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福州大學:構建“兩線三階六訓式”工程實踐教育體系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3-09  閱讀:次   |
42.9K

  福州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素有“福建省科技人才搖籃”之美譽。針對我國工程教育改革面臨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問題,10多年來,福州大學以27項省級及以上教學成果獎項目為基礎,持續深化改革,以培養扎根和引領產業發展、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強、可持續發展素質高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為目標,構建了“兩線三階六訓式”工程實踐教育體系,有力地破解了工程實踐教育教學方面存在的目標定位低、內容更新慢、機制不完善等共性難題,在工程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

  設計:瞄準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養

  福州大學構建的“兩線三階六訓式”工程實踐教育體系,“兩線”即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兩條線交替聯動協同,“三階”即“基礎實踐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三階式分級遞升,“六訓”即學科基礎實驗平臺、專業實習實踐平臺、專業設計實踐平臺、科研訓練實踐平臺、競賽活動實踐平臺、綜合訓練實踐平臺六大實踐訓練平臺協同推進。

  該體系通過構建六大實踐訓練平臺,重構了“基礎—創新—綜合”三階實踐教育內容,逐步提高實踐訓練的深度、難度、綜合度;通過設計課內外兩線交替聯動,促使六大實踐訓練平臺協同發力、逐步強化,增強實踐訓練的創新性、高階性、體系化和綜合化程度;通過建立協同育人機制與基于產出導向的管理和評價機制,整合校內外實踐育人資源,增強課內外育人合力,實現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的量質齊升。

  該體系經過7年多的實踐應用、迭代升級,推動了專業建設和工程人才培養。學校“化學科學與工程學科群”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5個工學學科進入ESI學科排名前1%;15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16個工科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5門課程入選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學校在國內較早牽頭成立省級新工科教育聯盟,獲“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10多項國家級別榮譽稱號。

  實現:工程實踐教育體系落地與提升

  (一)高階性制定實踐教育理念和目標

  2011年,學校成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領導小組,確立“價值引領、知識拓展、思維訓練、能力建構”“四位一體”的實踐教育理念,并寫入學校發展規劃和文件。從2012年起,學校將解決復雜工程問題時“思維活、能力強”確定為工科專業高階培養目標之一,在全國率先增設“品德修養”為本科生畢業要求的首個指標項。有機融入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按照“兩線交替聯動,六訓逐級提升”的改革思路,反向設計課內實踐課程群和課外實踐項目群的對應學習目標,整體規劃六大實踐平臺的功能定位。

  (二)高站位重構實踐教育體系和內容

  在課內教育主線,大幅壓縮總學分至165分,為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和自主學習研究騰出時間;構建實驗訓練課程群、實習實訓課程群、設計訓練課程群三大實踐課程群,制定三階式課程支撐矩陣,確保課內實踐學分占比約25%,高于專業國標的比例要求。

  在課外教育輔線,打造科研訓練項目群、競賽訓練項目群、綜合訓練項目群等三大“高半階”實踐項目群,開展“實例研究—實境訓練—實戰檢驗”逐級遞升的實踐活動,建立第二課堂成績單并靈活轉換為實踐學分。

  三大課程群對應三階實踐能力培養,三大項目群以“高半階”形式成為三階實踐能力的連接環節。主輔兩條線的實踐內容遵循創新性、高階性、體系化、綜合化的互相轉化原則進行設計。

  據了解,2001年,福州大學在福建省率先開展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數累計從2008年的2100多項增加到目前的6900多項,參與人數從7800多人增加到近27600人。

  (三)高質量強化實踐教育機制和保障

  采用國家大學科技園、晉江科教園的“引企入校”,泉港石化、紫金礦業等集團的“引校入企”,建成紫金礦業學院、新大陸物聯網學院等6種獨具特色的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模式。建立協同育人制度,促進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有效融通、學科與產業優勢轉化為教學動能。扎實開展專業認證工作,系統性地將課程思政與實踐活動思政的內涵要求納入各環節測評點。通過“更新理念、師生共創、內部培養、外部引用、跨界共建、績效激勵”等方式,培養了一批滿足工程實踐教育需求的高水平師資,其中576名專任教師具有工程實踐經驗或身為“雙師雙能型”,319名兼職教師來自企業和設計機構,133名境外教師來校承擔教學實踐指導任務。學校引導各學院開展就地錯峰實習、開放科研訓練等,確保每名工科生都能得到長時間充分實踐。開發科研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校內不同職能部門、校外政府部門、科研機構、行業企業的信息共享。

  創新:引領示范工程實踐教育改革

  (一)目標理念創新

  學校創新性地提出了“價值引領、知識拓展、思維訓練、能力建構”“四位一體”的實踐教育理念,并以此來統領和發揮工程實踐教育對工程倫理、終身學習、系統思辨、溝通表達等非技術能力養成的重要指導作用。在國內較早牽頭成立省級新工科教育聯盟,引領全省工程教育建設。成果對當前國家關于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理念和定位要求進行了先行性探索。

  (二)體系內容創新

  學校提出了工程實踐教育體系創新性、高階性、體系化、綜合化的設計原則,在全省率先開展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并長期開展暑期助研、社會實踐,經過不斷積累迭代,成功構建了“課內外兩線結合、三階段分級遞升、六大實踐平臺協同推進”的全新工程實踐教育體系,實現了學生大學期間課內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不斷線。

  學校強化實踐教育內容的項目化和研究性,創新了“四協同”教學組織模式,即課堂內外協同開展基于案例的討論式實踐、課程內外協同開展基于問題的研究式實踐、校內外協同開展基于項目的參與式實踐、網內外協同開展基于信息技術的線上線下實踐,全方位推動實踐教學整合改革。

  (三)保障機制創新

  一是創新“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的優勢資源雙向整合模式,創建了6種獨具特色的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模式。二是轉換信息化治理思維,采用“統一+自主”實踐管理方式,特別是利用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科研平臺和研發中心集聚優勢,有效開展了自主開放實驗、就地錯峰實習、反復科研和卓越設計等實踐活動。三是基于產出導向理念,全面修訂和制定了涵蓋培養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及保障六大實踐訓練平臺持續發展的運行管理機制;學校層面制定出臺的整套符合專業認證理念的管理文件,保障了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和工程實踐教育體系的實施,且推廣應用于學校非工科專業。

  應用:人才培養質量獲廣泛認可

  (一)學生實踐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雙高”,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5%以上,99%的用人單位滿意畢業生工作綜合表現。如學校ACM創新團隊2006—2019屆畢業成員共262人,其中149人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占56.9%;113人進入國際、國內知名IT企業工作,占43.1%。2019屆畢業生到重點單位或500強企業就業人數占35.62%,升研率28.66%;2020屆畢業生到重點單位或500強企業就業人數占30.59%,升研率31.78%;2021屆畢業生到重點單位或500強企業就業人數占70%,升研率達33.83%。

  學生工程素養獲國際及行業認可。學校15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個專業通過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專業評估,通過認證的專業數居福建省高校首位、全國高校并列第11位。16個工科專業入選國家、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工科專業入選數位居全國地方高校前列。

  學生是“兩線三階六訓式”工程實踐教育體系的實踐者與受益者,年均60%的在校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并屢創佳績。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本科生在國際學科競賽中獲獎108項,在全國學科競賽中獲獎1048項,在省級學科競賽中獲獎2297項;在前七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獲9金18銀25銅,獲獎總數居全國地方高校前列。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2016—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本科)中,福州大學名列全國普通高校第25名、全國“雙一流”建設高校第23名、全國地方本科院校第3名、全國綜合類本科院校第5名。“十三五”以來,本科生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407篇,其中被SCI收錄79篇、被EI收錄34篇,學生申請并獲專利授權594項,11個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代表學校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交流和展示,兩支團隊獲評全國“小平科技創新團隊”。

  (二)實踐教學資源大幅拓展

  學校先后建成7個國家級別、19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與139個校級專業基礎實驗室和創新創業實驗室,6個國家級別、6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540個校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5個校級學科競賽基地、10個校內創新創業創造實踐基地、50個校外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2個國家級別、147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

  學校建立了紫金礦業模式、泉港石化模式、晉江科教園模式、土木國際化辦學模式、閩臺聯合辦學模式等6種多元主體參與的辦學新模式;每年持續投入資金1300萬元以上用于學科競賽、實踐訓練、師生獎勵、工作經費等,吸引校友企業創立“新楚大學生創業助力工程”“青創福大基金”等大學生創業基金達5000多萬元。

  (三)實踐成果被積極推廣應用

  學校獲“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全國大學生創業示范園”“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等多項國家級別榮譽稱號,連續獲得4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先進集體獎和兩屆“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高校集體獎”,入選國家教育部門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和“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學校“卓越計劃”改革經驗入選全國高校“卓越計劃”十大典型案例。近10年,先后獲得3項國家級別教學成果獎、2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主流媒體進行了大量跟蹤報道。

  2016年至今,全國近200批次本科高校來校考察學習,學校教職工發表了100多篇工程教育相關教改研究論文,為全國高校工程實踐教育的深入開展和廣泛輻射發揮了顯著的示范推動作用。(于巖 張友坤 黃少欽)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