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挖掘紅色文化 創新非遺廣繡藝術設計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深入挖掘紅色文化,以本地非遺廣繡藝術作為藝術設計類專業的重要實踐內容,積極推進紅色文化與傳統非遺藝術文化載體融合,不僅推動了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和專業實踐方面的創新,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實現了學生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的綜合發展。
傳承紅色文化
深化藝術設計教學文化內涵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在開展藝術學科建設的過程中,既重視傳統藝術設計學科的發展,也不斷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程中的傳承與弘揚。藝術設計學科的理論教學不局限于藝術學科范疇,還涵蓋了眾多藝術設計學習和應用環節的相關文化理論研究。
學院充分利用本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文化精神涵養和文化涵養巧妙地與非遺廣繡藝術相融合,并將其融入專業教學,引導學生以紅色文化為指引,積極投身非遺廣繡藝術的學習和傳承,為傳統廣繡藝術注入新的文化特征。借助在藝術設計專業開展的多元化教學,學院開展了全面的藝術和文化指導,幫助學生通過非遺廣繡藝術文化的學習提升藝術鑒賞力和專業設計能力,引導學生在藝術設計學習和實踐中積極踐行紅色文化精神、不斷提升道德修養,培養專業技能扎實、綜合素質高的藝術專業優秀人才。
學院以紅色文化為依托,有力推動藝術設計教學和實踐的創新,充分實現了紅色文化在現代藝術設計教學中的發展,使學生通過藝術設計課程與實踐切身感受紅色文化的精神魅力,筑牢家國情懷。此外,學院以非遺廣繡藝術作為藝術設計實踐和育人的創新點,并借助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不斷完善和強化藝術設計教學與實踐的效果,帶動了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發展。
開展藝術設計教學實踐
推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創新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借助紅色文化與非遺廣繡藝術,積極探索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創新,旨在構建專業發展新格局、打造大灣區創新設計文化。這一目標既符合紅色文化和傳統非遺廣繡藝術的時代化發展要求,也順應了推動紅色文化傳承和非遺廣繡文化發展的要求。地域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對現代設計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學院在教學實踐中,將現代設計與傳統設計藝術相融合,不斷推動區域設計文化創新,實現傳統與現代在文化藝術方面的一脈相承,更加適應于當代文化精神需求以及設計市場需求。
學院依托自身豐富的藝術設計教學資源和雄厚的師資條件,立足大灣區,積極投身藝術設計文化創新和藝術設計的可持續創新發展。本土紅色文化和非遺廣繡藝術體現了大灣區的文化特征和歷史背景,對于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設計文化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學院將設計文化創新發展和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非遺廣繡傳統藝術技藝的學習,帶領學生開展具有廣繡文化藝術特色的設計與創作,以豐富多彩的廣繡藝術文化作品帶動本地相關文化產業發展。在學習與實踐中,學生通過深入學習、自主創作、相互交流,將紅色文化精神同廣繡地方藝術結合起來,并將二者充分融入專業學習,不但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有效推動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深入剖析市場需求
挖掘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潛力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以紅色文化帶動非遺廣繡藝術設計的創新,不僅有效推動了藝術設計教學和專業育人的創新發展,同時深入剖析市場需求,積極接洽當地企業與行業協會,挖掘紅色文化與非遺廣繡藝術的商業價值,從而實現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
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發展而言,非遺廣繡藝術設計的學習不僅需要系統科學的教學規劃,學生對非遺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濃厚興趣也必不可少。學院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中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能夠塑造品性、錘煉意志、完善性格,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廣繡藝術設計創作的精神厚度。學院將紅色文化融入到藝術設計教學中,為師生的教研與學習提供豐富的文化和精神指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非遺廣繡藝術綿延不絕的文化魅力,感受到廣繡藝術傳承背后的人文精神,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設計水平和文化修養。
在現代藝術設計教學和實踐中,商業化是重要的課題,也是實現學生藝術設計作品市場價值的重要渠道。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根據當前藝術市場的需求,將飽含紅色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巧妙地融入到以非遺廣繡藝術為基礎的藝術設計中,高效對接當前文化市場和社會文化需求,更好地實現了學生藝術設計作品的商業價值。學院在廣州歷史街區永慶坊建設的廣繡藝術體驗館,就為紅色文化與非遺廣繡藝術的商業化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優秀案例。(任光培)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