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大冶市濱湖學校 “古建課程”促融合 立足“雙減”守初心
“大地為大爐,造化為大冶。”大冶市地處鄂東南,長江中游南岸,素有“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之美譽,千年銅都因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而得名。中國保健酒之鄉、中國古建之鄉、中國石雕之鄉、中國詩詞之鄉一串串美譽,源自于大冶這座城市厚重的底蘊。
大冶市政府部門長期以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教育作為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投資10多億元新建、改建城區12所學校。
大冶市濱湖學校因臨湖而建而得名。學校在深入研究“雙減”政策的落地與實施中,依托本土古建特色,引領教師積極探索育人新思路,開發“中國古代建筑研學”主題課程,完美融合“一、二、三”課堂,構建“雙減”生態鏈,創新課程模式,著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辦成了大冶人民首選的學校。
創新課程促融合
啟智明心潤學子
“潤澤童年啟航人生”是大冶市濱湖學校矢志不渝的追求。學校以“千年銅都、中國勁酒、古建之鄉”三張大冶市重點打造的名片為發端,通過欣賞和了解中國古建筑,讓學生領略歷史的厚重、文化的燦爛;在感悟古建大美的同時,能夠啟迪思維、陶冶情操、傳承文化,最終為創新文化、推動社會文化的進步鋪下基石。
立足于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及傳承,在深入研讀《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濱湖學校針對小學階段的學情特點,深入挖掘、提煉出學生好了解、能吸收、易掌握的學習內容,組織教師編寫“中國古代建筑研學”系列校本教材,作為學校美術學科日常教學指導用書。設置了“雕梁畫棟、小件大美、古韻黏土、筆尖古蘊、青瓷陶坊、小魯班木工坊”六個子課程,涵蓋色彩、素描、手繪、泥塑、陶瓷制作、木工手作等方面的教學內容,相互之間既緊密聯系又獨立成體系。
第一課堂,培養學生濃厚興趣,感受中國古建魅力。課堂教學中,教師以部頒教材為依據,用校本教材作為課程實施載體,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發現美、理解美、描繪美、創作美,實現小學美術課程教學目標。
第二課堂,依托興趣社團,著眼學生個性化發展。課后延時服務時間采用學生自主選擇、“走班”選課的方式,組建六大興趣社團。每個社團以學期為單位,預設教學目標實現周期。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選擇一個對應年級段的社團,一個學習周期結束經考核合格可以轉入更高年級段社團。學生全部六個社團的課程學習結束,將會對中國古代建筑的整體構圖、色彩搭配、部件結構、基本創作工具使用等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動手實踐能力、創意思維能力、專注力、自信力、思考力將會大幅提升,工匠精神得到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也會進一步增強。
第三課堂,研學同行,奠基學生永續發展。大冶作為“中國古建之鄉”,殷祖徐泰的古建筑村落、城西的古建主題公園、佛圣堂中國古建展館等一大批古建元素體現集中的場所,為濱湖學校的“中國古代建筑研學”系列課程提供了完整的課程資源。
遵循藝術源于生活的原則,為了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其對藝術生活的熱情,學校組織學生來到殷祖徐泰村研學。將古建課堂直接搬到戶外,讓學生近距離感受中國古建筑的魅力,感受古代建筑在布局、造景、借景等方面的博大精深,促進學生發現美、觀察美、表現美的美術素養的提升。同時,也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生活即學習,課程資源無處不在,學習活動永無休止。
古建社團創特色
落實“雙減”葆活力
每學期期末的社團展示日,是令學生興奮的一天。這一天,“中國古代建筑研學”系列社團的學生不僅可以在家長面前“露一手”展示技藝,還可以獲得一本社團輔導教師精心設計、親手制作的“社團成長紀念冊”。紀念冊里收錄了一學期以來學生在課堂上的精彩瞬間和優秀作業,并且針對每一名學生的特點和表現,寫下了激勵評語。
優秀作品展、社團展示日、成長紀念冊,這些激勵措施大大激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為濱湖學校“中國古代建筑研學”系列課程的后續發展注入永久的活力。
“中國古代建筑”是學校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的一處“富礦”。中國古建中的牌匾創作是書法藝術和古文學的結合體,需要書法教師和語文教師的積極配合;古建中各種構件的黃金比例,離不開數學知識的參與;飛檐斗拱著力點的確定可以在科學課上找到答案……
多門學科的有機對接,各種課堂形式的相互融合,構建了“雙減”背景下良好的校園“生態鏈”。
“去年,媽媽每月花錢送我去美術培訓班,現在在學校就可以免費學,周末再也不往培訓班跑了。”五年級學生鄭子怡說。如今的濱湖學校,越來越多的學生離開了校外各種收費昂貴的特長班,使“雙減”真正發揮實效。
(黃開武 鄭正剛 紀樂華)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