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專題教學改革探索
貫徹“六個突出” 提升專題教學實效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專題教學改革探索
近年來,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教學團隊在中國近現代史系主任郭國祥教授的帶領下探索專題教學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曾在第六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研修班上作為班長向同行作了“武漢理工大學專題教學改革”的經驗介紹,后來又應教育部門的邀請,給“綱要”課教師作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教學的方法技巧”專題培訓。
專題教學要突出“綱要”課程的教學目的
“四個選擇”“三個為什么”是“綱要”課程的核心,也是“綱要”課程的教學目的。為了讓學生對“四個選擇”“三個為什么”有系統理性的認識,在講完“綱要”的書本知識后,設計相關專題從多個維度講解上述問題就很有必要。為了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為什么來到中國”,郭國祥教授從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中國思想啟蒙運動的發展、知識分子“雙重超越”的理想、十月革命的勝利、無產階級成長壯大、五四運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高貴品質7個方面對此進行了深入的解答,該成果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轉載,教學視頻在2021年的湖北省精彩教學視頻展示中榮獲二等獎。為了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雷江梅教授撰寫了專著《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道路》和系列論文《全球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獲得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論文《試析“綱要”課程教學如何把握中國道路的探索主線》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轉載,“中國道路的探索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主線”獲評湖北省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項目。
專題教學要突出教學重點,突出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人生歷程是很多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主題。13位代表中有5位是湖北籍,作為武漢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更有必要充分講解中共一大專題。因此,教學團隊在講授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時,總要穿插“一大漫談”專題。郭國祥教授圍繞這一專題,對一些重要問題,如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間、創始人數和評價標準、偉大建黨精神等,進行了學術性的思考,發表了10多篇文章,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相關論文和講課視頻產生了很好的反響。
專題教學要突出地方特色
關于武昌首義的來龍去脈,很多學生都有濃厚的興趣。教學團隊除了帶學生參觀辛亥革命博物館、近距離感受歷史的風云脈動外,還專門設計了一個專題“辛亥革命和武昌首義”。重點講授張之洞與洋務運動、文學社和共進會的離合關系、辛亥革命第一槍、孫中山與武漢、武漢——英雄的城市、武漢精神等問題,對學生進行生動洋溢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地方歷史教育。
專題教學要突出教師的個人興趣和科研特長
專題教學一定要按照“綱要”教材體系進行,教師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課程與自己的科研興趣和科研專長相結合,讓教學成為“學術型教學”。教師對自己研究的對象理解深入,講起來才能深入淺出,還能與學生分享前沿科研成果,讓學生產生科研興趣。郭國祥教授長期研究中共黨史,尤其關注中共創建史研究,講起中共一大津津有味;雷江梅教授擅長講授“中國道路”,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選擇的理論、歷史和現實邏輯,很有學理性;鄧亦武老師是有名的中國現代史專家,對張之洞等著名人物的事跡信手拈來;柯育芳教授重點講抗戰史,尤其是湖北地方抗戰史;李燕老師講授革命英雄事跡的口述史風格令學生回味無窮。
專題教學要突出年度節慶活動的主題
“綱要”既是歷史課,更是政治課。講政治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突出特色,因此遇到有特殊意義的年份,如辛亥革命100周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五四運動100周年、建黨100周年等,就可以精心選擇一兩個有意義的專題來講授,突出年度節慶活動的主題。
專題教學要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專題教學一定要有時代性,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為了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教學團隊設計了多個專題,如“百年輝煌——中國共產黨一大到十九大”“歷史維度中的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讀”“黨的十九大精神解讀”“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解讀”等。這些專題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又是學生理解“綱要”課程的思想指南和方法論基礎。
(馬海燕 陳波 郭國祥)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