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協同打造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將德技并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的關鍵路徑,緊密對接行業企業需求,牢牢把握德技雙馨“時代魯班”的人才培養定位,聯合中建二局等行業頭部企業,共同制定培養目標,深度挖掘行業企業育人思政資源,聯合實施課堂教學和效果評價,構建了企業全過程參與的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四位一體”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培養適應建設行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建立“專業—課程—課堂”三級課程思政目標鏈
學院積極匹配建筑企業崗位能力要求,基于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以德技雙馨的“時代魯班”素質規格作為專業素質目標,校企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確立了全校55個專業的課程思政目標。依照課程對應的崗位能力,挖掘各門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優化課程標準,細化課程素質目標,進一步確定了學院807門課程的思政目標。圍繞課堂內容中的知識點,融入思政元素,設置課堂的德育教學目標。
校企合作,將企業崗位用人標準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充分結合,以專業為單位進行目標整體設計,課程和課堂逐級銜接,形成了體系化的三級課程思政目標鏈。2021版職業教育土木建筑大類專業目錄修訂和17項國家教學標準的修訂均采用了該目標鏈。
構建以“魯班精神”為核心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學院以培養德技雙馨的“時代魯班”為目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誠信守法的法律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等融入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之中;根據建筑企業一線崗位職業素質要求,將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深度融合,結合企業勞模等典型人物和施工現場案例資源,深度挖掘各類課程中的吃苦耐勞、質量意識、安全意識、規范意識、綠色環保等內容,構成職業思政元素。
學院系統挖掘整理出土建類專業中的愛國主義、遵紀守法等11個基本思政元素,規范意識、團結協作等13個職業思政元素,建立具有土建特色的課程思政內容資源庫,收集了5000余條教學資源,把思政元素和教學資源充分運用于教材和課程建設中,進一步豐富課程思政課堂教學內容載體。
中建一局、中建二局等行業骨干企業深度參與學院“三教”改革,出版課程思政特色職業教育教材36部,獲評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2項、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1人;打造了45門在線開放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其中省級示范課程6門。
創新思政元素融入課堂的教學方法
學院組建了專業課教師(含企業兼職教師)、思政課教師混編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開展集體備課。校企雙元主體在入學教育、基礎學習、專業訓練、頂崗實踐、職前培訓5個階段,圍繞思政課、公共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4類課程的不同特點,以課程為單元融合不同類型的思政元素進行教學設計,形成教學實施方案,開展課堂教學。
教學中,學院通過典型法、比較法、疏導法、團隊力量法等遞進式實現各類課程中思政元素內容承載的育人功能;通過設立專項教改課題、打造示范課程、舉行教學比賽、典型案例評選、課堂觀摩等活動,按照理論研究、教師培訓、試點實施、全面推開4個步驟穩步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課堂教學能力,確保各類課堂協同、潤物無聲的育人成效。
2019年以來,學院教師獲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全國獎項2項、省級獎項55項,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一等獎1項;獲評省級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1個;舉辦了兩屆課程思政教學競賽,評選了32個課程思政教學典型案例,提供了土建類專業核心課程的課程思政設計教學案例集。
建立結構化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
學院以教師和學生為共同評價對象,定性與定量、標準與非標準、長期與短期考評相結合,建立結構化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將結果運用于教師能力和學生發展成效的考核。包含主動性、應會知識和教學能力3個維度的35項評價指標,通過教師自評、學生評教、督導聽課、教研室評價等對教師實施評價,將結果納入教師個人成長發展手冊。學院還將企業人才評價和院校育人評價標準融合,構建了涵蓋知識掌握、學習能力和實踐行為3個維度的41項評價指標,通過學期素質測評、年度評優、畢業前綜合素質考核、畢業生追蹤評價開展學生評價,將評價結果納入學生個人成長記錄。評價體系建立以來,教師年度好評率達95%以上,畢業生好評率達97%以上。
校企雙元“四位一體”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實施,實現了培養高質量、就業高平臺、發展高空間的育人成效。2017—2021年,學院獲省大學生綜合素質A級證書者多達660人,位居省內同類院校前列,50%以上的畢業生就業于行業骨干企業。(王艷 彭麗 何智明)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