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賡續前行 奮楫爭先 ——從鄉村振興新圖景看教育擔當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2-25  閱讀:次   |
42.9K

浙江大學教授深入基地,與茶農交流發現的黃茶變異株。 資料圖片

  一年前,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隆重舉行。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他對脫貧后的部署思慮已久,要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總書記的諄諄叮囑,指明方向,鼓舞人心。

  脫貧攻堅的征程上,“教育”熠熠發光。改造學校、職業培訓、對口幫扶……無數家庭戰勝貧困,改變命運。

  鄉村振興的藍圖中,“教育”再擔重任。筑牢底線、創新模式、文化浸潤……秀美山村激發活力,提檔升級。

  正值春回大地。鄉村振興新圖景里,教育戰線奮楫揚帆。

  鞏固拓展,有效銜接

  河北省威縣魏家寨村,梨樹繁茂,生機盎然。

  曾經,這個位于華北平原深處的傳統農業村,產業匱乏,增收乏力。自2015年教育部定點扶貧以來,通過高質量精準扶貧,魏家寨村全面擺脫貧困。

  不久前,又有一個好消息傳來:教育部確定魏家寨村為定點幫扶鄉村振興示范村。

  從“扶貧”到“振興”,一個轉變,滿是使命,飽含希望。

  魏家寨村,是教育系統賡續奮斗的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胸懷“國之大者”,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教育部迅速調整工作機制,轉換工作重心。

  加強領導——

  教育部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調整為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部黨組書記、部長為組長,部黨組成員為副組長,各司局、直屬單位均作為成員單位。

  健全體系——

  全面建立“部黨組會—領導小組會—工作推進會”相銜接的決策部署和推動落實工作體系。

  加大幫扶——

  部黨組成員統籌指導,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全覆蓋對口聯系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強化保障——

  聚焦義務教育有保障、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教育信息化、定點幫扶等領域出臺系列政策文件。

  與此同時,26個省級教育部門、85所直屬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也成立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從教育部內到部外、從省級教育部門到直屬高校,工作重心實現全面銜接轉段。

  在新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機制下,教育系統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取得良好開局。

  這個寒假,廣西南寧第十七中學的教職工們持續做好家訪、勸返工作。“假期結束后,孩子們能否如數歸來,是我最關心的事。”校長張焰說。

  該校80%以上的學生來自進城務工家庭,大部分是低收入人群子女,有些學生會因種種原因產生厭學棄學情緒,保證“一個都不能少”是學校鞏固教育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使命。

  推進控輟保學從動態清零向常態清零轉變,是一項稍有放松就極易反彈的任務。各地壓實責任,以“控輟保學,標準不降,力度不減”為底線,脫貧家庭輟學學生持續保持動態清零。

  以此為主要標志,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的機制不斷健全:

  2021年秋季學期起,本專科生國家助學貸款額度每人每年提高4000元,精準資助水平大幅提高;

  中央財政安排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資金54億元,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加強;

  中職學校東西部合作辦學推動178所學校結成對口關系,支持農民工、高素質農民、往屆高中畢業生等報考高職院校;

  三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鞏固推普脫貧攻堅成果。

  行百里者半九十,咬定青山不放松。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教育脫貧攻堅的豐富經驗,正在轉化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澎湃動力。

  “鄉村”“教育”雙促進

  教育,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農民最為關注的公共服務。

  作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兩個“優先發展”的重要結合點,鄉村教育,必須擺在“優先”中的“優先”位置。

  統籌鄉村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率,各地科學制定總體規劃,明確時間表、路線圖,鄉村教育振興全面提速。

  北京市密云區不老屯中學地處偏遠,師資老化,生源流失,在追求高質量辦學的道路上,困難重重。

  2021年,北京十一學校與不老屯中學“結盟”。在十一學校鄉村幫扶項目組的幫助下,不老屯中學開啟育人模式變革,不到一年,學校面貌煥然一新。“我的學校變得特別帶勁!”學生們歡呼。

  “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無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夏林茂說,到2025年,北京市鄉村振興將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這意味著每一所大京郊的鄉村學校都將在融入大城市發展戰略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當不老屯中學的鄉村教育振興事業轟轟烈烈之時,千里之外的江蘇徐州市睢寧縣官山鎮官山中學,正在感受教育振興鄉村的喜悅。

  曾經,官山中學的在校生一度流失至僅剩300余人。校長彭躍龍記得當時的凄涼:“學生都到城里去了,家長走了,村子也空了。”

  痛定思痛。在各方幫助下,官山中學臥薪嘗膽,歷經艱辛,憑借鮮明的鄉土教育特色重鑄輝煌。

  一系列連鎖反應就此發生:學生日益回流,在校生增長至2000余人。家門口就能上好學,勞動力也不再外流,鎮上企業招工難迎刃而解,官山鎮經濟社會發展紅紅火火。

  從北京的不老屯中學,到江蘇的官山中學,勾勒出新起點上教育和鄉村的辯證關系,投射出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振興鄉村“雙促進”的工作格局。

  這是遍布活力的田野——

  鼓勵農民在教育布局、學校建設、教學管理等方面積極參與,教育公共服務要更適合鄉村、更貼近農民,成為各界共識和積極行動。

  這是充滿希望的田野——

  把鄉村學校建設成為鄉村的文化高地,成為廣泛的社會愿景。坐落鄉村,扎根鄉土,鄉村學校將成為傳承創新鄉村文化的重要陣地。

  這是步伐鏗鏘的田野——

  面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每年定向培養1萬名師范生;加快教育新基建,推進農村學校數字校園建設和信息化應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升級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計劃”,累計招生87萬人,以人才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鄉村教師“有奔頭”,鄉村孩子“有盼頭”,鄉村教育“有看頭”。“雙格局”的扎實舉措,正在錦繡大地上全面鋪開。

  夯實基礎,久久為功

  回顧脫貧攻堅,明確的時間表、精確的幫扶戶,既要快馬加鞭,又要落地見效。參與其中的一線工作者,獲得感滿滿。

  展望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對長遠,穩扎穩打、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成為引領工作的價值導向。

  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大塘漯村村民陳冬(化名)的三名子女,又開始獲得每年1250元—3000元不等的教育補助。

  陳冬一家早在2016年就已脫貧,但是2021年,由于遭遇一系列變故,全家收入銳減。關鍵時刻,寧遠縣的返貧致貧監測預警系統發揮作用,工作人員及時上門核實,將陳冬一家列為易返貧致貧對象,縣教育部門迅速落實政策。依靠政策性收入及務工收入,陳冬一家返貧風險顯著降低。

  如今,各地正建立健全易返貧致貧學生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義務教育有保障”的底線將筑得更緊實。

  修煉內功、夯實基礎、著眼長遠,2021年,教育系統的鄉村振興工作,沉穩有力。

  脫貧攻堅期間,高校全面投入,將師資、人才、科技等優勢不斷轉化為地方發展的動能,發揮重要作用。

  接棒鄉村振興,高校再上層樓。2021年,僅教育部直屬高校就直接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5.85億元,購買和幫助銷售脫貧地區農產品9.3億元,完成縣鄉村基層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培訓16.23萬人次,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152個。

  與此同時,高校定點幫扶工作模式日趨豐富,“國情育人—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成果轉化—鄉村振興”的全鏈條工作體系日趨完備。

  華南理工大學以高校智庫和科技為支撐,建立“碳中和新鄉村”的新幫扶模式,發展新能源、推進碳交易,促進鄉村生態資源轉化為資產。學校和相關企業合作,推動漁光互補綜合示范基地建設,建設8000戶農房改造型光伏陽光亭,創建全國第一支“碳中和新鄉村基金”。“碳中和新鄉村”模式在廣東、云南等多地推行,可撬動超過400億元的社會資金投入。

  “華南理工大學將發揮學校獨特優勢和資源,持續深入做好定點幫扶工作,努力為助推脫貧地區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麥均洪表示。

  接續奮斗、勇毅前行。

  在脫貧攻堅中書寫濃墨重彩一筆的教育戰線,面向新的偉大任務,必將贏得更加耀眼的榮光。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