚德尚賢,惟精惟一”的校訓,堅持“深融合、創特色、鑄品牌”的辦學思路,奮力譜寫特色鮮明的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新篇章。

  (王少波)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