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儀表工業學校 以標準研制構建專業人才培養新生態
當前,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急需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專業標準的制定成為重中之重。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重慶市首批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四川儀表工業學校從2017年1月起,依據《工業自動化儀表及應用專業教學標準》,總結示范校重點專業建設項目精髓,開展了以標準研制引領中職儀表類專業人才培養新生態建構的探索與實踐。通過試點、總結,擴大試點、再總結,推廣應用取得突出成效。該成果榮獲全國機械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等,在提高中職儀表類教育教學質量和育人質量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多方聚力
對接產業發展研制標準
充分發揮行業主導作用。學校在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機構主導下,與多家校企開展聯合調研,面向“儀表制造”“過程控制系統安裝”等16個典型崗位,形成《工業自動化儀表及應用專業人才需求與課程改革調研報告》《工業自動化儀表及應用專業崗位能力分析報告》,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工業自動化儀表及應用專業教學標準》。同時,通過解析崗位知識、能力與素質需求,制定了《儀器儀表制造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標準的研究成為規范專業建設的基礎。隨著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學校繼續承擔了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機構重點科研課題“中等職業學校自動化類專業目錄修訂”及子課題“工業自動化儀表及應用專業目錄修訂”,并已順利結題。
優質企業深度參與。學校與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有限公司等在專業標準研究、示范校重點專業建設等項目上深度融合,按照“專業教學標準與職業能力標準對接、培養目標與人才要求對接、課程標準與人才質量標準對接”,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編寫教材、建設實訓基地、實施教學及評價,形成了“三對接六共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基于崗位能力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
多所學校共同研制。學校集聚5所院校,進行專業標準研制和人才培養方案、“模塊化”課程體系、教學資源等的建設。通過實施“項目化與信息化教學融合、產學賽融合、書證融合”,按照“基礎能力→核心能力→綜合能力→拓展能力”四遞進方式,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研究已在儀表類專業30個教學班級中實施,成效顯著,同時實踐成果帶動了專業群建設,10個專業近萬名學生受益。“基于‘三對接六共同’合作模式共建中職專業群的研究與實踐”入選重慶市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典型案例。
完善升級
對接生產任務開發課程
一是優化課程標準。針對16個典型崗位,制定了《調節閥裝調與維修》《壓力變送器裝調與維修》等5門專業核心課程標準,并新建了智能終端配電實訓室、工業4.0智能教學工廠等5個實訓室。其中,建成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工業控制、工業4.0項目2個中國集訓基地,1個儀器儀表維修工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個全國機械行業工業自動化儀表先進制造技術促進與服務基地。二是開發活頁教材。針對專業核心課程,研判新型產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開發了“調節閥裝調與維修”“壓力變送器裝調與維修”等課程的活頁式實訓指導書,實施項目式教學,并開發了《A3000過程控制系統》《液壓與氣動》等工作手冊式教材33本。三是建設課程資源。校校聯合,以工作任務為載體,輔以微課、動畫、視頻、虛擬仿真等形式,開發了《儀表機構與裝配》《認識傳感器》等76個實訓教學資源。其中“調節閥裝調與維修”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獲全國信息化教學大賽二等獎。
學以致用
對接生產方式改革教法
強化素養:針對企業員工應具備的品德、安全、規范等職業素質要求,將企業文化、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引入校園“儀文化”育人環境及教學情境建設中,以社團建設為主線,組建了50余個“儀文化”社團。學校先后榮獲重慶市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特色學校、教育部門讀書活動集體一等獎等多項榮譽。注重實戰:針對儀器儀表制造工崗位標準,對接國家、市級大賽標準,以學生為中心開發教學資源,實施“產學賽”融合,側重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智慧教學:對知識點“多”、內容較“散”、校內實訓設備較“難”實現的項目教學內容進行碎片化拆解,教師實施線上教學活動,企業工程師線上“在線運行操作”,線下師生面對面進行互動教學,有效提高了學習效果和課堂教學質量。
綜合考量
對接行業標準優化評價
首先,研制指標。對接專業標準,建立學分銀行,細化畢業條件,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畢業條件相對接。畢業條件由原來的4個粗放型考核指標細化到人文素質、專業能力兩個方向的9個指標點,評價更加科學全面。其次,優化機制。建立以學校、企業、社會、家長為主體的四方評價機制,采用定量評價、定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發展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從知識、能力、素養三個層面測定學生學習情況,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再其次,改進應用。基于儀表企業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實施“1+X”書證融通,將“職業資格標準、技能大賽標準、行業技術標準”融入到課程標準和核心課程教學資源建設中,探索多種形式的學習成果認定工作。
面對行業發展需要和教育改革需求,四川儀表工業學校大膽創新,提出了“標準引領建構中職儀表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新理念,制定的《工業自動化儀表及應用專業教學標準》成為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形成的“基于崗位能力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有效解決了中職儀表類專業人才培養標準與產業發展對接不足的問題,依據此理念制定的《儀器儀表制造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成為國家新的崗位職業技能標準。學校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畢業生“雙證書”獲取率、就業率等不斷攀升,很多畢業生成長為企業一線技術骨干。學校已建成國家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并建成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一個、重慶市技能大師工作室兩個和教學專家工作室一個。實訓基地作用凸顯,數千名企業員工和學生的能力經過培訓得到提升。學校成功承辦“川儀杯”全國首屆儀器儀表制造工職業技能競賽,并多次在全國機械行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現場推進會等活動中交流發言。在建設制造強國的偉大征程中,四川儀表工業學校將乘勢而上,在專業內涵建設上狠下功夫,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成就更多學子的出彩人生!
(李波 柴彬堂 王戈靜)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